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茄子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但是從菜園到餐桌,它走過的路卻並不容易,其中就有黃萎病這一攔路虎。黃萎病又被稱作「作物癌症」,是由土壤中的有害病原菌引起的,可使作物葉片發黃植株枯萎,這種病害發病率高、危害大甚至會造成絕收,對產量影響嚴重。所以如何為生病的土壤消毒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一環。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淑敏教授團隊研發的「生物燻蒸土壤」技術在防控作物黃萎病上取得進展,相對於傳統的化學藥品方法,其更加綠色環保,目前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同期】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李淑敏
傳統的方法,尤其是在蔬菜生產裡邊,主要是採用這個化學藥劑燻蒸的方法來防治作物病害,其中像溴甲烷的話呢,是被農民廣泛接受的,因為它這個是效果比較好,但是它效果好的話也有一些弊端,一個就是對環境危害比較大;再有一個的話,它就是應該說也是毒性比較強的一個用來植物保護的藥劑,它可以通過皮膚的話直接被人體吸收,也是隨著國家這個農藥化肥減施政策的實施,所以尋找新的替代方法是非常急需的一種趨勢。
【解說】在2007年參加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中,李淑敏教授開始關注到對人體具有防癌作用的芥子油苷降解產物。通過進一步研究,更欣喜地發現存在於芥菜中的芥子油苷降解產物對植物病害同樣具殺菌作用,它綠色、無毒,但是卻很難被迅速提取揮發到足夠的濃度,像是一支被「封印」在植物裡「殺毒部隊」。如何迅速的「召喚」出足夠數量的「大軍」讓它和土壤中的病原菌「作戰」成了一個難題。
【同期】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李淑敏
它有殺傷作用,但是在土壤裡邊,有的時候可能濃度它是一個逐漸釋放的過程,濃度比較低,所以就像我們吃餃子一樣,就是,其實它和那個辣根兒那個作用效果是一樣的,就像北方人比較喜歡吃餃子,但是你聞到那個芥子油的時候,它並沒有什麼刺鼻性的味道,但是你放到嘴裡以後的話呢,他就感覺特別辣的那個讓人難以忍受的那種感覺,芥子油苷在土壤裡邊兒分解的速度快,快的話,短時間釋放出來。一個是含量要高,再有一個呢,釋放要快。
【解說】在十幾年不間斷的研究攻關中,李淑敏教授帶領團隊研發出了一種菌劑,可以調控複雜的土壤環境,他們將芥菜混進土壤,讓芥菜中的芥子油苷分解出的異硫氰酸酯能夠快速在土壤中揮發並達到有效濃度,為生病的土壤煎了一味既能去病滅菌又能強身健體的綠色「草藥」。
【同期】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李淑敏
就像給人看病一樣,這個溴甲烷的話呢,是西藥,那我們這個異硫氰酸酯的話,也算作是一個西藥,它起到一個快速的殺菌的作用,但是因為它呢,又含在這個芥菜裡邊,所以呢,它就像給人看病一樣,像中藥一樣起到一個調理的作用,起到一個中西醫結合的作用吧。
【解說】「生物燻蒸法」被認為是未來溴甲烷的有力替代技術,目前李淑敏教授帶領團隊正在研究將這種技術濃縮成更加方便使用的膠囊,為將來的投產推廣做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記者 魏來 李蔣銘 黑龍江哈爾濱報導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