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走鋼絲,地頭力就是一個訣竅。一個訣竅是很多錯誤和失敗的精華,是很多嘗試和失敗的精華。它不是墨守成規,更忌抱殘守缺,而是重在體認與創造。
一位CEO看到一個油瓶子倒了,他是第一時間把油瓶子扶起來呢,還是等著相關責任人來扶?這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教授在一個總裁班上給出的互動題目。總裁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這位教授的標準答案是:如果相關責任人不在現場,CEO不能扶。要等著對相關責任人重罰,這樣就維繫了體系的尊嚴。
巧的是,那位教授講完課後,我連講兩天,講的是在現場問題一冒頭的瞬間,就要把它敲掉。互動環節,有一個學員給我提出油瓶子倒了該誰扶的問題。我看著他問:「你認為呢?」他說了前邊那位教授的答案。他本來以為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聽我講了一天,開始感覺味道有點不對了。故此他提出這個問題,想知道我是怎麼看的。
我說,恭喜你開始有了新的覺察,開始對天經地義的事有所反思。確實,那個教授講得很有道理。管理者對於體系的尊重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讓相關責任人知道,那個油瓶子就是他的全部。他不能照看好它,就要受到重罰。經營者首先是對體系的尊重,而不是對一個油瓶子負責。在一個龐大而健全的體系和一個油瓶子之間,無疑體系更重要。
但是,如果這個油瓶子換成了一個活人,在救人一命還是對體系尊重這兩點做選擇的話,你會選擇什麼?你是伸出手去救人呢,還是要等待把肇事人找出來,讓他去承擔責任?
與此相關聯的還有,如果一個企業的所有管理者都活在一大堆文件體系之中,而唯獨沒有活在當下、沒有活在問題出現的現場,該怎麼辦?企業的任何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是責任者。那是大家共存的一個體系,分不出你的我的,重要的是要及時清除那些危害組織生命力的毒素或問題。
油瓶子倒了要不要扶,本來是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一如大敵當前,一個敵人正在向著軍長瞄準,軍長是命令別人去開槍,還是自己開槍?顯然是自己開槍!一切等待和推諉,等於是自殺,所以巴頓將軍喜歡胸前掛著衝鋒鎗。這不是喜歡,而是有那樣的現場你就必須挺身而出。可惜這樣簡單的生存智慧,卻在洋理論面前似是而非了。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現存的體系都有存在的價值,尤其是維護企業運行秩序的權責體系和工作流程。但是,體系和流程畢竟只是手段,它們是為企業花費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工具。當油瓶子倒了,珍貴的油資源開始外洩,而現場的人不考慮如何減少損耗,卻在追究不在現場的責任人,真是不可理喻。現在流行的管理理論,多是維護既定的體系和原則,而缺乏對現實的敬重。
地頭力,不是墨守成規,更忌抱殘守缺,而是重在當下的體認與創造。這是個沒有極限的運動,需要不斷創造。創造必須切實,再切實。地頭力滲透了中國國學的精華,倡導接受一刻接一刻的變化、一刻接一刻的應和、一刻接一刻的創新。這是一種本能的開發和訓練,參究其理需藉助科學更需重視實踐感悟。
地頭力是一種切身體驗。你不可能把它降低為一個理論。它太微妙了、太細緻了,你不可能這麼做。理論是粗糙的、簡陋的,而體驗是非常微妙的。你能夠把走鋼絲變成一個理論嗎?無論你把走鋼絲分解得何等細緻,但你還是不會走鋼絲。它不是一門科學,它是一種一刻接一刻的體驗。
走鋼絲沒有理論,如果硬說走鋼絲的理論,就是兩個字:平衡。但是知道了這兩個字對走鋼絲有什麼幫助呢?沒有。你還是要去自己磨合,還是要去經歷撕扯你的萬千之力,要去磨合那顫抖和不平衡。相非相,你只能從不平衡、震蕩中感受那平衡和節奏的可貴。除此沒有別的辦法。
一如走鋼絲的平衡,地頭力就是一個訣竅。一個訣竅是很多錯誤和失敗的精華,是很多嘗試和失敗的精華。它是你在特定時點上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這種釋放,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或套路釋放,而是在混沌、灰度、顫抖中把握節律和平衡的實際體驗。你或許會感覺到某些東西在那裡,但它是難以捉摸的,更無法指出它,無法想出它。
(責任編輯: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