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旬老人養牛脫貧 用堅強意志撐起一個家

2020-12-17 廈門網

  中新網太原6月6日電(任麗娜)居住在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午城鎮水堤村一個已過古稀之年的七旬瘦小老人,用他傴僂的身軀靠養牛脫了貧,還把孫女供上大學,憑一己之力、用堅強意志為全家人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

  現年有74歲的李明文有倆兒一女,都相繼成家,二兒子和女兒都搬出去住。大兒子初中畢業後得了抑鬱症,結婚後便越發嚴重,後來也和兒媳婦離了婚。離婚後,病情就更嚴重了,以至於不能下地幹活,偶爾在家裡打打雜,孫女2017年考上了山西農業大學。照顧大兒子和供養孫女上大學的重擔壓在了老人身上。

  6日,李明文指著他的6間平房對記者說,「我這個房子是自己動手修的,這房子當時在村裡是頭一家蓋的。那時候條件好,兒子找媳婦,許多女孩都願意嫁過來……」但是後來,大兒子患病、離婚,以及老伴患病等等一些變故,使得家裡的光景日趨沒落了。

  李明文是一個意志堅韌、生活樂觀的老人,這一切變故並為打倒他。2003年的時候,隰縣扶貧部門給村裡的貧困戶每家一頭牛,後來,許多人都沒堅持下來,只有李明文一直堅持把牛養到了現在,牛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11頭,這些牛也為他們家帶來了好的經濟收入,改善了他們家的生活。

  七旬老人養牛脫貧張瑞強攝

  李明文說,「2年前,老伴因為乳腺癌做手術,花了十多萬,要不是這些牛,可是不知道該咋辦了。」

  此外,李明文還特別吃苦能幹,多年來,他在村裡河邊壘石造田10餘畝,栽植蘆葦。據老人介紹,這個蘆葦以前是村裡人打蓆子用的,現在沒人打蓆子了,可是葉子可以用來包粽子,一年賣葉子也能收入好幾千元。

  「這幾天,老伴兒進城給女兒伺候月子了,家裡就剩下我和患病的大兒子……」李明文說,他現在又得跑地裡,還得餵牛,做飯,照顧病人……今年雨水多,蘆葦長得很好,趁著端午節快到了,他每天早上5點多,就到裡打理這些蘆葦,希望能有個好收成。

  水堤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楊智星說:「李明文確實不容易,現在一大家子都靠他一個人撐著。」根據李明文家的情況,村裡給他們家辦了低保;申請了退耕還林的款項;並幫助他們家入股大象集團,每年還能得到分紅;還申請了醫療救助、慢病補貼等。2017年,李明文已成功實現了脫貧。

  李明文認為,政府幫助自己脫貧致富是好事,但是自己不能躺著只靠政府幫,關鍵是要自己幹,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實現脫貧致富。李明文說:「我一個外鄉人,能在這裡紮根,全靠大家的幫襯;現在,咱農村還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已經很滿足了……只要我還活著,就要努力幹活……」(完)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從3頭牛到一群牛 山西屯留殘疾男子養牛脫貧
    李紅衛 攝中新網長治12月18日電 題:從3頭牛到一群牛山西屯留殘疾男子養牛脫貧作者 李庭耀 楊建偉拄著拐杖,單腿撐地,彎腰端起一大盆加工好的草料倒入牛槽,對失去半條腿的董良斌而言,這樣的動作已沒有難度。
  • 王雅萍:用堅強和善良撐起一個家
    丈夫病了,王雅萍不能讓這個家散了,依靠婆婆的退休金和低保,她把孩子撫養大,把婆婆照顧好,用堅強和善良撐起一個家。 王雅萍說,結婚時她就知道丈夫身體有點弱,除了不能幹重活之外,生活還算正常。2012年,丈夫李建林摔了一跤,成了肢體一級殘疾,王雅萍也沒有辦法上班,一家人的生活也變得艱難起來。因為婆婆有退休金,但是一千多元連維持一家人的開銷也不夠。
  • 她用柔肩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該村長堰組建卡貧困戶唐幫潤用勤勞的雙手種植烤菸、黃連和前胡,撐起了家庭的「半邊天」,一邊要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一邊要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譜寫出了一首脫貧攻堅和孝老愛親的讚歌,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讚。重擔肩上扛幹勁賽男兒現年48歲的唐幫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家後,一直勤儉持家,與鄰為善。她既要在地裡勞作,又要操持家務,日子儘管過得平淡卻感到很幸福。
  • 七旬老夫妻撿廢品撐起家 新年心願:想有臺電壓力鍋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在合肥市煙墩街道濱湖惠園社區裡,有一對年過七旬、命運多舛而又堅強的老夫妻,宣以俊和他的老伴趙翠蘭。大兒子有精神疾病,二兒子意外去世。在工地做小工,去養老院照顧老人,小區撿廢品,兩位老人「接力」撐起了這個家。去年,兒子已有好轉,孫子考上了高中,然而老人年事已高,照顧一個家越發力不從心。趙翠英說,她的新年心願是希望有一個電壓力鍋,老伴早上能多睡一會兒。
  • 克度鎮:「天眼婦女之家」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黔南州婦聯為獲貴州省「五星級婦女之家」的中國天眼迎賓館婦女之家進行授牌「脫貧攻堅,婦女撐起半邊天。解決婦女就近就業,就解決了貧困戶的脫貧問題,作為克度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馬鞍社區,十分重視婦聯工作,婦女成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主幹力量,譜寫了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的巾幗力量。」近日,記者走進平塘縣克度鎮馬鞍社區了解婦聯工作開展情況和轄區婦女權益保障情況,該社區婦女主任兼任婦聯主席楊小美說,為了幫助社區婦女創業就業,特成立「天眼婦女之家」,為社區婦女辦實事,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 博白十齡童 撐起半個家
    ……然而,在博白縣博白鎮第一小學四(7)班卻有一位小學生,用稚嫩的雙手撐起了半個家,把家打點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他還全心全意地照顧起一位孤寡老鄰居的生活起居,直至老人去世。他叫蘇建豪,家住博白鎮西江村橫嶺17隊,受到附近村民的交口稱讚,在學校也有口皆碑。
  • 好不容易脫貧丈夫卻突然癱瘓,農村婦女說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
    村民盧愛麥笑著揉揉溼潤的眼睛,拿起筆在《2020年度貧困戶脫貧摘帽「雙認定」驗收表》意見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回憶起盧愛麥家這五年來從脫貧、返貧、又脫貧的跌宕起伏的生活變化,我不禁感慨萬千。盧愛麥一家4口,早前只有丈夫一人外出務工,兩個孩子在讀書,經濟收入僅夠解決溫飽,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起,我便成了她家的對口幫扶人。
  • 畹町海關的「脫貧密碼」
    他不僅每月按時匯報情況,還認真打理起了家裡種植的毛葉棗,並開始去工地上幹活,學習手藝,家裡的日子一步步重回正軌。「之前我走錯了路,但政府和海關都沒有放棄我,反而給我更多幫助。我自己也要爭氣,我要攢錢給小女兒選地蓋房子,準備給她嫁人咧!」對於未來,吞咩又重新充滿了期待。畹町海關關員正在對解壽祥進行養牛指導。
  • 意志堅強的名人名言
    ——米南德5、儘管我們用判斷力思考問題,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意志,而不才智。——沃勒6、萬事皆由人的意志創造。——普勞圖斯7、否定意志的自由,就無道德可言。——弗勞德8、誰也不能剝奪我們自由的意志。——列夫·託爾斯泰18、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試試,就像透鏡一樣。——法布爾19、生活是一場艱苦的鬥爭,永遠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掙來的,就可能在一剎那間前功盡棄。——羅曼·羅蘭20、意志是一個強壯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 用一個字來形容宜賓筠連縣的脫貧故事,那就是「牛」!
    11月29日,《人民日報》在第14版(社會版)頭條位置刊登新聞《四川省筠連縣——家有扶貧牛 脫貧不再愁》,聚焦宜賓市筠連縣用黃牛產業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程,增強脫貧「造血」功能的生動脫貧故事。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在產業發展中,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程,增強脫貧「造血」功能,用黃牛產業這把「金鑰匙」打開「貧困鎖」,讓群眾生活「牛」起來。
  • 臨洮:最後一個未脫貧村的脫貧之路
    蔡家莊村是臨洮縣龍門鎮最後一個未脫貧村。今年以來,蔡家莊村緊緊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條主線,緊盯時間節點、任務清單,持續強化黨建引領,創新扶貧多樣化路徑,向最後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2013年以來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1戶372人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
  • 山西永和縣:駐村「女漢子」情定閣底村
    「俺們家也能養起牛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如今俺們也成養牛專業戶啦!」在村頭準備去餵牛的張二虎邊走邊介紹著自家的脫貧情況,每每說到開心之處,緊跟其後的老父親就難掩心頭之樂,眼角眯成一道縫。
  • 七旬老人除夕夜趕火車:兒子的車為何坐不下兩個老人?
    青鋒在杭州火車站,有人發現除夕夜有一對七旬老人乘車回安徽蚌埠。當被問及怎麼這麼晚才回老家過年時,兩位七旬老人的話讓人頗感意外。兩位七旬老人是從安徽老家到杭州照看孫子的。兩位老人之所以除夕夜趕火車,是因為他們兒子的車坐不下。看到這裡,青鋒心裡可謂五味雜陳,一時不知道說什麼為好。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被稱之為中華民族各種美德中最重要的千年古訓,難道在這對七旬老人孩子心裡一點都沒有?
  • 「鐵人」母親夏順娣:用愛撐起癱瘓女兒的一片天
    家住溧陽市上興鎮蒲村的夏順娣今年63歲,她年輕時就患有嚴重的哮喘,隨著年紀的增加,病情也愈發嚴重,平時爬個樓梯都要喘半天,幾乎幹不了重活。可就是這樣虛弱甚至還需要人照顧的她,承擔起了照顧截癱女兒的重任。2007年春節,一場意外給這個家庭蒙上了一層陰霾,當時25歲的女兒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從此生活不能自理。
  • 遂寧這名殘疾人靠養牛養蜂過上了「牛」日子~
    一個殘疾人能有多堅強?對於安居區護村村村民鍾昌海來說「堅強」這個詞體現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在村支部書記田勝全的幫助下,鍾昌海養起了牛,雖然剛開始只養了一頭,但他將牛養得又肥又壯,農忙時節,好些村民都找他租牛耕田。嘗到甜頭後,鍾昌海擴大規模,最多的時候養了6頭牛,僅每年耕地的收入就有數千元。2016年底,鍾昌海成功摘掉了貧困帽。養牛讓鍾昌海明白,只要勤勞就不會貧窮。利用養牛的空隙,他又學習起了養蜜蜂,成了「蜂農」。
  • 萬安村民劉萬春養牛脫貧記
    初冬時節,群山環繞中的萬安縣高坪村在陽光照耀下格外寧靜,劉萬春的家就住在這裡。「三代窮困,自己幼年喪父,白手起家,35歲才娶上媳婦,40多歲家裡仍舊一貧如洗。」說到過去的窮日子,49歲的劉萬春一臉無奈。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在山坡上的村民幾乎都搬離了原來的土坯房,而他們一家依然擠在那又小又破舊的土坯房裡。
  • ...撐起產業扶貧半邊天 ---自治區巾幗脫貧示範基地(朝東鎮塘源村...
    巾幗脫貧行動 撐起產業扶貧半邊天 -----自治區巾幗脫貧示範基地(朝東鎮塘源村香芋種植基地) 2020-10-22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單親媽媽撐起一個家,在脫貧路上奮力前行
    谷秋鳳是李集村的一個單親媽媽,她看上去個頭不高,性格沉穩。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弱女子,不僅走出人生困境,還憑藉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政府的幫扶,將一雙兒女撫養長大。 丈夫離世 弱女子撐起一個家 曾經,谷秋鳳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上進能幹的丈夫,一雙乖巧懂事的兒女,再加上她的勤儉持家,一家人的日子讓四鄰看了都羨慕。
  • 山西16歲少年「上有老下有小」 嫩肩扛起一個家
    山西16歲少年「上有老下有小」 嫩肩扛起一個家 2012年09月19日 16:12:39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9月16日,天空有些陰沉,對於靈丘縣前山角村16歲的陳軍明來說,這一天與平時沒什麼兩樣。
  • 打贏脫貧攻堅戰(828期)| 海口大致坡脫貧戶曾傳滿:快樂「牛」人...
    幾年的脫貧路,曾傳滿勤學好問,從最初的養牛小白,到現在成為2020年美蘭區全區首批「田教授」。父親不幸去世母親身患殘疾好男兒肩扛重任把家撐起2014年,曾傳滿的父親在外做建築工時不慎從腳手架上跌落,成了一級殘疾,從此臥床不起,家裡為給父親治病,花光所有積蓄,最後,曾傳滿的父親還是不幸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