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頭牛到一群牛 山西屯留殘疾男子養牛脫貧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兩年半前從3頭牛起步,到如今有存欄牛30餘頭,年售牛90餘頭,董良斌自家小院中的簡易牛棚見證了他的脫貧歷程。 李紅衛 攝

中新網長治12月18日電 題:從3頭牛到一群牛山西屯留殘疾男子養牛脫貧

作者 李庭耀 楊建偉

拄著拐杖,單腿撐地,彎腰端起一大盆加工好的草料倒入牛槽,對失去半條腿的董良斌而言,這樣的動作已沒有難度。兩年半前從3頭牛起步,到如今有存欄牛30餘頭,年售牛90餘頭,董良斌自家小院中的簡易牛棚見證了他的脫貧歷程。

今年44歲的董良斌是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崗上村人,11歲時,他遭遇一場意外,失去半條腿。成家後,董良斌有了兩個女兒,為了養家,他試過拄拐放羊,還學會開三輪車拉煤,但生活依舊艱難。

2013年,董良斌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村幹部和幫扶隊員多次入戶了解其家庭情況,尋找脫貧路徑。令大家欣慰的是,董良斌雖身有殘疾,但沒有喪失脫貧的信心,還有發家致富的願望。

「養牛每戶扶持3000元,養豬兩頭以上每戶扶持1000元……」2016年,屯留區出臺脫貧攻堅獎勵扶持政策。幫扶工作人員在落實扶持政策時,了解到董良斌以前放過羊、養過牛,在養殖方面有經驗,他本人也有養殖肉牛增收的意願,只是苦於沒有資金。

「我想發展肉牛養殖,各級幫扶幹部就想辦法,幫我解決資金問題。」董良斌說,幫扶工作人員協調屯留農商行給他貸款20000元,他又享受到當地的養牛扶持資金3000元。

董良斌告訴記者,自己的牛肉質很好,不愁銷售,不但銷往周邊縣市,還遠銷河南、河北等地,他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有了存款,成為村裡的「養牛大戶」。 李紅衛 攝

2017年4月,有了啟動資金的董良斌買回三頭牛,開始了肉牛養殖。因為有養殖經驗,他在當年就賺了3000元。此後,董良斌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從開始的3頭牛發展到存欄牛30餘頭,年售牛90餘頭。

「我用磨碎的玉米粒和切割過的玉米秸稈餵牛,不餵有添加劑的飼料。」董良斌告訴記者,自己的牛肉質很好,不愁銷售,不但銷往周邊縣市,還遠銷河南、河北等地,他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有了存款,成為村裡的「養牛大戶」。

董良斌如今的生活十分忙碌,每天不到六點就會起床加工飼料、餵牛、打掃牛棚。在他的小院裡,秸稈堆得像小山一樣,「就這也遠不夠一冬天吃,現在牛多了,吃得也多。我每天都要去周邊回收秸稈」。

崗上村總結董良斌養牛脫貧的經驗,號召村民向他學習,走養牛脫貧之路,已有三四戶村民加入養牛的行列。董良斌說,自己還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同時向村民傳授養殖經驗。(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從2頭牛到一群牛貧困的一家子靠養牛脫了貧
    短短幾年時間,徐愛香不僅還清了十多萬元的欠款,還發展到了目前的二十多頭牛,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這都得感謝政府有扶貧的項目,給牛完還給辦理無息貸款,16年初才兩頭牛,尤其這一二年這個國家的政策好,無息貸款,還有包括企業給他們扶持,慢慢的變成這樣的,但是村裡疼也得先養殖的養殖大戶了。2016年,徐愛香靠縣裡高檔肉牛產業扶貧補貼6000元買了兩頭基礎母牛。
  • 「媒體走基層(貴州篇)」新華網:殘疾人黃光全的養牛「致富經」
    記者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組織的「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題採訪團來到貴州省石阡縣石固鄉蒲草塘村時,黃光全一邊往牛舍搬運草料,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的養牛「致富經」。黃光全視力三級殘疾,無法進行農業勞動,父母年逾七十,兩個孩子分別在讀初高中,妻子是家裡唯一正常勞動力。2014年以前,視力更好些的時候他還在當地磚瓦廠賺錢貼補家用,視力慢慢下降讓他開始發愁。
  • 19頭牛賣了近40萬元,牧草自己種,一頭牛能賺多少?聽養牛戶咋說
    隨著2019年畜牧產業價格大爆發,如今養牛已經成為了很多村民的首選。對於養殖新手來說養一頭牛有多少利潤很多人不懂,有的新手只是道聽途說稱養一頭牛可以賺1萬多,然而實際上養一頭牛的利潤是多少呢?前一段時間有位養殖戶19頭牛賣了將近40萬元,看看他一頭牛到底能賺了多少錢?
  • 「獨臂牛哥」的脫貧「牛事業」
    黑龍江省延壽縣富源村曾是深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推進養殖、糧食深加工等「6+1」產業模式實現整村脫貧村民屈貴發2015年因殘致貧,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助下,成為村裡數一數二的養牛大戶。不僅脫貧,還結婚成家,被村裡人稱為「獨臂牛哥」。駐村扶貧工作隊讓屈貴發的生活迎來轉機。
  • 辭職回家養牛,養10頭牛能比上班強嗎?
    我開始嚮往自由,不願受管制,厭煩了996的生活,突然好想去養牛,沒有壓力,也沒有煩惱。在畜牧養殖中,牛的價格相對穩定,且疫病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若養10頭牛,一年的收益有多少呢?養牛10頭牛的成本有圈舍、購牛犢費用、疫苗藥品費用等,如果養得好,按照當前的市場價10頭牛可以賣23.8萬左右。而搭建一個養10頭牛的簡易牛棚便大概需要1萬,購牛費需要10萬左右,10頭牛一年的飼料費約5萬,除去各項成本,利潤在7.8萬元。年利潤7.8萬,這收入就可以戰勝中國85%以上的人群了。
  • 在農村養牛賺錢嗎?一頭牛賣20000,養10頭牛能賺多少錢呢
    比如養牛這個行業,雖然市場上牛肉的價格很高,但是市場需求不穩定,在選擇這個項目時,就要考慮到成本和風險。有很多人認為,在農村養10頭牛可以賺到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在農村養10頭牛的成本和利潤,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 吉安:1、2、3……41,咦?42,咋多了一頭牛?!
    本是去放牛,卻發現有人在偷牛。近日,吉安縣敦厚鎮的養牛專業戶毛師傅,做了一件「大好事」。「1、2、3…41,咦?42,咋多了一頭牛?!」到了中午11時許,毛師傅準備清點牛群回家吃飯時,卻發現自己的牛群裡多出了一頭牛。憑藉多年的養牛經驗,毛師傅一眼就認出了這頭「混」入自己牛群的「生面孔」——棕褐色懷有身孕的母牛。「誰這麼粗心?連自己的牛都不管。」
  • 山西七旬老人養牛脫貧 用堅強意志撐起一個家
    離婚後,病情就更嚴重了,以至於不能下地幹活,偶爾在家裡打打雜,孫女2017年考上了山西農業大學。照顧大兒子和供養孫女上大學的重擔壓在了老人身上。  6日,李明文指著他的6間平房對記者說,「我這個房子是自己動手修的,這房子當時在村裡是頭一家蓋的。那時候條件好,兒子找媳婦,許多女孩都願意嫁過來……」但是後來,大兒子患病、離婚,以及老伴患病等等一些變故,使得家裡的光景日趨沒落了。
  • 彭鬧如:貧困戶變養牛大戶 幸福生活「牛」起來
    從貧困戶到當地聞名的養牛大戶,從一個年收入不到10000元的低收入家庭,變成了如今年收入10萬餘元的致富能手家庭,鎖石鎮景星村村民彭鬧如通過依靠黨的惠民政策和勤勞的雙手,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冬日的午後,天氣陰冷,彭鬧如卻在紅薯地裡大汗淋漓幹著農活。
  • 陝西靖邊席麻灣村:養牛讓貧困戶挺直腰杆「牛氣沖天」
    一是養牛勞動強度相對低,風險小,適合體弱多病又沒有經濟實力的他。其次,養牛可以和種地相結合,實現種養循環。三是席麻灣村本來就有養牛的傳統,全村376戶人家,肉牛飼養量1000頭,存欄500頭,每家平均飼養量達到三頭牛,可以說家家戶戶都養牛,養牛已經成了當地的一項主導產業,村民具有成熟的養牛經驗。
  • 農村養多少頭牛有補貼?2020年養牛補貼最新政策解讀
    ,而且實現規模化養殖,可以讓養牛利潤達到更高,那麼農村養多少頭牛有補貼?農村養多少頭牛有補貼農村養多少頭牛有補貼?對於農村地區個體養殖戶養殖規模在30頭以上的,每頭牛補貼50元,而對於養殖規模能夠得到50頭以上的,每頭牛補貼100元,以此類推,個體養殖戶養殖規模在100頭以上的,每頭就能夠拿到200元的補貼,而且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提高農民朋友們養殖的積極性,還會給出一定的養牛補助標準,達到高標準高品質的養牛規則,即可拿到豐厚的經濟補助,比如養殖奶牛,300-499頭的規模可補貼
  • 看老鄉:北甸子村有「三牛」
    周邊鄉鎮近50戶養殖戶早早把牛拉到市場,準備賣個好價錢。阿爾鄉黃牛交易市場建於2019年,每月1、4、7、9日為交易日。交易市場目前年交易黃牛5萬多頭,成交額達8億元。養牛大戶李萬權在交易市場一現身,就像一塊吸鐵石一般,把大夥「嗖」一下吸引到了身邊。大家都圍著李萬權轉,希望他能把自己拉來的牛全都收下。
  • 萬安村民劉萬春養牛脫貧記
    偶然的一次機會,劉萬春發現鄰縣有一個空心村,村民全部外遷,有一片草地非常適合養牛,這讓他驚喜不已。經過與幫扶幹部商量,他通過向親戚借錢、申請政府貼息貸款,湊了5萬元錢,加上政府的5000元產業幫扶資金,建起了牛欄,買了3頭牛崽,開始了自己的養牛之路。為了節省開支,他自己動手砍木頭、建牛欄;不懂技術,就不斷自學,主動參加鄉裡組織的培訓,虛心向別人請教。
  • 男子創新式養牛,別人都是怕牛打架,他卻天天讓牛打架:還挺高興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一個叫做楊遠澄的博士,聽說他因為一頓飯,便放棄了年銷售額5億元的產業,偏偏要回村養牛。而且他養牛的方法不一般,不僅讓牛打架,還給牛做按摩。但是他僅用2年時間,便讓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還把牛肉最貴賣到將近300元一斤的高價,這是怎麼回事呢?
  • 曾經養牛用來耕田,如今被耕田機取代了,牛都「下崗」了
    文/小吳在農村大家好,我是小吳,前兩天,打電話給我老爸,聽我老爸說,今年要把家裡養的那頭牛賣了,去買那個耕田機來耕田。老爸今年70歲了,都是在家裡面種田的,現在每年還種有6-7畝田,去年的話在家裡面買了4頭牛啊,3頭小牛,還有一頭牛是大的,大的那頭牛都是天天關在家裡,天天沒有放去看的,都關在家裡面餵那個稻草啊,蘿蔔給它吃。因為去年沒有賣掉,現在這個時候更不好賣了,還餵一段時間就賣掉。
  • 「中國的脫貧智慧」「鐵桿莊稼」裡養牛鴨 萬年「農光互補」照亮...
    初冬時節的贛鄱大地,依然滿目蔥鬱、生機盎然,暖陽照射在萬年縣大源鎮荷溪村,放眼望去,一排排光伏板和板下大片放養的雞鴨鵝牛,讓村民的心頭熱乎乎的。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優先發展低碳經濟,充分開發利用綠色清潔的太陽能資源,堅持光伏發電和農業養殖生產相結合,讓「農光互補」項目在這裡落地生根,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單產效益,同時也推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空中俯瞰萬年縣大源鎮「農光互補」項目「我在這裡養了8000多隻鴨子,光是賣鴨蛋的收入,一年大概能有30多萬元。」
  • 用一個字來形容宜賓筠連縣的脫貧故事,那就是「牛」!
    11月29日,《人民日報》在第14版(社會版)頭條位置刊登新聞《四川省筠連縣——家有扶貧牛 脫貧不再愁》,聚焦宜賓市筠連縣用黃牛產業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程,增強脫貧「造血」功能的生動脫貧故事。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在產業發展中,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程,增強脫貧「造血」功能,用黃牛產業這把「金鑰匙」打開「貧困鎖」,讓群眾生活「牛」起來。
  • 養牛養出「牛」日子!
    清掃牛槽、添草餵水、整理圈舍……70頭體格健壯、膘肥肉厚的牛兒正在歡快的啃食草料。白二中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地照顧著每頭牛兒,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從1998年最初的3頭牛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飼養規模。「不等不靠,只要選對路子,勤勞肯幹,就能致富。」
  • 打贏脫貧攻堅戰(828期)| 海口大致坡脫貧戶曾傳滿:快樂「牛」人...
    幾年的脫貧路,曾傳滿勤學好問,從最初的養牛小白,到現在成為2020年美蘭區全區首批「田教授」。曾傳滿在自己的牛舍虛心求學鑽研養牛技術從養牛門外漢到懂學問的「田教授」有了政府的對點幫扶牛,曾傳滿可以說是把一股不怕苦累的牛勁兒撲在了養牛工作上。
  • 畹町海關的「脫貧密碼」
    畹町海關關員正在對解壽祥進行養牛指導。供圖養牛養出「牛」日子2017年初,解壽祥因心臟疾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同年,他和精神四級殘疾的妻子相雲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割草、配飼料、餵牛……完全看不出解壽祥是一個64歲、還做過心臟支架手術的老人。他的「牛」日子,離不開畹町海關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