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形鑑別
竹葉:即苦竹葉,為禾本科植物苦竹葉之嫩葉,以葉入藥,幹葉呈長捲筒狀,展開為披針形,頂端尖銳,基部圓形,面灰綠光滑,下面粗糙有毛,邊緣一側有鋸齒,質脆有彈性。
淡竹葉:系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藥。莖圓柱形,表面淡黃色,有節,節上抱葉鞘,斷面中空。葉多皺縮捲曲,葉片披針形,表面淺綠色或黃色,沿葉鞘邊緣有白色長軟毛。
2、功能鑑別
竹葉:味苦,性涼,無毒,功能清熱解毒,明目利竅, 以清心除煩見長,治溫病邪陷心包致熱盛神昏的清營湯即用此品,若錯用淡竹葉則可釀成事故。
竹葉的功效與作用: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具有治療熱病煩熱口渴、心火上炎口瘡及熱淋等症的作用。
竹葉為禾本科毛竹屬植物淡竹等的葉。中醫認為,竹葉甘、淡,寒;歸心、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瘡等病症。
現代研究顯示,竹葉含有生物鹼、胺基酸、有機酸、酚類化合物和鞣質、皂苷、還原糖、蛋白質、多糖與苷類、蒽醌、香豆素和萜類內酯化合物、甾體等多種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腫瘤、調節血脂和抗氧化等作用。
竹葉載於《神農本草經》,原文為「竹葉,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痙痺。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淡竹葉:今人處方多以「竹葉」名之,故易與苦竹葉混淆。本品甘、淡、寒,無毒。功能清熱除煩,利尿,以清熱利尿見長,用於熱病煩渴、口瘡、尿赤、尿黃等。淡竹葉,根名碎骨子。竹葉象形。碎骨言其下胎也。《本草綱目》載:「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數寸,細莖綠葉,儼如竹米落地所生細竹之莖葉。其根一窠數十須,須上結子,與麥門冬一樣,但堅硬爾,隨時採之。八九月抽莖,結小長穗。俚人採其根苗,搗汁和米作酒麴,甚芳烈」。氣味甘、寒,無毒。主治: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根能墜胎催生。
淡竹葉具有瀉火清熱、止渴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淡竹葉有保護肝臟、抑菌、抗氧化、降血脂、收縮血管、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淡竹葉可以用來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小便短赤、熱淋澀痛、心火熾盛、口舌生瘡等。
道地產地:
竹葉:產地分布: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日本及東南亞也有。 竹葉青茶產於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萬年寺、清音閣、白龍洞、黑水寺一帶是盛產竹葉青茶的好地方。這裡群山環抱,終年雲霧繚繞;翠竹茂密,茶樹生長十分適宜。
淡竹葉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廣東等地區。
淡竹葉:的莖為淡黃綠色的圓柱形,莖部有節,斷面中空。葉鞘開裂。葉片顏色為淺綠色或黃綠色,形狀為披針形,部分葉子皺縮捲曲。葉脈平行,有橫向的細小脈絡,形成長方形的網格狀,下表面比較明顯。淡竹葉比較輕,質地柔韌。聞起來氣味輕微,嘗起來味道偏淡。
放於乾燥的地方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