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2012清明節時間:2012年4月4日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參加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很多人對清明最深的印象就是掃墓了吧,其實清明除了上面說到的活動,還有很多傳統食俗哦,你了解哪些呢?下面小編就為你列舉一些。畢竟,這些內容豐富的民俗都蘊含著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的積澱,了解這些食俗,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是一種文化遺產的傳承……
一、寒食節的來歷
可能很多人知道有「清明吃寒食」的說法,是不是一直以為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仔細了解的話會發現,這原本就是兩個節日,寒食節在前,清明節在後。寒食節也叫「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在冬至後的第150天,因與清明節相距很近,只是到唐代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在很多地方,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同一天。
「寒食節」起源於山西省介休市綿山地區,距今有2640年歷史,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惟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為什麼會形成這一習俗呢?寒食節的來歷最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19年飽受艱辛的介子推。他意在隱居卻被晉國國君燒死時,正靠在一棵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只不過如今寒食與清明已融為一體,也少有人在這幾天不開火只吃冷食了。
二、寒食節的食俗
油炸撒子——綿延2640年歷史的寒食節「寒具」美食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菸時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類的面制油炸食品。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家家禁火,只吃現成的冷食,故名寒食。由於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的前一日就稱之為「炊熟」,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各式各樣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後面幾天吃,直到清明結束。
子推蒸餅——距今有2500年歷史的寒食節傳統小吃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食品,據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子推蒸餅相傳是寒食節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人們為了紀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了。那麼這一天人們吃什麼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節冷食。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餅,因為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稱為子推蒸餅。
棗錮飛燕——源自宋朝的寒食節食俗
宋朝時的寒食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百姓家中也會自製一種燕子形的傳統麵食,稱為「棗錮飛燕」,用柳條串起,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是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到了明朝,除了用作祭品,人們還會留下一部分,到立夏的時候,用油煎給家中的孩子們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防蛀夏。
三、清明節的食俗
每到清明,你是不是會聽到身邊的江南人念叨著「想吃青團」了,但是對於北方人來說,從小卻連「青團」都沒有聽說過,也從來沒有關於青團滋味的記憶。因為北方沒有艾草,做不出道地的青團,於是吃不上,南北方文化差異真的大呀!
「青團」其實是被叫做「清明果」,清明節前,江南的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用來掃墓時祭奠先人。外形也不只是糰子形一種,通常會做成各種形狀例如餃子狀,包子狀,以及外面滾了糯米的,為了對裡面的餡以示區別。夾餡通常有甜的和鹹的兩種,甜的大多是豆沙,鹹的總是通常做鹹菜筍尖餡等。習慣上,做成餃子包子形狀的,大多是鹹的,而豆沙的則多為糰子型。
清明果的皮是添加了艾葉汁做成的,所以青綠飄香,艾葉的獨特香氣,是其他各種青菜汁無法替代的。艾葉很好吃,吃在嘴裡,滿是清明的味道。嘗過清明的味道嗎?那是一種怎樣的味道,青澀,卻又帶點憂傷,微甜的餡,翠綠的皮又有點淡淡的青草味!有句話叫「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真是聽起來都頗有意味。
這就是艾葉啦!
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除此之外,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也是一個重要的養生節氣。哪些美食是清明最當季的呢?這裡就為你介紹那些最清香的應季和養生美食,錯過了這一季,那些碧綠和清香只能留給下一季了。
印花清明糰子——最經典的一款清明果
推薦理由:Q糯的口感,帶著濃鬱鄉間淳樸氣息的艾草清香,咬上一口,讓你怎麼都忘不掉。自己做的清明糰子乾淨衛生,吃著放心,味道比外麵店裡賣的更好。清明放假在家時,如果你也有興趣的話,跟我一起來自己動手做清明糰子吧。
清明糰子——如何在家輕鬆製作清明果「艾餈」
推薦理由:艾餈,在江浙一帶又叫「青團」,較之前者,後者更有春的意蘊。清明艾草鮮,做幾個艾餈,佐一杯綠茶,不僅滿齒留香,心境也不由得舒展開朗起來。
蘇式青糰子
推薦理由: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這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那氣味是春天的甜腥氣,綿遠悠長,加上豆沙淡淡的甜,口感綿軟不粘牙,仿佛要把整個春天吃進嘴裡。
懶人版青團——不費力出去找艾葉了,直接用的是艾草粉
推薦理由:北方的地頭上找不到艾葉,直接用的是艾草粉,果然無論顏色還是味道都很映襯清明這個節氣,一絲清苦~~~~~
香煎蒿子粑粑——十分鐘就搞定非正宗的明懷舊小吃
推薦理由:這樣的蒿子粑粑,雖然不夠正宗,但也有一個優點,就是方便,免去了諸多繁瑣的工序。雖沒有餡料,但可以蘸取自己喜歡的蘸料,或者在其中夾上自己喜歡的小料,吃起來很香甜。買不到新鮮艾葉的同學,就試試這十分鐘搞定的懷舊小吃吧,至少可以聞到艾葉香,也很不錯!
編後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清明節沒能為已逝的親人去掃墓,就親手為他們來做一盤應季美食吧,讓他們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受到這份思念。同此,也請更加珍惜在世的親人們,沒有為他們做到的儘量去做,盡一份孝心,做個好兒女。
清明的味道,我知道,每個人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