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在《贈君謀父子》中寫道:
「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要知道天下本來無事,管的人多了,便成了事。
人生有四大多管閒事:
扶爛泥,雕朽木,翻鹹魚,燙死豬。
爛泥躺得好好的,非要把人家扶上牆;
朽木腐得好好的,非要把它雕成才;
鹹魚躺得好好的,非要給人家翻一翻;
死豬死得好好的,非要拿開水燙人家。
狄更斯說:「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閒事。」
世界就像一個萬花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要懂得把自己「當外人」。
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一個網絡世界裡,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與經歷不同,每個人的價值觀、心裡取向不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多管閒事,不強行幹涉他人生活。
要知道談不到一起的人,就不必多說,不然就自討無趣了,這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是裝傻,網絡世界中稱「潛水」。
而在現實社會中,有的所謂好心人不分青紅皂白、不辨真假善惡的幫助,非但不會有好的結果,他的善意反而成為了引火燒身的導引。
成熟寓言故事的魅力在於,通過故事看人生,下故事的小男孩就多管閒事:
有個孩子看到一隻繭上裂開了個小口,他就一直觀察,蝴蝶在艱難地將身體從那小口中一點一點地掙扎出來,幾個小時過去了,它似乎已經竭盡全力了,不能再前進一步了。孩子看得心痛,決定幫助一下,他拿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繭破開,蝴蝶很容易地掙脫出來,但是身體很萎縮,翅膀緊緊地貼著身。他接著觀察,期待著它的翅膀打開,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這一刻始終沒有出現。實際上,這隻蝴蝶在餘下的時間只能帶著萎縮的身子和癟塌的翅膀爬行,永遠也不能飛起來了。
這個好心的孩子並不知道,蝴蝶從繭上的小口掙扎而出,是生長的規律,要通過擠壓過程將體液送到翅膀的絡脈,這樣才能在脫繭後展翅飛翔。
故事如人生,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像故事中的小男孩愛伸手管閒事,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難免就忽略了關注自己。
所謂的關注自己,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同時不用替別人操閒心,要相信一切定有規律。
每個人的人生或許有許多不滿,許多坎坷,要流許多汗、許多血、許多淚。
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那就不算完整的人生。
人的一生要有痛苦的遭遇、悲傷的人生、傷感的命運,這其實是生命中的「繭」,不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人,不用自己的生活去丈量他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修養。
爛泥怎麼上牆?
朽木怎麼成材?
鹹魚怎麼翻身?
死豬怎麼變活?
多時候在心中要多問自己,說實話你希望別人過得好並沒有錯,但能忍住幹涉他人的生活,往往是更大的善意。
爛泥、朽木、鹹魚、死豬沒有開口詢問、求助,又何必喋喋不休地糾纏人呢。
俗話講:「飽經世事慵開口,看破人情但點頭。」
不是教人要冷漠處世,而是要拎得清,管別人的事情要懂得分寸,從實際情況出發。
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一個網絡世界中,要分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不是分內之事不管。
《醒世恆言》裡講:
「事不關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多言。」
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最好不要多管,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算得上是一種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