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見面會現場,《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劇組展示了劇中的精彩片段
中國網9月19日訊 剛剛入選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度劇本扶持工程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部親子音樂劇《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將於9月28日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並在國慶節期間連演10場,陪伴大小朋友們歡度「十一」假期。
蝶兒是一隻小毛毛蟲,她知道自己長大後會變成蝴蝶,蝶兒沒有見過媽媽,可當她看到小喜鵲、小羊、小雞都有媽媽呵護,便萌發了找媽媽的願望……《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以母愛這一永恆主題,向觀眾播撒溫暖陽光。
「這是一部淚中帶笑、傳遞愛與溫暖的兒童劇。」 國家一級導演焦剛說:「從一個毛毛蟲的視角去看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過程,既有天真爛漫的小蝴蝶找媽媽的曲折故事,又用音樂歌舞等童真、樸素、簡單活潑的藝術表現形式寓意了『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人生終極之問。」
「這部戲最打動人心的是生命的力量,是愛的力量。整部作品不僅充滿了濃厚的母愛,還表達了孩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中國兒藝副院長、國家一級編劇馮俐說,「好的兒童劇一定是符合低幼兒童的心智發展和認知特點,同時也是『全年齡』的。兒藝這部首次拓展至2.5歲低齡幼兒的作品,小寶寶看不費解,大孩子看不幼稚,爸爸媽媽陪伴孩子一起看會收穫更多的生命感動。」
為了給孩子的想像力留更大的空間,《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摒棄了裝扮性的表演方式,改用肢體表現內容、傳遞情感。在劇中,演員會隨時變換自己的角色,因此,人物造型設計選用了突出生命力、自然和本色的表達方式,用葉子、蝴蝶翅膀的脈絡線條塑造形象。
當表演者與觀眾的接觸越深入時,9位演員將互動融入在了表演之中。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瑤不僅在演技上為青年演員做出了榜樣,也將老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精神帶進了劇組。為了更真實自然地表現蠶的生活狀態,尋找劇中將蠶作為孩子一般的母愛,劇組專門養起了蠶寶寶,伴隨著排練的深入和蠶寶寶的成長,演員們也更加融入自己的角色,收穫了自身的成長。
整個舞臺設計成一個天然的大花園,鋪滿了「葉片」,讓觀眾在返璞歸真的大自然中,跟隨「蝶兒」一起開啟尋找媽媽的旅程,一起感受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該劇作曲加入了多種音樂元素,讓整部作品更加輕鬆有趣。比如用一個大號的音色表現蠶寶寶吃東西的過程,刻畫出胖胖的、可愛頑皮的蠶寶寶形象。音響設計也在作品中添加了多種幽默的音效。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這部戲是近年來劇院重視小劇場原創作品創作的又一部新作,它既是一部充滿了溫情的童話,又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哲理。這部戲的觀眾定位雖然面向低幼的孩童,讓孩子們在童話世界裡感受愛的偉大和溫暖,但成人卻可以從中思考這個世界所有的生命是如何延續的。這雖是一部童話,但我們更希望它是一部亦真亦幻、盡善盡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