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裡,我們聊過教孩子區分「想要」和「需要」,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那麼,究竟哪些是「需要」,哪些又是「想要」呢?不同的場景下如何區分這兩個概念呢?
這個話題最近在我們的財商教育分享群內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表達了心中對於「想要(want)」和「需要(need)」的理解。先摘抄一些大家的精彩發言。
其實,關於想要和需要,我們有三點想要表達:
財商中提到的「想要」和「需要」的概念,並不等同於「生存必須」和「生存之上」。這裡的「需要」,我們理解是基於自身的財務狀況和消費目的而言,為了達到某些目標所必須擁有的東西。「需要」並不單純指生存必需品,社會發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活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生存,難道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產生的「需要」就不是正當嗎?當然不是。而「想要」則是不考慮自身財務狀況和消費目的,單純為了滿足欲望或者因為攀比而產生的購買心理。
所以,這裡的「想要」和「需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自己的錢包大小和購買目的。個人和家庭的所擁有的這個前提不同,那麼想要和需要可能就存在很大的差別。就如上面其中一位媽媽所說,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愛馬仕是必須,比如說對於為了打入太太圈的顧佳,那時那刻愛馬仕就是她的「需要」,而對另外一些人經濟狀況不足以承擔愛馬仕的人來說,它就是嚴重的「想要」了。
2. 區別想要和需要的目的
財商教育中提出「想要」和「需要」的概念,其最根本的出發點在於,在孩子的消費行為中,教會孩子區分消費的優先級,要在「需要」(need)沒有滿足的情況下,謹慎對待自己的「想要」(want)。並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必須購買,因為要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要考慮自己購買的初衷。區別「想要」和「需要」其實就是一個基礎版本的欲望控制能力的培養。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不能不計後果地一味追求想要的一切,否則容易迷失自我。教會孩子區分這兩者,培養孩子的財商,最終的目的還是想讓孩子的生活幸福,能夠正確地處理自己和金錢,和欲望之間的關係。
3.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區分兩者
我們說談「想要」和「需要」是有前提的,所以說我們在教孩子區分兩者的時候也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兩者的概念,對於每個人來說,也可能會隨著成長的過程和所處情境的改變而變化。
比如說,當家庭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孩子因為看了別人有新的ipad就想買,這時候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想要」。而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轉好,孩子因為想要通過網絡學習某一項技能而想要一個新的ipad,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合理的「需要」。
下一次,我們要問問自己,此時此刻的「買買買」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然後先摸摸錢包,再摸摸胸口就好啦~此刻,突然很希望這篇文章是在雙十一之前而寫……
總而言之,區分想要和需要,並不是為了壓制我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相反,此刻為了識別優先級所做的努力,正是為了鍛鍊我們對自身和金錢的掌控能力,從而獲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