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塑料汙染的話題,最近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們只知道其分布廣泛,卻對其潛在危害知之甚少。
近日,來自義大利的研究人員首次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微塑料。這一發現再次印證了這些細微的塑料顆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不僅存在於我們可見的世界中,甚至已經進入我們的體內。
相關研究以「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為題,發表在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
研究人員採用拉曼顯微光譜法,在母體、胎兒和羊膜中均發現了微塑料。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所攜帶的物質會或對人體內分泌系統產生幹擾,並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微塑料汙染已波及胎盤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且超過 40% 的塑料被用作一次性包裝,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垃圾。無法生物降解的塑料廢棄物受機械磨損、光氧化等作用,會降解成直徑小於 5 mm 的微塑料顆粒。
此前的研究表明,這類細微汙染物已經廣泛遍布於全球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中,還可以從環境遷移到哺乳動物等活的生物體內,從而引發人體局部免疫反應。但更多危害卻基本上是未知數。為了進一步探究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研究人員招募了 6 名同意捐贈胎盤的健康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整個實驗過程都採用了無塑料接觸方案,以防止塑料汙染。參與者均未被確診消化道疾病,沒有吸菸、酗酒等行為,也沒有使用過含有微塑料顆粒的牙膏。在孕婦分娩以後,研究人員從每個胎盤的母體側、胎兒側和絨毛膜上分別採集樣本,使用拉曼 XploRA 納米顯微光譜儀對樣本進行分析。
圖 | 人類胎盤中發現的微塑料顯微照片和拉曼光譜
研究發現,在參與研究的 6 位婦女中有 4 位的胎盤中檢測出了微塑料,而且在母體側、胎兒側和絨毛膜三個部分都檢測出了 5 - 10 μm 大小不等的 12 個微塑料碎片,每個微顆粒上都有色素沉著。研究人員還對所發現的微塑料進行了詳細的形態和化學特徵分析,其中 3 個顆粒被認定是有色聚丙烯,它是包裝材料、手提袋、地毯,行李箱和汽車內飾等產品中的一種常見的塑料。雖無法確定其他 9 個顆粒的塑料類型,但是它們上面的顏料被認為是「人造塗料,油漆和染料」中使用的顏料。
圖 |微塑料滲透人體組織的假想機制
研究人員推測,微塑料可能是通過母體的呼吸系統或胃腸道到達胎盤。胎盤是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人體在發育之初所需的蛋白質、胺基酸、水等基本物質,均是母體的血液經由胎盤供給嬰兒,胎兒的代謝物也是經由胎盤傳遞給母體在向外排出。研究指出:「該研究為人類暴露於一般微塑料和微粒的水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胎盤在保持胎兒與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胎盤中存在的外源性和潛在有害的塑料顆粒,將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嚴重問題。」
微塑料汙染亟需引起重視
多年來,包括化學物質和顆粒在內的新興汙染物,已成為環境科學領域的新研究方向,微米、納米級顆粒汙染物已成為當前學術界和媒體的關注熱點,而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這些汙染物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存在的潛在不利影響。在 2020 年風險分析學會虛擬年會(2020 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 virtual Annual Meeting)舉辦的「微/納米塑料的新風險:來自不同部門的觀點研討會(Emerging Risks of Micro/nanoplastics: Perspectives From Diverse Sectors symposia)」上,科學家們圍繞與微/納米塑料接觸存在的潛在風險,從其物理和化學轉化、危害特徵、環境影響、社會影響和政策限制等方面分析了當前研究現狀。加利福尼亞州水資源控制委員會的Scott Coffin博士介紹了世界上首次對飲用水中微塑料的監管調查,Coffin 指出:「迫切需要對分析微塑料的方法進行標準化,以便可靠地比較不同研究的數據。2020 年 6 月,加利福尼亞州對微塑料的監管獲得通過,這為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針對多種汙染物的通用語言。」在紐約,研究人員在市政自來水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研究人員表示,水源可能並不存在微塑料汙染,但沿途傳輸過來,容易混入塑料在內的大量微細顆粒物汙染。
目前,仍不清楚微塑料可能或確實會對人類健康產生什麼影響,這項研究的重點只是確認微塑料的存在,而不是確切說明其危害。研究人員指出:「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評估人體胎盤中微塑料是否會觸發免疫反應,或導致有毒汙染物在母體或胎兒中的釋放。」面對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以及風險未知的眾多風險,亟需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分析其危害。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0322297#!
來源:學術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