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后代到鬆口尋根祭祖交流文化

2020-12-23 梅州網

  ●本報記者 林麗妙

  日前,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嫡孫、臺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鄧泰超,與該協會音樂總監、長笛演奏家華佩一行,來梅縣鬆口尋根交流。

鄧雨賢(1906-1944)

  鄧雨賢,1906年在臺灣桃園龍潭出生,音樂才華出眾,先後創作出近百首閩南歌曲,經典作品有《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被稱為「臺灣歌謠之父」。更讓人感動的是,這位流淌著客家人血液的音樂人,將家鄉情懷「藏」進歌聲中,讓客家人的精神血脈聲聲不息,代代相傳。

  「一門四秀才」根在鬆口

  鄧雨賢家族是梅縣鬆口一世祖鄧太乙的後代。公元1300年左右,四世祖鄧子才從鬆口遷徙到廣東鎮平(今蕉嶺)。在清乾隆年間,鄧雨賢十六世祖鄧彥撥從鎮平攜眷渡海移墾臺灣新北市樹林區。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為秀才,在穹林創設學堂「文林社」,育有九子,其中有兩個兒子也高中秀才,「一門三秀才」的美譽便在此傳開。

鄧雨賢后代到鬆口尋根。林後玲/攝

  「鄧雨賢書香世家,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就接觸民俗音樂、戲曲。在他居住的環境中,有許多民間樂團,他經常聆聽、觀賞表演,從小就在音樂環境中耳濡目染。」鄧泰超說,鄧雨賢15歲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開始系統地學習西洋音樂理論,以及鋼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等西洋樂器,為日後的音樂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由於鄧雨賢所處的年代,臺灣流行音樂正興起發展,因此有人尊稱他為「臺灣歌謠之父」,也有人形容他為「音樂奇葩」,更是有人給予鄧雨賢家族「一門四秀才」的讚譽。

  將客家血脈「藏進」歌中

  採訪期間,華佩用長笛演奏鄧雨賢的《十八姑娘》,並利用音階變化,巧妙地銜接到客家山歌《天公落水》,過渡自然、平淡,沒有一點點突兀。

  「我祖父的音樂聽起來非常平坦,只用Do、Re、Mi、So、La的五聲音階去作曲,因此曲子旋律既簡單又帶著溫度,這也是他的歌曲為什麼朗朗上口,傳唱至今的原因。而客家山歌也是常用La 、Do、Mi這三個音,跟五聲音階有很好的契合度。」鄧泰超說。

  一直有人問,為什麼一個客家人卻沒有留下客家作品。「不是沒有,鄧雨賢的歌曲能跟客家山歌完美契合就是最好的答案。」鄧泰超說,經過細細品味鄧雨賢的作品,發現並不是沒有客家元素。鄧雨賢的作品大多是閩南歌曲,那是受當時日治時代的政治因素影響,鄧雨賢實際上是將客家元素「藏」在歌曲裡面。

  直到38歲,鄧雨賢因病逝世都沒踏上梅州這片故土。「我從他的作品中發現,他在臺北大稻埕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晚年在新竹創作《芎林小唄(調)》,在臺南安平港創作《安平小調》,後來,則有《月光下的鼓浪嶼》。按這樣推理,我覺得鄧雨賢有從臺灣安平港碼頭來過廈門鼓浪嶼。」鄧泰超說,鄧雨賢會取「唐崎夜雨」作筆名,是因為祖先是唐山人,以此提醒自己不能忘本。鄧泰超覺得,其實鄧雨賢是想回來,只是回不來。

  本是同根生,交流來尋根

  受當時日本在臺灣實行皇民化運動的政治因素影響,漢語歌曲全遭禁唱。1940年,鬱郁不得志的鄧雨賢辭去在唱片公司的工作,回到新竹穹林國小任教。1944年,因病逝世。1998年,臺灣新竹縣文化局在鄧雨賢任教並居住的穹林鄉設立「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2013年,縣政府在新竹縣竹北新瓦屋建「鄧雨賢影音館」。

  2008年,桃園市文化局建成啟用「客家文化館」,館內設有「鄧雨賢館」展示鄧雨賢相關照片、手稿等等,並舉辦「鄧雨賢音樂研習營」,通過推廣客家文化重新詮釋鄧雨賢相關作品。

  「本是同根生,交流來尋根。」鄧泰超說,兩年前他就來過梅州交流,這次到鬆口後,覺得鬆口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蘊深厚。而且,鬆口是中外聞名的山歌之鄉,如果有機會在鬆口鄧太乙公園規劃建設鄧雨賢紀念館,將鄧雨賢音樂和客家山歌有機融合,不時舉辦展覽、音樂會、講座、教學、音樂藝術交流,那對於弘揚客家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都有很大幫助。同時,他們還計劃在梅縣區鬆口、蕉嶺及嘉應學院等地,各辦一場鄧雨賢音樂作品音樂會。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鄧太乙南宋古墓管理委員會會長鄧延壽表示,鄧雨賢是鄧太乙公的子孫,也是臺灣歌謠之父,如果能在根源地建紀念館,不僅體現海內外子孫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又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相關焦點

  • 四、月、望、雨——記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人生短暫藝術永恆
    轉眼2020下半年了,今天多藝堂要紀念一位近代臺灣著名作曲家,他在世時間很短,英年因病早逝,年僅38歲。但在他短暫的青春裡,一共譜寫了50多首不朽的閩南語歌曲,一度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2014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紀念特展在臺語流行歌曲中,有所謂經典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臺語歌,這四首歌都是他上世紀30年代的作曲
  • 兩岸客家美食歌謠文化交流活動團到福建寧化參訪
    兩岸客家美食歌謠文化交流活動團到福建寧化參訪 2013年03月25日 10:2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楊氏宗親專程蒞臨代縣進行工商考察並尋根祭祖
    李主任對陳春木等臺胞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向客人們介紹了代縣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情況以及近年來代縣與臺灣加強合作交流的良好發展勢頭。他說,代臺情緣,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自上世紀90年代,臺灣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理事長楊清欽來代尋親祭祖,捐建學校、修繕文廟等公益事業後,陸續有臺灣宗親來代尋根祭祖,並經常慷慨解囊,支持代縣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臺灣朋友對代縣這片古老的土地充滿了深情和厚愛。
  • 吳伯雄饒穎奇在臺北會見永定客家文化交流團
    閩西新聞網臺北13日電 (通訊員 劉永良) 5月13日下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會見了在臺灣參訪的永定縣客家文化交流團,共敘親情。吳伯雄首先愉快地回顧了他3次回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尋根祭祖的經歷,他說,2000年11月他借赴龍巖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之機返鄉祭祖,感受到祖籍地人民的深情厚誼。特別是去年他帶著自己的二兒子、女兒、侄子,還有分別旅居日本和美國的姐姐、妹妹第3次回鄉祭祖,他告訴姐妹和後代,不管走到那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那裡。
  • 晉江安平金墩黃氏家廟遷建落成 海內外宗親祭祖尋根
    今日泉州網11月28日訊 (記者 黃如萍) 時值福建泉州名祠「安平黃氏家廟」遷建落成,來自菲律賓、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2500餘名黃氏宗親28日齊聚福建晉江祭祖尋根。黃偉強 攝敬獻果品、宣讀祭文、上香、行三鞠躬禮……當天凌晨,莊嚴肅穆的祭祖典禮在泉州安平黃氏家廟舉行,來自海內外的黃氏宗親身穿紅禮服,佩戴紅綬帶,按照古老的習俗,祭拜祖先,盡顯海內外黃氏宗親對祖先的崇敬和孝心。「依照閩南地區的民俗,黃氏家廟每年舉行盛大的冬祭活動,2011年因拆遷中斷了3年,今年冬祭也是黃氏家廟近年來比較大的一次祭祖活動。」
  • 臺灣澎湖縣林姓宗親會一行到福建泉州祭祖
    臺灣澎湖縣林姓宗親會一行到福建泉州祭祖 2017年05月04日 09:4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全球華人共聚拜祖大典 尋根祭祖
    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2002年中國新鄭"炎黃文化節"始祖山拜祖大典2002年4月15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經貿委、河南省旅遊局、鄭州市經貿委、鄭州市旅遊局主辦,新鄭市委、市政府承辦的中國新鄭"炎黃文化節"始祖山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鄭市始祖山軒轅閣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法國、泰國、日本、馬來西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來到這裡尋根祭祖。
  •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庚子年寒衣節祭祖大典隆重舉行
    整個祭祀流程不僅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槐樹祭祖習俗一一展現,還囊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威風鑼鼓、中華傳統禮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八佾舞、傳統風俗祭祀用品油角和五色寒衣等。內容豐富、內涵深遠的寒衣節祭祖大典,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大槐樹移民後裔奉上了一道祭祖懷鄉必須擁有的文化盛宴。
  • 酵素創始人宋茂清攜閩南宗親到莆田尋根祭祖
    尋根祭祖12月14日,廈門電視臺帶領臺胞宋茂清,還有許多來自漳州、泉州等地的宗親到莆田尋根。30多座古宗祠已拆除獨有古荔枝保存海都君了解到,莆田雙池宋氏,他們最早從唐朝遷入,居住在現在的莆田英龍街一帶,後來分支到閩南、臺灣等地。而對聯和明朝大書畫家宋珏,以及璟公的九世孫諴公有關。
  • 山西大槐樹尋根祭祖景區看不到真正一代大槐樹,文化是主打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根」字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題寫。
  • 受連戰尋根震動 福建僑聯積極拓展閩臺交流交往
    中新社福州十二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陳國明)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今年四月回到福建龍海榜山鎮馬崎村尋根祭祖,依然深深烙刻在福建人的記憶中。而促成連戰祖地行的就是當地僑聯發出的一份邀請函。   二00五年連戰大陸行在其祖籍地龍海榜山鎮引起了很大震動,榜山鎮僑聯就以此為契機,和鎮政府辦公室聯合起草「龍海市長洲村馬崎連氏宗親」致連戰邀請函,並從民間渠道將此函由連戰之女連惠心轉交到其父連戰手中
  • 「臺灣地母文化尋根之旅」活動在陝西啟動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臺灣地母文化尋根之旅」活動在陝西啟動(圖片來源:陝西省臺辦)&nbsp&nbsp&nbsp&nbsp中國臺灣網
  • 臺灣苗慄縣長率團到四川尋根文昌文化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9月3日綿陽消息 日前,臺灣苗慄縣縣長劉政鴻先生率該縣民政處、教育處、4個小學校長及相關人員組成的參訪團一行13人到四川參訪,專程前往綿陽市梓潼縣尋根文昌文化。  在四川省臺辦和綿陽市臺辦的精心安排下,參訪團一行參觀了梓潼博物館及七曲山大廟,聆聽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洞經音樂,與相關方面召開了文昌文化交流座談會,領略了文昌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並舉行了文昌神像恭請儀式。
  • ...韻·兩岸情」——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與臺灣新竹縣國樂團交流演出。
    原標題:2016年7月15日下午,於楊浦區少年宮夢想劇場舉辦了「中華韻·兩岸情」——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與臺灣新竹縣國樂團交流演出。上海學生民族樂團成立於2015年,基於為促進上海青少年民族音樂教育普及事業的發展,提高學校和課外、校外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水準,充分發揮文教結合的平臺作用而建立。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學生民樂藝術水準,力爭建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上海名片。
  • 臺灣合唱之父呂泉生:讓臺灣心聲永傳不朽
    臺灣合唱之父呂泉生:讓臺灣心聲永傳不朽 2008年05月14日 17: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呂泉生   中新網5月14日電 呂泉生,被臺灣音樂界尊稱為「臺灣合唱之父」,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一位
  • 臺灣青年祭拜黃帝 追古尋根念祖思鄉
    中新社鄭州7月23日電 題:臺灣青年祭拜黃帝 追古尋根念祖思鄉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唯我始祖,子孫共仰。五洲四海,彰顯華邦。」「類似的活動在臺灣不多見,到對岸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代表臺生恭讀拜祖文的林姿佑說,拜祖文中描述兩岸祖先同宗同源的詞句讓其印象深刻,也讓她們這一輩人感受到自己是從何處而來。
  • 「黃土尋根·絲路陝西」圖片展在新北開展 助力陝臺文化交流
    6月24日,觀眾在「黃土尋根·絲路陝西」圖片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黃土尋根·絲路陝西」大型圖片展24日在臺灣新北市三重區社教館開展。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展覽推動陝臺文化交流。  據悉,今年4至5月,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12名攝影家赴陝西參加2018年公祭黃帝典禮及絲博會活動,拍攝攝影作品近4萬張。
  • 臺灣顏氏宗親到福建泉州尋根謁祖
    臺灣顏氏宗親到福建泉州尋根謁祖 2017年05月24日 10: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24日泉州訊 日前,臺灣顏氏宗親一行20多人到泉州石獅靈秀鎮鈔坑村尋根謁祖。
  • 蔣介石江蘇宜興尋根祭祖只見族人不見官(圖)
    1948年5月,蔣介石曾攜宋美齡到江蘇宜興尋根祭祖——一則刊載於民國時期宜興《品報》的文章,把在史書中幾無交集的蔣介石和宜興,勾連在一起。蔣氏宗祖怎麼會在宜興?蔣介石又如何知道此事?在當時戰事吃緊的情況下,蔣介石夫婦宜興尋根祭祖又是怎麼樣一番景象?本期「檔案穿越」,讓我們順著往事秘檔的指引,踏上蔣介石始祖長眠的土地,解開這一系列的「謎」。在宜興市檔案館內,記者見到了解放前宜興地方報紙《品報》留存。翻至第752期,字體醒目的頭條新聞映入眼中:「蔣主席夫婦昨蒞都山祭墓」,副題則是「詣了(ǒu)亭侯墓靜默獻花圈並把晤族人」。
  • 臺灣高雄仁武民俗交流團抵閩西藝術尋根
    中新社龍巖九月十三日電(記者孫賢迅)臺灣高雄縣仁武鄉民俗運動委員會交流訪問團五十名成員  閩西新泉的「犁春牛」與臺灣高雄仁武的「牛犁陣」同根同源,都是模仿農人用牛耕田駛犁的種種動作編排而成,用以每年春耕開犁之前寄託對豐年的祈盼。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犁春牛」與「牛犁陣」在閩臺兩地逐漸演變成多角色、更為豐富活潑的民俗文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