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麗妙
日前,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嫡孫、臺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鄧泰超,與該協會音樂總監、長笛演奏家華佩一行,來梅縣鬆口尋根交流。
鄧雨賢(1906-1944)
鄧雨賢,1906年在臺灣桃園龍潭出生,音樂才華出眾,先後創作出近百首閩南歌曲,經典作品有《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被稱為「臺灣歌謠之父」。更讓人感動的是,這位流淌著客家人血液的音樂人,將家鄉情懷「藏」進歌聲中,讓客家人的精神血脈聲聲不息,代代相傳。
「一門四秀才」根在鬆口
鄧雨賢家族是梅縣鬆口一世祖鄧太乙的後代。公元1300年左右,四世祖鄧子才從鬆口遷徙到廣東鎮平(今蕉嶺)。在清乾隆年間,鄧雨賢十六世祖鄧彥撥從鎮平攜眷渡海移墾臺灣新北市樹林區。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為秀才,在穹林創設學堂「文林社」,育有九子,其中有兩個兒子也高中秀才,「一門三秀才」的美譽便在此傳開。
鄧雨賢后代到鬆口尋根。林後玲/攝
「鄧雨賢書香世家,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就接觸民俗音樂、戲曲。在他居住的環境中,有許多民間樂團,他經常聆聽、觀賞表演,從小就在音樂環境中耳濡目染。」鄧泰超說,鄧雨賢15歲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開始系統地學習西洋音樂理論,以及鋼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等西洋樂器,為日後的音樂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由於鄧雨賢所處的年代,臺灣流行音樂正興起發展,因此有人尊稱他為「臺灣歌謠之父」,也有人形容他為「音樂奇葩」,更是有人給予鄧雨賢家族「一門四秀才」的讚譽。
將客家血脈「藏進」歌中
採訪期間,華佩用長笛演奏鄧雨賢的《十八姑娘》,並利用音階變化,巧妙地銜接到客家山歌《天公落水》,過渡自然、平淡,沒有一點點突兀。
「我祖父的音樂聽起來非常平坦,只用Do、Re、Mi、So、La的五聲音階去作曲,因此曲子旋律既簡單又帶著溫度,這也是他的歌曲為什麼朗朗上口,傳唱至今的原因。而客家山歌也是常用La 、Do、Mi這三個音,跟五聲音階有很好的契合度。」鄧泰超說。
一直有人問,為什麼一個客家人卻沒有留下客家作品。「不是沒有,鄧雨賢的歌曲能跟客家山歌完美契合就是最好的答案。」鄧泰超說,經過細細品味鄧雨賢的作品,發現並不是沒有客家元素。鄧雨賢的作品大多是閩南歌曲,那是受當時日治時代的政治因素影響,鄧雨賢實際上是將客家元素「藏」在歌曲裡面。
直到38歲,鄧雨賢因病逝世都沒踏上梅州這片故土。「我從他的作品中發現,他在臺北大稻埕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晚年在新竹創作《芎林小唄(調)》,在臺南安平港創作《安平小調》,後來,則有《月光下的鼓浪嶼》。按這樣推理,我覺得鄧雨賢有從臺灣安平港碼頭來過廈門鼓浪嶼。」鄧泰超說,鄧雨賢會取「唐崎夜雨」作筆名,是因為祖先是唐山人,以此提醒自己不能忘本。鄧泰超覺得,其實鄧雨賢是想回來,只是回不來。
本是同根生,交流來尋根
受當時日本在臺灣實行皇民化運動的政治因素影響,漢語歌曲全遭禁唱。1940年,鬱郁不得志的鄧雨賢辭去在唱片公司的工作,回到新竹穹林國小任教。1944年,因病逝世。1998年,臺灣新竹縣文化局在鄧雨賢任教並居住的穹林鄉設立「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2013年,縣政府在新竹縣竹北新瓦屋建「鄧雨賢影音館」。
2008年,桃園市文化局建成啟用「客家文化館」,館內設有「鄧雨賢館」展示鄧雨賢相關照片、手稿等等,並舉辦「鄧雨賢音樂研習營」,通過推廣客家文化重新詮釋鄧雨賢相關作品。
「本是同根生,交流來尋根。」鄧泰超說,兩年前他就來過梅州交流,這次到鬆口後,覺得鬆口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蘊深厚。而且,鬆口是中外聞名的山歌之鄉,如果有機會在鬆口鄧太乙公園規劃建設鄧雨賢紀念館,將鄧雨賢音樂和客家山歌有機融合,不時舉辦展覽、音樂會、講座、教學、音樂藝術交流,那對於弘揚客家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都有很大幫助。同時,他們還計劃在梅縣區鬆口、蕉嶺及嘉應學院等地,各辦一場鄧雨賢音樂作品音樂會。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鄧太乙南宋古墓管理委員會會長鄧延壽表示,鄧雨賢是鄧太乙公的子孫,也是臺灣歌謠之父,如果能在根源地建紀念館,不僅體現海內外子孫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又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