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你如果已經是碩士畢業,還會再次參加高考重新讀大學讀研究生,再讀8年,然後碩士畢業嗎?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這樣做,畢竟時間成本太高了。32歲重新高考,40歲碩士畢業,選擇一條「冷門」專業的路……
怎麼看都不是一個成年人的最佳決定。
但是,世道上很多人不會去做的事情,總是有人會去完成。
湖北武漢一個叫程傳坤的小夥子,今年32歲的他收到了湖北中醫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讀中醫學(中西醫結合5+3一體化)專業本碩連讀,也就是說,還要再讀8年,才能碩士畢業。
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這個舉動,為了這個中醫專業,有必要再花8年的時間嗎?
其實,這背後有一個很讓人動容的原因。
程傳坤在當年高考的時候,選擇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更容易就業的專業——材料專業,本科階段的課程學習完之後,就又繼續研讀材料加工工程,接著碩士畢業。
之後,一直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
到這裡,按理來說,這種生活也算得上是安穩了。可是程傳坤卻選擇重新高考,繼續學習中醫學專業。
這一切都是因為父親為了找程式正骨術第10代傳承人,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去。
他的父親程聲旗是「程式正骨術」的第9代傳承人,一直想讓兒子學醫,將來好繼承自己的衣缽。
那個時候,在父親看來很重要的正骨術,程傳坤看來是一門謀生的手藝,想著我可以選擇更容易就業的專業來攻讀。
但是,隨著程傳坤對父親醫術的了解越來越多,看到了「程式正骨術」的價值所在,不僅能救治病人,還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擔責任,讓他理解了父親的心願。
程傳坤便辭職從醫,打好中醫基礎,繼承程式正骨術。
8年的時候,一心學習中醫學專業,本碩連讀,打好中醫基礎,傳承程式正骨術。
很多人說這不划算,這就是在「賠錢」讀書,不僅是經濟上的錢,還有這8年的黃金時間成本。
但是程傳坤卻不以為然,說道:「傳承非遺文化不能僅算經濟帳,我覺得這也是我人生航向的一次調整,其社會效益遠大於經濟效益。」
父親也非常支持他,「讓兒子當傳承人,就是希望能把「程式正骨術」發揚光大,造福更多的群眾。」
其實,我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找不到傳承人,而面臨正在消失的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要算「經濟帳」,那它們的價值也是無可估量。
聽過一句話:一個老的民間藝人去世,就毀了一個博物館。
可見,老藝人對於「非遺」意義重大,不僅是把「非遺」活態傳承下來,也是讓「非遺」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因此,找下一代傳承人就變得至關重要。
高考結束等待錄取的時間中,程傳坤就在父親的診所裡面觀摩學習。
被問到畢業後的去向,程傳坤說道:「傳承「程式正骨術」並不意味著要待在父親身邊,我更願意去一家大中型醫院就業。」
這不僅僅是把正骨術傳承下來,還要「走出去」,向更多的人進行授課和開講座。
程傳坤的這一擔當,不僅是讓「程式正骨術」繼續活態傳承,也是讓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更多的保留性。
他的行為已經不是可以用時間成本和經濟帳目去計量的,他的這次人生選擇方向,自有他的意義所在。
沈博愛在《蹉跎坡舊事》中說道,我只能把祖輩童年的玩具和玩法做個粗略的分類和注釋,使孩子們知道祖輩們的童年是原始的,是落後的,但也是自然的,自由的,或許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類的。
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終究會有一個人去擺渡的。
我是鯨鹿醬,一個專注冷暖的情感作者,關注我,知你冷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