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眾對於塑料問題的討論愈演愈烈,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如今很多商家已經用紙質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塑料為何從「改變世界」的發明變成危害環境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在面對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汙染時,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呢?
「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
1893年,化學家列奧·貝克蘭發明了Velox照相紙。隨著這個發明的成功,列奧試圖尋找另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化學領域。通過對酚、醛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和壓力的控制,列奧在1907年成功製作出我們俗稱的酚醛樹脂。
隨後的幾十年,人類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明出各種新塑料材料,塑料工業逐漸蓬勃發展起來。在之後短短的十餘年內,塑膠袋便幾乎完全替代了紙袋。
雖然塑膠袋確實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遺憾的是,人類生產的塑料只有其中的9%得到了回收利用,12%被焚燒,剩下的79%,也就是超過55億噸的塑料進入自然界或填埋場,汙染著地球環境,也危害著我們的健康。每年排放進海洋的塑料甚至高達1200萬噸。
這些被排放進自然界的塑料垃圾並非一成不變。在自然條件下,經過風吹、日曬、海洋的波浪等作用,這些塑料垃圾逐步分解、破碎,成了一個個微小的塑料顆粒,我們稱為微塑料。
根據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估算,全球海底沉積的微塑料量為840萬~1440萬噸。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除了海洋,淡水、土壤、大氣中有微塑料的存在,甚至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鹽、礦泉水等食品中也都檢測到了一定量的微塑料顆粒。除了人類頻繁活動的區域,在人類活動較少的地區、人跡罕至的冰山、海溝也陸續檢測到了微塑料。可以說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
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微塑料的來源之一是我們生產的各種塑料製品。這些變成微塑料的塑料本身就有一些自帶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雖然微塑料本身是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塑料材料,但是由於微塑料的體積小,有著巨大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強。自然界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多氯聯苯、多環芳烴、雙酚A等都可能被吸附在微塑料的表面,成為危害的另一個來源。
聚乙烯塑料(PVC)是我們常用的塑料之一,也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典型塑料。如果大家在塑料製品上看到一個回收標誌裡面標的是數字3,表示這種塑料製品就是PVC的材質。PVC本身很硬,不適合做成袋子、玩具等產品,這就需要添加增塑劑來軟化。其中最常見的增塑劑是鄰苯二甲酸酯。鄰苯二甲酸酯是一類內分泌幹擾物,會傷害生殖和神經系統,特別是對嬰兒和幼兒的危害更大,會導致男童女性化、女童性早熟等問題。雙酚A也是一種內分泌幹擾物,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都和雙酚A的幹擾有一定關係。
這些微塑料和它們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危害人類健康的呢?
海洋中的微塑料顆粒看起來很像食物,魚類、兩棲類和海鳥很容易誤食,從而堵塞消化道並引發其他健康問題,而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可能是最終的受害者。微塑料通過食物鏈和日常飲食進入我們的體內,其本身含有的以及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質將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危害。
跟微塑料說「再見」
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與微塑料長期共存、長期受其影響的狀況。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究竟該如何避免微塑料對我們的危害呢?
微塑料是來源於石油化工產業的產物,石化資源也是不可持續的一種資源。微塑料帶來的這些危害其實是由於我們對於石化資源和塑料製品使用不當、管理不妥造成的一種汙染問題。
就個人而言,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使用會產生微塑料的產品,例如具有磨砂功能、可能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的個人護理產品。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產品,避免製造更多的塑料廢棄物,特別是那些不宜回收或者不易被大家識別的塑料產品都可能成為微塑料的來源,對大自然產生危害。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避免塑料製品的使用。因此,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增加現有塑料產品的使用壽命,最大限度地重複使用這些塑料產品,避免用後即棄的消費習慣。最後,我們建議大家依照各地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妥善地對塑料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避免造成環境汙染和人體健康的威脅。
為此,我們可以遵循三個步驟,也就是廢棄物管理常說的3R原則,即源頭避免,重複使用和回收利用。通常來說,如果我們能依次按照這三個主要原則進行嘗試,就能很好地將環保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我們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帶來積極的改變,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就有可能減少微塑料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