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2020-12-19 浙江工人日報網

  近年來公眾對於塑料問題的討論愈演愈烈,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如今很多商家已經用紙質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塑料為何從「改變世界」的發明變成危害環境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在面對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汙染時,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呢?

  「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

  1893年,化學家列奧·貝克蘭發明了Velox照相紙。隨著這個發明的成功,列奧試圖尋找另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化學領域。通過對酚、醛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和壓力的控制,列奧在1907年成功製作出我們俗稱的酚醛樹脂。

  隨後的幾十年,人類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明出各種新塑料材料,塑料工業逐漸蓬勃發展起來。在之後短短的十餘年內,塑膠袋便幾乎完全替代了紙袋。

  雖然塑膠袋確實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遺憾的是,人類生產的塑料只有其中的9%得到了回收利用,12%被焚燒,剩下的79%,也就是超過55億噸的塑料進入自然界或填埋場,汙染著地球環境,也危害著我們的健康。每年排放進海洋的塑料甚至高達1200萬噸。

  這些被排放進自然界的塑料垃圾並非一成不變。在自然條件下,經過風吹、日曬、海洋的波浪等作用,這些塑料垃圾逐步分解、破碎,成了一個個微小的塑料顆粒,我們稱為微塑料。

  根據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估算,全球海底沉積的微塑料量為840萬~1440萬噸。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除了海洋,淡水、土壤、大氣中有微塑料的存在,甚至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鹽、礦泉水等食品中也都檢測到了一定量的微塑料顆粒。除了人類頻繁活動的區域,在人類活動較少的地區、人跡罕至的冰山、海溝也陸續檢測到了微塑料。可以說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

  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微塑料的來源之一是我們生產的各種塑料製品。這些變成微塑料的塑料本身就有一些自帶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雖然微塑料本身是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塑料材料,但是由於微塑料的體積小,有著巨大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強。自然界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多氯聯苯、多環芳烴、雙酚A等都可能被吸附在微塑料的表面,成為危害的另一個來源。

  聚乙烯塑料(PVC)是我們常用的塑料之一,也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典型塑料。如果大家在塑料製品上看到一個回收標誌裡面標的是數字3,表示這種塑料製品就是PVC的材質。PVC本身很硬,不適合做成袋子、玩具等產品,這就需要添加增塑劑來軟化。其中最常見的增塑劑是鄰苯二甲酸酯。鄰苯二甲酸酯是一類內分泌幹擾物,會傷害生殖和神經系統,特別是對嬰兒和幼兒的危害更大,會導致男童女性化、女童性早熟等問題。雙酚A也是一種內分泌幹擾物,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都和雙酚A的幹擾有一定關係。

  這些微塑料和它們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危害人類健康的呢?

  海洋中的微塑料顆粒看起來很像食物,魚類、兩棲類和海鳥很容易誤食,從而堵塞消化道並引發其他健康問題,而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可能是最終的受害者。微塑料通過食物鏈和日常飲食進入我們的體內,其本身含有的以及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質將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危害。

  跟微塑料說「再見」

  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與微塑料長期共存、長期受其影響的狀況。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究竟該如何避免微塑料對我們的危害呢?

  微塑料是來源於石油化工產業的產物,石化資源也是不可持續的一種資源。微塑料帶來的這些危害其實是由於我們對於石化資源和塑料製品使用不當、管理不妥造成的一種汙染問題。

  就個人而言,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使用會產生微塑料的產品,例如具有磨砂功能、可能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的個人護理產品。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產品,避免製造更多的塑料廢棄物,特別是那些不宜回收或者不易被大家識別的塑料產品都可能成為微塑料的來源,對大自然產生危害。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避免塑料製品的使用。因此,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增加現有塑料產品的使用壽命,最大限度地重複使用這些塑料產品,避免用後即棄的消費習慣。最後,我們建議大家依照各地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妥善地對塑料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避免造成環境汙染和人體健康的威脅。

  為此,我們可以遵循三個步驟,也就是廢棄物管理常說的3R原則,即源頭避免,重複使用和回收利用。通常來說,如果我們能依次按照這三個主要原則進行嘗試,就能很好地將環保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我們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帶來積極的改變,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就有可能減少微塑料帶來的危害。

相關焦點

  • 「毒校服」之毒從何而來
    "毒校服"中發現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指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禁用偶氮染料"。染料分子結構中,凡是含有偶氮基(-N=N-)的統稱為偶氮染料,其中偶氮基常與一個或多個芳香環系統相連構成一個共軛體系而作為染料的發色體。
  • 「健康」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對健康有危害嗎?答案在這
    近日,包括美國CNN和英國《衛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在2018年歐洲消化醫學會腸胃病學學術會議上,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菲利普·施瓦布爾等人報告,在人類的糞便樣品中首次發現微塑料,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微塑料究竟是個啥東東?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科學家首次在「世界之巔」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微塑料因為其粒徑細小、數量巨大且難以降解的特點,在海洋中非常常見,被稱為 「海洋中的 PM2.5」 ,其在陸地上也有分布,但在偏遠的山頂上,還尚未得到認真研究。近日,全球微塑料研究領域的權威機構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在世界之巔 —— 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
  • 食入微塑料對人體有多大影響?看看專家怎麼說
    近日,關於在一些國家的雨水、飲用水、甚至北極冰川中檢測出微塑料的報導,引發社會對微塑料被食入體內後危害健康的擔憂。 那麼,食入微塑料究竟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影響?根據「新京報」對海洋專家的相關專訪表示:事實上,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微塑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危害。
  • 奶粉泡一泡,泡出百億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你的寶寶,每天可能正吞下數百萬顆微塑料你家的寶寶用奶瓶喝奶嗎?只要不是全母乳寶寶的家長們要引起注意了!你的寶寶可能正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吞進」塑料。最近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Food)的新研究展現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答案——用PP材質奶瓶衝泡的奶粉中,漂浮著上百萬的微塑料顆粒,這些微塑料將隨著奶一同進入嬰兒體內。
  • 奶粉泡一泡,泡出百億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塑料顆粒,這些微塑料將隨著奶一同進入嬰兒體內。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有些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在實驗中,室溫下(25攝氏度)每升溶液中含有60 萬個微塑料顆粒,而在沸水(95攝氏度)衝泡奶粉的時候,奶瓶中漂浮的微塑料顆粒能夠達到每升5500 萬。
  • 限塑|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微塑料|嬰兒配方奶粉|塑料...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近年來,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也漸漸躍入科學家們視野。因為微塑料不僅造成全球環境汙染,同時也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帶來隱患。研究顯示 ,我們每個人平均每周要攝入2000顆微塑料,重量約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一想到這麼多的塑料小顆粒就這樣被吃進我們嘴裡,決策者和科學家們頭頂都不免騰起一片烏雲。
  • 你可能每天都在用「毒塑料」,PVC究竟有多毒?
    你可能每天都在用「毒塑料」,PVC究竟有多毒?今天擺擺跟大家一起來解密三號塑料PVC!Q1:會變身的塑料?它是會變身的塑料,因為PVC 能夠以各種型態出現(從彈性到剛性),這取決於用來製造它的化學添加混合物。
  • 塑料奶瓶會釋放大量微塑料,四招減少釋放
    近日,由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領導並發表在《自然-食品》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兒的塑料奶瓶在與沸水接觸後,會釋放出大量的微塑料。娃娃可能喝下大量塑料微粒微塑料是近年才提出來的新概念,是塑料的微小碎片,研究人員定義這些微塑料大小介於100毫微米至5毫米之間,主要由塑料垃圾分解產生,肉眼往往難以分辨。
  • 扔掉的塑料又回到胃裡了?全球人均每周吃下5克微塑料
    北極冰芯驚現「微塑料」人們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製品,這導致了塑料汙染,特別是微塑料汙染越發嚴重。近日,一批科學家在北極地區蘭開斯特海峽鑽取的冰芯中就發現了微塑料,這意味著地球上最偏遠的水域也已經受到了汙染。微塑料,通常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 科學家發現塑料奶瓶在衝奶過程中有上千萬個微塑料
    「微塑料」是近年才提出來的新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實際上,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粒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 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這是其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對於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汙染……
    研究人員採用拉曼顯微光譜法,在母體、胎兒和羊膜中均發現了微塑料。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所攜帶的物質會或對人體內分泌系統產生幹擾,並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微塑料汙染已波及胎盤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且超過 40% 的塑料被用作一次性包裝,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垃圾。
  • 你的寶寶正在被「微塑料」侵害
    你的寶寶正在被「微塑料」侵害 人們對微塑料消費對健康的影響知之甚少,但千萬不要小覷它的存在,要知道它就潛伏在你的身邊,對你的寶寶早已構成威脅!食品中含有豐富的塑料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奶瓶餵養的嬰兒每天可能攝入超過100萬片微型塑料,這項研究強調了我們的食品中含有豐富的塑料。
  • 較真丨科學家在女性胎盤中發現塑料顆粒,人類將生出「電子嬰兒」嗎?
    流傳說法:近日有研究人員在人類胎盤中檢出了微塑料,這意味著人類不再僅僅由細胞組成,就像生了一個電子嬰兒。 較真要點:原研究中關於微塑料顆粒對胎兒的影響僅為猜測,這些顆粒到底有何危害仍需進一步研究,目前不需要過度恐慌,「生出了電子嬰兒」的說法過於誇張了。
  • 研究顯示,嬰兒奶瓶中滲出的是微塑料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土木,結構和環境工程學助理研究員利文·肖(Liwen Xiao)說:「微塑料如何影響嬰兒的健康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目前尚無可用數據。」塑料在磨損時會脫落下來。研究人員在背景資料中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經常通過食物鏈或通過將顆粒從塑料包裝或存儲材料中直接釋放到我們的食物中來消耗大量的微米級和納米級塑料顆粒。微塑料顆粒為5毫米或更小,不大於芝麻種子。納米塑料顆粒甚至更細,直徑為1微米-人的頭髮直徑約為50微米。
  • 小心塑料玩具含毒 儘量選擇「無塑化劑」產品
    德國北威州消費者保護中心5日提醒,部分適用於水中玩耍的塑料充氣玩具含毒,消費者在選購時務必要小心。該中心調查人員在網上選購了12款由聚氯乙烯製成的充氣玩具,價格從0.99歐元至12.99歐元不等。經檢測,其中一半玩具含對人體有害物質。長期來看,這些有毒物質可能對肝臟、腎臟以及激素平衡產生不良影響,甚至致癌。在這6件「有毒」玩具中,5件被檢測出塑化劑嚴重超標。
  • 最新研究發現嬰兒使用塑料奶瓶,每天會攝入百萬計的塑料微顆粒
    最新研究發現,給嬰兒餵奶用的聚丙烯塑料奶瓶,會緩慢釋放塑料微顆粒,嬰兒因此每天攝入的塑料微顆粒可高達百萬之多。看到此篇文章的讀者,麻煩給那些剛有小孩的朋友轉發一下,望大家周知。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工程系和化學系科研人員在2020年10月《自然--食品》(Nature Food)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給出了他們研究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塑料奶瓶釋放塑料微顆粒
  • 白茶青氣從何而來?該如何去除?
    許多成品新茶存在青氣偏重的問題,白茶青氣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去除?茶鮮葉中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族醇,主要為青葉醇,還有它的前體青葉醛,這些是構成茶鮮葉青草氣的主體成分。茶葉的青草氣主要就是青葉醇,也就是說能夠消除或者轉化青葉醇就能去除茶葉的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