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練照片 中國兒藝供圖
中國兒藝首部親子音樂劇《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國慶連演十場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部親子音樂劇《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將於9月28日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
主角蝶兒是一隻小毛毛蟲,她知道自己長大後會變成蝴蝶,蝶兒沒有見過媽媽,可當她看到小喜鵲、小羊、小雞都有媽媽呵護,便萌發了找媽媽的願望。在這過程中,蝶兒以「小媽媽」的身份照顧了四個蠶寶寶成長並一起破繭,大家都知道蝶兒會變成蝴蝶,而蠶寶寶最終會變成蛾子……
國家一級導演焦剛以「淚中帶笑、傳遞愛與溫暖的兒童劇」來形容這部戲。這部作品,以小見大,從一個毛毛蟲的視角去看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過程,又用音樂歌舞等童真、樸素、簡單活潑的藝術形式寓意了「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人生終極之問。
排練照片 中國兒藝供圖
讓中國兒藝的受眾年齡向低幼孩子傾斜,這是國家一級編劇馮俐一直以來的願望。她表示,這部戲最內在的東西是生命的力量,是愛的力量。整部作品不僅充滿了濃厚的母愛,還表達了孩子對於母親深深的依戀。「這部戲首次拓展至2.5歲低齡幼兒,就是希望讓小寶寶看不費解,大孩子看不幼稚,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們,則會從中獲得更多的生命感動。」
在《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裡?》的創排過程中,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詞就是「暖」。因此,作曲章澍也一直尋找用溫暖的音樂來詮釋作品。「我們的劇本不斷的在強調『好暖』,這是一種感受母愛的內心溫度。溫暖也有不同的溫度,故而不同的片段也會有不同的溫度,可以說這次的創作就是很有溫度。」為了讓整部作品輕鬆有趣,作品中還加入了不同的音樂元素:例如用了一個大號(Tuba)的音色去表現蠶寶寶吃東西的過程,刻畫出胖胖的、可愛頑皮的蠶寶寶的形象。
舞美方面,整個舞臺設計成一個天然的大花園,鋪滿了「葉片」,讓觀眾在返璞歸真的大自然中,跟隨「蝶兒」一起開啟尋找媽媽的旅程,一起感受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戲劇「梅花獎」的獲得者王瑤不僅在演技上為青年演員做出了榜樣,也將老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精神帶進了劇組。為了更真實自然地表現蠶的生活狀態,尋找劇中將蠶作為孩子一般的母愛,劇組還專門養起了蠶寶寶,伴隨著排練的深入和蠶寶寶的成長,演員們也更加融入自己的角色,收穫了自身的成長。
排練照片 中國兒藝供圖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這部戲是近年來劇院重視小劇場原創作品創作的又一部新作,它既是一部充滿了溫情的童話,又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哲理。這部戲的觀眾定位雖然面向低幼的孩童,讓孩子們在童話世界裡感受愛的偉大和溫暖,但成人卻可以從中思考這個世界所有的生命是如何延續的。
據悉,該劇首輪將演出10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