「小扇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不中不中。勢必要借,等到秋冬。」這是在我兒時的夏季裡,母親常常對孩子們吟唱的童謠,而我現在又把這童謠教給正在咿呀學語的小孩子。如今,在我手把扇子的時候,我還會想起一些有關扇子的小詩來,如「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是寫宮女們無聊的消遣;還有「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特別這一首是借物詠懷,道出舊時女性害怕被遺棄的一絲悲苦辛酸意味兒。
回想起來,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扇子。我想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在那個年代裡,夏季常用的納涼驅熱的辦法就是一把扇子,沒有像今天這樣多樣化;二是我還把扇子看作是一種高雅的隨身攜帶的裝飾品。記得童年時曾經跟隨大人看過幾齣京戲,如《借東風》、《空城計》、《捉放曹》、《白蛇傳》、《打漁殺家》等等。戲場裡的人物特別是老生小生們進進出出時總是手中摺扇開合,一派風流倜儻的樣子。於是我就留意起摺扇來,常常會到小鋪子裡買價錢不貴又較合己意的摺扇帶在身邊。另外,我還買過極雅致的羽毛扇,是在當年中山路上的工藝美術商店買的。那大約是受了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影響吧,所以每當手搖羽毛扇時,好象自己也變得滿腹韜略如同諸葛孔明一般。
記得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興起了落地電風扇。當時誰家能買上一臺,那真是十分時髦又奢侈的事情。記得有一天我和父親到老東鎮市場樓外面的電器商店,一進門就看到地上擺著幾十臺落地電風扇,南北許多廠家的都有。我所選中的是浙江某廠家出產的一臺,因為它不僅造型好看,工藝精緻,還因為在它的支杆上有一塊豎方的紅塑料,一俟通電後,這塊塑料後面就會有許多銀光閃閃的「小魚」在遊動。夏夜裡,坐在風扇吹出的習習涼風中,我會長久地望著這些「小魚」發呆,因為以我當時的理化知識,竟然解釋不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以為這風扇是近代的產物,但是最近讀到何小顏《早熟的智慧》一書後,才知道不用電的風扇早在漢代已經有之。據《西京雜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經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在一個人的操作下,以齒輪關聯的七個扇面轉動生風,這在當時決不是平頭百姓能夠享受的。
再細究之,古人驅暑生涼的方法非常之多,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象最普通的是搖扇法,至少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了,而且扇子的花樣繁多,如團扇、摺扇、竹扇、芭蕉扇、帛扇等等。另外的取涼方法還有冰鎮法,就是在室內用盤子裝上冰塊,而這些冰塊是冬日裡採集好然後儲備在冰窖子裡的,據說唐朝高官貴戚楊國忠夏季家裡是擺有冰山的,以至於客人坐久了就會面有寒色;有生津法,據說肥美人楊貴妃一到夏天特別怕熱,有人就獻上「玉魚片」,說是含在口中可生涼津;有丹藥法,大約就是現在的仁丹之類,口含或者口服可生涼意;還有更絕妙的靜坐法,據《玉澗雜記》記載,宋代歐陽修曾經問宰相杜衍如何御暑,杜衍說「唯靜坐可以避暑」。我相信這方法是有道理的,但實行起來卻頗難,因為我們整日裡忙著掙錢或者做事,哪有那個閒空整日裡枯坐?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想這扇子、電風扇即便是不被淘汰,也會漸漸地變成古董文物了,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接受並使用了空調、去溼機等更為便捷有效的設備。我們家安裝空調比較晚,因為先前常聽人講這空調怎麼怎麼不好,怎麼怎麼傷身,加之家裡還有電風扇用著,所以並不急著買。後來聽說空調不但能降溫還有去溼功能,恰好又遇到廠子裡一下子發了幾千元的獎金,於是就很痛快地買了一臺回來。這一經使用,便立刻感覺到它的好處,能夠製冷降溫還不說,這除溼的效果尤其顯著,本來粘乎乎的身子一下子變的乾乾爽爽,非常舒服。
另外,由於家居近山,夏秋蚊蟲特多,深受其擾,苦不堪言。而空調一開,蚊子立即尋地躲避,從此可以互不幹涉,安然睡大覺也。得意之餘,打油一首:居家近山蚊特多,晚來嗡嗡欲親熱。冷風一吹身僵直,小嘴從此吸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