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辦貼通知稱高齡補貼銀行卡換了銀行,而且辦理時間有限,西安市雁塔區小寨路街辦的多位老人只好冒著嚴寒在銀行排隊開卡。
換卡開戶的老人扎堆
有的要預約跑多次
12月3日上午,西安一名老人反映,小寨路街辦貼出通知,要求更換高齡補貼銀行卡,從秦農銀行變為工商銀行,而且要求自己親自辦理。天氣很冷,很多高齡老人來銀行排隊,排隊的人有好幾十個。
上午約11時,華商報記者來到老人所說的吉祥路中國工商銀行網點。寒風瑟瑟,不少老人在門口詢問,部分老人在銀行工作人員指導下在自助機上辦理開卡業務。
一位老人拿著兩張紙從銀行出來。他說,自己83歲了,住在交通部公路二局3號家屬院,小區離這個銀行有兩站路的距離,屬於康樂社區居民。他手裡的兩張紙上寫著銀行剛才發的辦卡預約號,分別是12月8日、10日和11日。「今天(3日)早上我在小區大門口看到街辦貼的通知,說高齡補貼的銀行卡要換,老伴骨折了,下不了床,我就一個人出來跑,太冷了!」這位老人說,「給老伴也預約上了。人多,現在都辦不了,還得跑。9日之前就要把資料交到社區,時間很緊。」
老人突然想起,老伴下不了床,不知自己能否代辦,於是再次返回銀行,得到的答覆是,上門服務這兩天已經預約滿了,只能去別的網點辦理。「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地方有工商銀行,只能聯繫女婿,讓他12月8日開車送我們到這裡,帶著輪椅,讓老伴坐輪椅來辦卡。」
為101歲老父親預約上門服務遇困難
82歲的王女士住在附近的市政府小區,「我聽小區裡的老人說高齡補貼要換銀行卡,就跑過來了,結果今天辦不成,預約到8日了,還得來一次。」王女士說。
另一位老人將一張紙條交給銀行工作人員,說:「我71歲了,我父親101歲了,出不了門,紙條上是我父親的住址,可不可以上門辦理?」銀行工作人員回復這名老人,3日當天,現場自助機上已經預約了70多個號,另外預約上門辦卡的老人已經有20多人,而上門辦卡每戶需要銀行兩名工作人員,這兩天人員緊張,不能保證預約時間。
因為9日之前要將資料交到社區,這位老人非常焦急。最後,銀行工作人員收下住址紙條,說下午協調一下,但不能保證能否預約上。
銀行工作人員說,從2日開始,突然有很多老人前來辦理開戶事宜,開戶老人較多,銀行忙不過來,社區並未提前通知銀行。
通知稱12月10日前重新開戶
小寨路街道社會事務辦在小區所貼通知內容如下。
各村、各社區:
因機構改革和單位帳戶整合需要,從2020年12月起,原秦農銀行老齡帳戶註銷,以後不再使用。新的老齡帳戶開戶行為中國工商銀行。
1.通知轄區所有70歲以上享受老齡補貼的老人,在2020年12月10日前重新開戶,開戶行為中國工商銀行。
2.社區、村工作人員按時收集每位老人的工行卡(或存摺)、身份證複印件,複印在一張A4紙上,並手寫註明卡號和姓名,要求清晰。
3.本次更換帳號人數多,工作量大,要求各社區、村高度重視,工作人員認真細心,加大宣傳,擴大知曉率,確保在2020年12月10日前將每個人的帳戶更換到位,並登記造冊,及時報送社會事務辦。第四季度高齡補貼的發放,將按新帳戶發放,請各工作人員務必重視。
通知落款為小寨路街道社會事務辦,時間是12月1日。
涉及1萬多名高齡老人
街道稱時間無法調整
華商報記者聯繫到康樂社區,工作人員說,社區最近接到街辦關於這項工作的通知。社區一共有約500名70歲以上的老人,社區無法統一為老人們辦理,只能老人自己辦。不能出門的老人,只能與銀行對接,想辦法開戶。西安所有工商銀行網點都可以辦理。社區必須在要求時間內將信息全部錄入完畢,上報信息時社區要填寫開戶行信息。
小寨路街道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說,雁塔區只有小寨路街道出現這樣的情況,街辦也是接區上通知,時間不好調整,不能影響轄區老人高齡補貼的發放。具體原因不知道。工作人員說,小寨路街道有22個社區,10000多位高齡老人,街道給社區開了會,對於老人較多的社區,街道會考慮聯繫銀行,去社區集中辦理。對於出不了門的老人,銀行上門辦理。腿腳方便的老人,先自行辦理,如果家門口銀行辦理的老人多,就去別的工商銀行網點辦理。
根據西安市相關政策,凡具有西安市戶籍,年滿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均可申請領取高齡補貼。高齡老人生活保健補貼標準為,70-79周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50元,80-89周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90-99周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200元,100周歲以上(含100周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360元。
華商報記者隨機詢問了西安市蓮湖區、未央區個別社區或街辦,了解到,高齡補貼用哪個銀行的卡,由各區確定。記者又詢問了雁塔區電子城街辦、曲江街辦的個別社區,均表示沒有接到高齡補貼更換銀行卡的通知,依然使用秦農銀行的帳戶。
>>專家建議
給老人足夠的反應時間
別讓照顧變成難題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熱點問題專家王曉勇表示,辦理銀行卡開戶的事情,相關部門忽略了老人的身體狀況,天寒地凍,高齡老人跑起來不易,從技術上對於老人也是一個挑戰,而且要求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辦完,容易扎堆,等於把行政管理的節奏強加給老人,沒有照顧到老人這一特殊群體。有的老人在國外,有的老人癱瘓、坐輪椅,如果沒有相應的彈性機制,短期內會給銀行造成很大壓力,這等於將社區管理的壓力轉嫁給銀行,造成銀行與老人之間的矛盾。
王曉勇說,建議相關部門給老人足夠的時間妥善解決此事,高齡補貼雖然不多,但大多數老人很重視,因為這代表國家和政府對老人溫馨的照顧,如果照顧變成了難題,就會出現怨言。所以,要給老人足夠的反應時間,社區要與銀行充分配合,照顧老人群體,而不是讓老人去完成一個行政業務。 華商報記者 任婷 攝影 強軍
(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