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2021-01-07 十輪網

微塑料已被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涉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在計算每種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

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

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

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也會把海鮮體內的塑料一起吃進去。研究小組發現,軟體動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多,每克有0-10.5微塑料、甲殼類動物為0.1-8.6,魚類為0-2.9。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海鮮的腸道和肝臟等各個部位都發現微塑料,而人類食用較大的魚類和哺乳動物只食用部分,但牡蠣、貽貝和扇貝是整顆吃下去,他們認為了解微塑性汙染特定的部位,以及人類對它們的食用方式是關鍵。

研究小組還發現,中國、澳洲和加拿大是軟體動物的最大消費國,其次是日本、美國、歐洲和英國。而在亞洲沿海地區被捕的海鮮出現最高程度的汙染,顯示這些地區被塑料和微塑料汙染最嚴重。這項研究已發布在《環境健康觀點》雜誌上。

另外刊登在《環境汙染》雜誌上的研究針對全球十二個國家超市中出售的貽貝也發現微塑料,研究發現一克貽貝肉中含有0.13~2.45微塑料顆粒。在貽貝中檢測到的微塑料顆粒的大小在0.003~5毫米之間。

抽樣的四種貽貝是歐洲藍貽貝、綠殼貽貝、波狀金星和太平洋金星蛤,臺灣的孔雀蛤就是綠殼貽貝。研究中採樣的所有貽貝都是從雜貨店購買的,其中一些是養殖場,有些則是北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太平洋、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的野生漁獲物。而來自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貽貝樣品汙染最嚴重。

塑料的使用只會有增無減,到2060年全世界產生的塑料廢料預計將增加三倍,達到每年155~265百萬噸。一旦塑料廢料進入海洋、湖泊和河流,就有可能最終積聚在貝、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體內,最後被人類吃下肚。

(首圖來源:Flickr /Charles HaynesCC By2.0)

相關焦點

  • 海洋汙染嚴重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日前確認,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據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該團隊稱,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容易被生物攝入體內的直徑0.02至0.08毫米的微小粒子較多,團隊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在挪威海岸釣上來的腹中藏著塑料瓶的鱈魚英國赫爾大學與布魯內爾倫敦大學曾共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英國市場上出售的貽貝(青口)全部發現了微塑料顆粒,平均每100克貽貝,就有70個微塑料顆粒。不久前,據環保組織Break Free From Plastic公布調查,在對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統計後,可口可樂第三次蟬聯全球第一塑料汙染企業,隨後是百事可樂和雀巢。
  • 從北極到阿爾卑斯 科學家證實:微塑料粒已嚴重汙染空氣
    科學家在北極和阿爾卑斯山等地的積雪中發現了大量的微塑料,這顯示大氣層汙染嚴重,呼籲立即深入研究這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在北極搜集積雪樣本的科學團隊。最新研究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伯格曼(Melanie Bergmann)博士主持。她說:「我們真的必須研究微塑料對人體的健康影響。目前有很多關於微塑料的研究,但如何影響人體的研究卻幾乎沒有,我覺得這很奇怪。」伯格曼認為,微塑料應該納入空氣汙染物監測計劃中。
  • 限塑|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微塑料|嬰兒配方奶粉|塑料...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
  • 圖說海洋中的塑料汙染恐怖真相
    每年有880萬噸塑料廢物傾倒到海洋中,海洋中幾乎已經沒有任何未被汙染的「淨土」。這些汙染物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非常嚴重。下面我們就以圖說的形式,了解下海洋塑料汙染的恐怖真相。  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的數據顯示,陸地活動(如管理不當的農業徑流和未經處理的汙水)佔了海洋塑料汙染的80%以上,其中不到20%來自海洋活動,比如漁業和船舶。  2006年,「綠色和平」組織對世界海岸線進行了普查,發現印尼的海洋廢物汙染率最高,每公裡達29100件。在這個國家人口稠密的地區,垃圾覆蓋了90%的海灘。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微塑料是指環境中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類汙染物,包括碎片、纖維、顆粒、發泡、薄膜等不同形貌類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尤其在海洋和潮灘環境中微塑料的來源、豐度、環境行為及生態效應受到普遍關注。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汙染……
    研究人員採用拉曼顯微光譜法,在母體、胎兒和羊膜中均發現了微塑料。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所攜帶的物質會或對人體內分泌系統產生幹擾,並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微塑料汙染已波及胎盤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且超過 40% 的塑料被用作一次性包裝,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垃圾。
  • 死亡鯨魚胃中發現40公斤垃圾,塑料海洋汙染比你想像的更嚴重
    2019年,菲律賓一條年幼鯨魚擱淺死亡,在它的胃中發現了40公斤的塑料垃圾。這條新聞很快上了熱搜,雖然海上巨大的垃圾帶已為人們熟知,但這些只是肉眼可見的部分。其實還有很多垃圾已經分解成「微塑料」,通過自然食物鏈循環被海洋生物攝取,甚至進入人體。
  • 「健康」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對健康有危害嗎?答案在這
    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塑料垃圾。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如此嚴重的微塑料汙染,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大量微塑料會對健康產生什麼影響?
  • 歐盟遏制海洋汙染擬禁用塑料吸管等製品-塑料,歐洲,棉籤,漁具,吸管...
    為遏制日益加劇的海洋汙染,歐盟28日公布一項草案,提議禁用塑料吸管、棉籤等一次性塑料製品。  草案稱,上述10種一次性塑料用品現佔歐洲海洋垃圾的43%,含塑料成分的漁具佔歐洲海洋垃圾的27%,兩者總計佔比70%,成為目前歐洲海灘最常見的塑料垃圾。  為防止海洋汙染進一步惡化,方案擬對這些塑料垃圾「分類治理」,其中對塑料餐具、棉籤、氣球託架的治理最為嚴格,方案提議直接禁用,以更為環保的產品代替。
  • 海洋塑料認證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OBP認證有助於減少塑料對海洋汙染
    海洋塑料認證在自然界中,沒有什麼地方能夠比海洋更令人心馳神往了。海洋的神秘和深邃讓世人著迷。但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範圍慢慢擴大,我們熟悉的海洋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有一個驚人的數據,是你我意想不到的,據統計,大約80%的海洋塑料是從陸地上流入的。因為人類更傾向於居住在江、河、湖、海等水域附近,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塑料垃圾被衝進河流和海洋,而剩下的20%海洋塑料,則是從船上扔出來的東西。所以,你還敢說海洋垃圾與你無關嗎?大量的塑料最終會存在於海洋的最深處,被埋在海底的沉積物中。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
  • 臺灣13段海岸線汙染嚴重 塑料瓶罐垃圾最多
    中新網7月1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11日公布臺灣海岸快篩調查結果,有13段海岸線的垃圾量約佔全臺海岸線的一半,其中以北海岸和西南海岸汙染最為嚴重;進一步統計垃圾類型則以塑料瓶罐為大宗。
  • 海洋參考|2018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創新高
    然而,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也面臨嚴重威脅: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引起的氣候變化正使海洋變暖、酸化和脫氧,海洋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以及頻繁的極端天氣狀況;高營養輸入以及如重金屬和有機有毒物質等汙染物的流入,破壞了沿海環境;來自陸地和海洋的塑料廢物在海洋中積累;破壞性捕魚行為影響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
  • 科學家首次在「世界之巔」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微塑料因為其粒徑細小、數量巨大且難以降解的特點,在海洋中非常常見,被稱為 「海洋中的 PM2.5」 ,其在陸地上也有分布,但在偏遠的山頂上,還尚未得到認真研究。近日,全球微塑料研究領域的權威機構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在世界之巔 —— 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
    有證據表明塑料微纖維會危害浮遊動物。圖片來源:Patti Virtue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塑料汙染日益嚴重。我們大概率不會吞下塑料片,卻逃不過環境和食物中的微塑料。而關於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腸道菌的影響是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作者 | 趙蓓 免疫學博士人人都攜帶微塑料?塑料製品遍布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帶來的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問題也不容忽視。
  • 微塑料汙染環境需重視起來 adidas海洋紗線利用海洋塑料利用回收
    當前存在兩種微塑料分類:初級微塑料是指進入自然環境之前尺寸小於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顆粒,包括衣服的微纖維等;次級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產品通過自然風化過程進入環境後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來源包括水瓶、塑膠袋等。研究人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備嬰兒配方奶粉的標準,將聚丙烯嬰兒奶瓶消毒、風乾,然後倒入加熱到70℃的水。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汙染:有可能觸發免疫反應,減緩胎兒生長
    在4名正常懷孕和分娩的健康女性的胎盤中,科學家們採用拉曼顯微光譜法,發現了這些顆粒。在胎盤的胎兒側和母側以及胎兒發育的羊膜上,均檢測到微塑料。 他們總共發現了12個球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微塑料碎片。
  • 塑料對海洋危害有多嚴重?汙染最終或回到我們體內
    聯合國海洋問題主管麗莎·斯文森(Lisa Svensson)表示:「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我們正在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但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哪裡受到的威脅最大?這些塑料垃圾又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呢?我們可以從下面七張圖表中了解問題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