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琴:「安吉遊戲」及「安吉遊戲」公益組織創始人,世界真遊戲聯盟發起人,安吉幼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經過近二十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安吉的學前教育課程實現了由單一的集體教學向「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轉變;教師從高控到放手,逐漸學會了觀察和解讀孩子的遊戲行為,成為了將遊戲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的能手;家長不再反對兒童遊戲,取而代之的是對遊戲的理解和認同、接納和支持;兒童更是從教室走向大自然,成為自信、專注的探索者和學習者。
安吉遊戲是一場以「讓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為信念的遊戲革命,把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真遊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見解、完善規則、不斷挑戰,從而達到自身最大的潛能。
我們將愛視為人類發展和學習的真正條件,建立了以愛為基礎的生態體系。這一體系對兒童充分信任和尊重,充分支持和放手,讓兒童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盡情冒險並體會戰勝自我的喜悅,全情投入並享受體力、智力、情感上的突破,靜心反思並沉浸複雜、深刻的學習。
安吉遊戲以愛、冒險、投入、喜悅、反思這5個關鍵詞為準則,不斷為兒童的真遊戲和真學習創造條件,把真遊戲還給兒童。
愛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只有在真正支持自由和自我表達的環境中,幼兒才能放心地在身體、情感和智力上冒險,保持好奇,不斷發現,提出問題。在安吉遊戲的幼兒園中,不僅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般愛著每一個幼兒,幼兒之間、教師之間、幼兒園與家庭、幼兒園與社區的關係也充滿了愛。愛,幫助構建安吉遊戲的生態,影響著安吉遊戲幼兒園及社區的生活。
沒有冒險,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問題解決,就沒有學習。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時間、地點,選擇挑戰,在探索能力極限時發現並解決困難。教師在現場觀察、記錄、支持,但不幹涉、幹預或指導,最大限度保障幼兒接觸並享受物理的、社會的、智力上的冒險。
沒有喜悅,遊戲就不可能是真遊戲。喜悅是幼兒自主參與遊戲、自己調整遊戲難度,以及遊戲過程中不斷反思的結果。安吉遊戲的工作者評估每日課程的標準之一就是兒童在活動中是否達到喜悅的狀態。喜悅時,幼兒可以安靜或專注,也可以吵鬧或表達……喜悅的精神狀態不斷滋養幼兒的生命。
真正的投入產生於幼兒充滿激情的探索、發現物理世界和社會的過程中。安吉遊戲賦予幼兒最大程度的自由,使得他們獲得在開放空間運動的能力,充分地活動、探索、體驗周圍的環境並投入其中。
反思是幼兒將經歷轉化為知識的關鍵過程。安吉遊戲中,幼兒以多種方式反映和表達他們在一日生活中的經驗,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教師和家長既通過材料和環境支持兒童自主反思已有經驗,也通過觀察兒童、探索自己的遊戲記憶參與兒童的反思。
其實,這場「把遊戲權力還給孩子」的革命,我們歷經15年。這其中,面臨過小學化和去小學化過程中的困境,糾結於改革的理念與家長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困惑於遊戲與教學之間的位置,無奈於改革要求與教師專業水平之間的落差,做過一些表面文章而贏得某些聲譽。
這場遊戲革命,我把它分為3個階段:小學化的無遊戲,功利主義、形式主義的假遊戲,回歸天性的真遊戲。
無遊戲階段,幼兒被動學習,老師找不到專業定位。讀書、寫字、做算術等小學化的傾向,讓幼兒的大腦變成了硬碟,失去了想像的空間,不會主動思考,消極厭學。幼兒老師找不到自己的專業定位,迎合家長,被看不起,沒有職業的崇高感,想逃離。
假遊戲階段,幼兒被遊戲,教師很疲憊。一開始,大家兢兢業業地做,嘔心瀝血為孩子做了很多玩具道具,設置了各種供他們玩耍的區域,把幼兒園布置得特別漂亮,把環境創設看得無比重要。但是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他們對我們所做的很多東西,毫無興趣!我們還給孩子設置了廚房、醫院、銀行等各種各樣的區角遊戲,卻在不知不覺間,給孩子們設置了各種條條框框,讓他們在我們設置的東西裡面去適應、去玩耍,他們只能這麼玩,只能按照老師的想法玩,結果可想而知。假遊戲讓幼兒像流水線上的操作工,思維簡單刻板,沒有快樂,缺少創造力、專注力、獨立和自信。
所以,我們開始認真思考和反省,我們到底給了孩子什麼,孩子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在困惑、矛盾、糾結中反思,我們發現形式主義使教師職業倦怠,功利主義背後是自欺欺人。於是,我們痛下決心打破舊殼,打破學前教育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舊殼,找回學前教育的專業定位,找回對兒童的尊重和理解。
撕標牌、清貨價、拔釘子、去裝飾……我們經歷了去形式化的痛、遊戲放權的焦慮,在打破舊殼的真遊戲革命中走了三大步,不斷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用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幹預,讓兒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最大潛力。
2007年,我開始有計劃地對各個年齡段的人進行訪談,讓他們回憶童年時期的遊戲,講述童年最快樂的故事。訪談中,我聽到最多的令人難忘的遊戲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成人的幹預,大多發生在戶外,是自己和夥伴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的遊戲。這些真誠樸實的遊戲回憶讓我逐漸感悟到」真遊戲」的真諦和價值,於是向全縣幼兒教師發出號召「讓自由的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
我們將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成長緊密結合分步實施,將觀察解讀兒童的能力作為教師的核心素養,將遊戲作為培養這一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我們用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幹預來實現解放兒童的目標,開啟一場把遊戲的權利還給兒童的「真遊戲」革命,並不斷尋找幼兒教師自己的專業定位。從2007年至今,「真遊戲」階段經歷了三大步。
01 放手遊戲 發現兒童 改變兒童觀
提供可移動、可組合的遊戲材料,讓孩子有東西玩。我們當時面臨的挑戰是:玩具既要滿足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又要把一線老師從收集製作和管理遊戲材料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觀察發現兒童。
要解決這個難題,首先,遊戲材料必須是自然生態、可反覆使用、不必經常更換的;其次,遊戲材料須由幼兒園層面統一規劃投放,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遊戲需求;第三,遊戲材料是孩子可以自主掌控,有無限玩法的;第四,遊戲材料的收納整理及遊戲過程中的護理工作,必須支持幼兒自主完成。
我通過回憶童年遊戲記憶,在童年遊戲的玩具和玩法中尋找靈感,和園長們一起創設了一百多種貼近生活、堅固耐用、可移動、可組合的遊戲材料。這些材料全部由幼兒園統一配置,投放到戶外遊戲區。
比如,我們選用了可以站立的雙梯和可隨意架構的直梯,各種高度的單雙梯滿足了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的攀爬體驗;到處找水缸、箱子等半封閉材料,讓孩子有地方可藏;在諮詢建築行業的專業人士,什麼材料最簡單又能夠進行最複雜建構後,把真的輕體牆磚投放在幼兒園,還用木頭按照標準磚塊的尺寸製作了國內首創的戶外炭燒積木給孩子玩,接著又設計製作了大量長短大小不同的木塊、木板等充分滿足孩子的需要。我們小時候還特別愛玩滾動的東西,於是找來了廢舊的油桶和大小不等的儲水桶、各種尺寸的水管給孩子探索;還在大小不一的麻袋、編織袋內裝上軟的填塞物,滿足遊戲中安全保護的需求。
另外,遊戲時如果讓老師為孩子擺放和收納遊戲材料,每次遊戲起碼得花上幾小時,戶外遊戲還涉及換鞋、換衣、衝洗、脫衣等護理事項。為此,我們就設計了大量配套的收納設施,保障幼兒遊戲材料觸手可及,同時設置了方便幼兒自我護理的衝洗、脫換衣鞋等裝備,讓幼兒在自主收納、整理遊戲材料和自我護理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解放老師,成就兒童。
保障遊戲時間和遊戲權利,要讓老師發現兒童,先讓園長發現兒童。我們改革了一日生活時間的安排,保障每天一個小時以上的自主遊戲時間,保證幼兒對材料的探索、對遊戲內容的規劃、對遊戲場景的建構、對遊戲本身的盡情盡興。但是,想要徹底消除」假遊戲」,還必須從老師的行為改變入手。針對老師們嘴巴說個不停、手指不斷指點的現象,我們便在一開始就提出了「閉住嘴,管住手,睜大眼,豎起耳」,要求老師們用謙遜的態度去放手發現兒童的遊戲需要。但是,對老師們來說,這太難做到也太難接受了。
要有效地改變老師們的觀念,光喊口號是沒用的,首先得從園長入手。園長的顧慮不解除,改革不會真正起步。園長的改革認知不突破,改革只會停留在形式和功利上,無法真正推進!只有園長真正確立了「相信孩子」的認知,才能指導教師去改變。所以,我們就給園長布置觀察作業,舉行園長間觀察兒童遊戲的比賽,為園長開辦觀察經驗交流論壇。
雖然園長們開始也有質疑、困惑,但是經過一系列活動,他們從內心慢慢樹立起了正確的兒童觀,並影響了一線教師,每個園都大刀闊斧地改變以往的教學狀況。教師們也在觀察孩子遊戲、反思自己童年玩耍記憶的過程中,看到了「了不起的兒童」,感受到了深深的愛,更新了兒童觀:孩子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孩子太聰明了,聰明得讓人愛他們都來不及!孩子太能幹了,能幹得讓人意想不到!孩子是值得被崇拜、尊重、敬畏、深愛的!
讓家長成為「真遊戲革命」的「同盟軍」。任何教育改革如果離開家長的支持肯定是有風險的。最初,家長們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放棄文化知識的學習,轉而浪費時間讓孩子隨便玩,同時也擔心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於是,就有祖輩來園幹擾正常教學秩序,也有父母直接向政府投訴,要求轉園。改變家長的觀念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接納家長的心態,理解他們的擔憂和需要,同時通過讓家長參與、觀察、解讀遊戲,在親身體驗和眼見為實中理解遊戲的價值。我們引導家長參與孩子的多種遊戲反思活動。比如,為孩子的「遊戲故事」做實錄。教師讓孩子把自己畫的遊戲故事帶回家,講給家長聽,並讓家長把孩子的話原原本本地記下來。這個互動過程讓家長更加系統地看到了遊戲,同時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再比如,實行家長駐園制度,讓家長觀察遊戲後,參與教師組織的遊戲反思活動,傾聽、參與幼兒的反思。慢慢地,家長們認同了安吉遊戲,成為了幼兒園課改堅定的支持者。
02 看懂遊戲 理解兒童 改變教育觀
在樹立起了正確的兒童觀,發覺遊戲的重要意義之後,我們要求教師能夠從觀察遊戲出發,進一步地思考和分析兒童的遊戲,努力發現遊戲背後的學習,分析遊戲行為背後的兒童發展。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進行觀察分析,我們在整個縣域層面廣泛開展了有關觀察解讀遊戲的教師培訓,創設了一套觀察與反思的培訓系統:每周五下午三點,全縣統一開展各園的園本大教研;將全縣老師分為核心骨幹教師、園長、骨幹教師、中老年教師、新教師等五個層次,進行遊戲觀察培訓和開展案例式教研,讓大家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解讀遊戲中幼兒五大領域的發展。教師關注兒童在開放的環境和材料中如何進行遊戲,嘗試去分析兒童的遊戲。同步開展家長培訓,使家長發現遊戲中的學習,明白遊戲是幼兒特有的學習方式。
我縣幼兒教師的學歷背景非常普通,有的雖然接受過理論培訓,不缺科學理念,但缺的是對理念的透徹領悟和具體實施。對這樣的教師該如何培訓?如何提高他們觀察、解讀兒童的專業素質?這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挑戰。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必然是在不斷解決實踐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下,逐步內化理論認識的過程。於是,我們就通過組織教師邊實踐邊撰寫遊戲觀察案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案例剖析、分享等研訓活動。
首先,通過視頻回放、照片展示、文字敘述等形式,向老師們展示遊戲案例;然後,請老師們交流自己在觀察中看到了什麼,分析幼兒的這些行為表現了什麼,包括想像、探究、體驗、合作交往、認知水平、最近發展區等。在遊戲解析的專業研訓活動中,大家發現,以前教師花大力氣教的內容在遊戲中都有體現:遊戲中,同伴協商與合作、解決問題、創新玩法、自我保護、運動,自主與自律、專注與堅韌、冒險、愛等學習品質,以及整理和自理方面的良好習慣等等,都自然形成。這些基於核心素養所追求的幼兒園課程目標,在孩子的身上都被充分地實現著。「真遊戲」階段的第二步讓我們的老師和園長們樹立了「遊戲即學習」的信念!這個信念的建立,讓我們開始走上了真正理解兒童的康莊大道,明白了班級老師才是幼兒一日課程的真正領導者和建設者。於是,我們就開始改革一日生活的組織方式,由班級老師根據幼兒活動節律實行彈性安排,在一日生活中開始滲透遊戲精神。
老師們還發現,為了達到某些教育目標而辛苦備課、製作各種教具變得毫無意義,孩子們在遊戲中就已經自然習得很多經驗和知識,如果再去開展集體教學,勢必會產生很多問題。所以,很多園長開始主動反思傳統集體教學的有效性,引發了第三步行動。
03 回應遊戲 追隨兒童 改變課程觀
我們發現傳統集體教學和「真遊戲」並不匹配,教學的起點不在於教材,於是開始重新思考,放棄了統一徵訂的教材、部分無意義的集體教學,將教學的起點與內容聚焦於兒童的遊戲與生活。教師們開始真正懂得生活中的點滴機會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對大課程、整合課程、生成教學等有了初步的理解,課程觀發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這一階段我們開始學習捕捉遊戲和生活中的教育契機,以適宜時機和方式回應遊戲,生成與《指南》目標一致的教學,推動幼兒基於遊戲和生活的深度學習,我們開始室內外打通使用,互通互補。如室內的主題牆成了孩子自主記錄的遊戲瞬間和遊戲故事、教師與幼兒一起反思遊戲所產生的共有經驗的遊戲故事牆,以及觀察記錄牆、閱讀記錄牆等等,室內的環境處處充斥著孩子們的生動表達,真實呈現了兒童發現世界、教師發現兒童、支持兒童深度學習的精彩過程。
基於對兒童的遊戲、生活的觀察後生成的教學,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給教師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給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比如,遊戲後分享教學,要求老師在觀察孩子遊戲後即時進行,老師沒有時間備課,只能進行延後的反思性、回顧性備課。正是這個過程推動著教師每天反思自己的觀察與傾聽、提問與對話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回應孩子的能力,也徹底改變了以往備課為了檢查而抄寫教材的現象。
在「真遊戲」裡邁出的三大步也是教師成長的三個階段,不同教師處在不同的階段和水平,但是每個教師都會在各自的水平上向前邁進。正是這三步讓安吉的幼兒園都陸續突破了形式主義,回歸了「真遊戲」,最終收穫了教師、家長、幼兒的共同成長。
這場深刻的真遊戲革命,讓老師找到了專業定位、職業身份和在教育領域中的地位。我們感悟到老師觀察到遊戲中的複雜學習越多,對兒童的理解會越深,家庭、社區和政府就會越珍惜老師的角色和兒童的能力。如今在安吉,不僅老師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般愛著每一個幼兒,幼兒之間、教師之間、幼兒園與家庭和社區的關係也充滿了愛。愛,幫助構建了安吉遊戲的生態體系。這一體系對兒童充分信任和尊重、充分支持和放手,讓兒童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盡情冒險並體會戰勝自我的喜悅,全情投入並享受體力、智力、情感上的突破,靜心反思並沉浸於複雜、深刻的學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圖讀懂安吉遊戲:
來源:當代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