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黑洞(4)

2021-02-26 Longwind輪滑
分類特點摺疊物理性質劃分

根據黑洞本身的物理特性質量,角動量,電荷劃分,可以將黑洞分為五類。

不旋轉不帶電荷的黑洞:它的時空結構於1916年由史瓦西求出,稱史瓦西黑洞。

不旋轉帶電黑洞:稱R-N黑洞。時空結構於1916至1918年由賴斯納(Reissner)和納自敦(Nordstrom)求出。

旋轉不帶電黑洞:稱克爾黑洞。時空結構由克爾於1963年求出。

一般黑洞:稱克爾-紐曼黑洞。時空結構於1965年由紐曼求出。

雙星黑洞:與其他恆星一塊形成雙星的黑洞。

摺疊克爾紐曼黑洞

轉動且帶電荷的黑洞,叫做克爾--紐曼黑洞。這種結構的黑洞視界和無限紅移面會分開,而且視界會分為兩個(外視界r+和內視界r-),無限紅移面也會分裂為兩個(rs+和rs-)。外視界和無限紅移面之間的區域叫做能層,有能量儲存在那裡。越過外無限紅移面的物體仍有可能逃離黑洞,這是因為能層還不是單向膜區。

(其中,M、J、Q分別代表黑洞的總質量、總角動量和總電荷。a=J/Mc為單位質量角動量)

單向膜區內,r為時間,s是空間。穿過外視界進入單向膜區得物體,將只能向前,穿過內視界進入黑洞內部。內視界以裡的區域不是單向膜區,那裡有一個「奇環」,也就是時間終止的地方。物體可以在內視界內自由運動,由於奇環產生斥力,物體不會撞上奇環,不過,奇環附近有一個極為有趣的時空區,在那裡存在「閉合類時線」,沿這種時空曲線運動的物體可以不斷地回到自己的過去。

摺疊大型黑洞

巨型黑洞

宇宙中大部分星系,包括我們居住的銀河系的中心都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黑洞質量大小不一,大約99萬~400億個太陽質量。天文學家們通過探測黑洞周圍吸積盤發出的強烈輻射和熱量推斷這些黑洞的存在。物質在受到強烈黑洞引力下落時,會在其周圍形成吸積盤盤旋下降,在這一過程中勢能迅速釋放,將物質加熱到極高的溫度,從而發出強烈輻射。黑洞通過吸積方式吞噬周圍物質,這可能就是它的成長方式。

這項最新的研究採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地基觀測設施,包括位於美國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海拔4000多米處的北雙子座望遠鏡,位於智利帕拉那山的南雙子座望遠鏡,以及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阿古斯丁平原上的甚大陣射電望遠鏡。

超大黑洞

新發現的黑洞,位置在距地球20萬~4億光年的地方。專家指出,大部分黑洞質量,只比太陽多出數倍,但是新搜集到的數據顯示,這3個黑洞的質量,約是太陽的9000萬~4億倍。

摺疊編輯本段質疑存在

一位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經過數學計算得出結論——黑洞根本就不存在。相關論文分別發表在著名的預印本網站ArXiv和《物理快報B》雜誌上。

「得出這個結論後,即便我本人都感到十分震撼。」提出這一理論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理論物理學教授蘿拉·梅爾西尼—霍頓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她說:「科學家們研究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50年,而這個解決方案給了我們許多新的思考。」

1974年,霍金通過量子力學的方法得出結論:黑洞不僅能夠吸收黑洞外的物質,同樣也能以熱輻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質。而這種量子力學現象,就被稱為霍金輻射。

2014年9月25日,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稱,新研究中梅爾西尼—霍頓描述了一種全新的方案。她和霍金都同意,當恆星因自身的引力發生坍塌時會產生霍金輻射。但梅爾西尼—霍頓認為,發出這種輻射後,恆星的質量也會不斷地發生損失。正因為如此,當這些恆星坍縮時就不可能達到形成黑洞所必須的質量密度。她認為,垂死的恆星在發生最後一次膨脹後,就會爆炸,然後消亡,奇點永遠不會形成,黑洞視界也不會出現。根本就不會存在像黑洞這樣的東西。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霍金就曾通過論文指出在經典理論中黑洞是不存在的,他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並提出了新的「灰洞」理論。該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黑洞這一定義在經過漫長的時間推測後,已經慢慢被人們所接受。然而霍金今年年初發文否認黑洞的存在,取而代之提出了「灰洞」理論,這在物理學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如今,梅爾西尼—霍頓直截了當地稱「根本就不會存在像黑洞這樣的東西」,這無疑成為又一枚重磅炸彈——儘管梅爾西尼—霍頓遠不及霍金出名。當然,想以一己之力推翻既有的理論並不那麼容易,需要更多有說服力的證據加以佐證。

摺疊編輯本段探索歷史摺疊早年探索

1970年,美國的「自由」號人造衛星發現了與其他射線源不同的天鵝座X-1,位於天鵝座X-1上的是一個比太陽重30多倍的巨大藍色星球,該星球被一個重約10個太陽的看不見的物體牽引著。天文學家一致認為這個物體就是黑洞,它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1928年,薩拉瑪尼安·錢德拉塞卡(天體物理學家)到英國劍橋跟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爵士(一位宣講相對論的物理家)學習。錢德拉塞卡意識到,泡利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個極限。恆星中的粒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對論限制為光速。這意味著,恆星變得足夠緊緻之時,由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就會比引力的作用小。錢德拉塞卡計算出;一個大約為太陽質量一倍半的冷的恆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這質量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前蘇聯科學家列夫·達維多維奇·蘭道幾乎在同時也發現了類似的結論。

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比錢德拉塞卡極限小,它最後會停止收縮並終於變成一顆半徑為幾千英裡和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質中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第一顆被觀察到的是繞著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轉動的那一顆。

蘭道指出,對於恆星還存在另一可能的終態。其極限質量大約也為太陽質量的一倍或二倍,但是其體積甚至比白矮星還小得多。這些恆星是由中子和質子之間,而不是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們被叫做中子星。它們的半徑只有10英裡左右,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億噸。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預言時,並沒有任何方法去觀察它,很久以後它們才被觀察到。

另一方面,質量比錢德拉塞卡極限還大的恆星在耗盡其燃料時,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某種情形下,它們會爆炸或拋出足夠的物質,使自己的質量減少到極限之下,以避免災難性的引力坍縮,不管恆星有多大,這總會發生。愛丁頓拒絕相信錢德拉塞卡的結果。愛丁頓認為,一顆恆星不可能坍縮成一點。這是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愛因斯坦自己寫了一篇論文,宣布恆星的體積不會收縮為零。其他科學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師、恆星結構的主要權威——愛丁頓的敵意使錢德拉塞卡拋棄了這方面的工作,轉去研究諸如恆星團運動等其他天文學問題。然而,他獲得1983年諾貝爾獎,至少部分原因在於他早年所做的關於冷恆星的質量極限的工作。

錢德拉塞卡指出,泡利不相容原理不能夠阻止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發生坍縮。但是,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樣的恆星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這個問題被一位年輕的美國人羅伯特·奧本海默於1939年首次解決。然而,他所獲得的結果表明,用當時的望遠鏡去觀察不會再有任何結果。以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幹擾,奧本海默捲入到原子彈計劃中去。戰後,由於大部分科學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因而引力坍縮的問題被大部分人忘記了。

1967年,劍橋的一位研究生約瑟琳·貝爾發現了天空發射出無線電波的規則脈衝的物體,這對黑洞的存在的預言帶來了進一步的鼓舞。起初貝爾和她的導師安東尼·赫維許以為,他們可能和我們星系中的外星文明進行了接觸。在宣布他們發現的討論會上,他們將這四個最早發現的源稱為LGM1-4,LGM表示「小綠人」(「LittleGreenMan」)的意思。最終他們和所有其他人的結論是這些被稱為脈衝星的物體,事實上是旋轉的中子星,這些中子星由於在黑洞這個概念剛被提出的時候,共有兩種光理論:一種是牛頓贊成的光的微粒說;另一種是光的波動說。由於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認為是波,也可認為是粒子。在光的波動說中,不清楚光對引力如何響應。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的,人們可以預料,它們正如同炮彈、火箭和行星那樣受引力的影響。起先人們以為,光粒子無限快地運動,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來,但是羅麥關於光速度有限的發現表明引力對之可有重要效應。

1783年,劍橋的學監約翰·米歇爾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緻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致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米歇爾暗示,可能存在大量這樣的恆星,雖然會由於從它們那裡發出的光不會到達我們這兒而使我們不能看到它們,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到它們的引力的吸引作用。這正是我們稱為黑洞的物體。

事實上,因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頓引力論中將光類似炮彈那樣處理不嚴謹。(從地面發射上天的炮彈由於引力而減速,最後停止上升並折回地面;然而,一個光子必須以不變的速度繼續向上,那麼牛頓引力對於光如何發生影響。)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前,一直沒有關於引力如何影響光的協調的理論,之後這個理論對大質量恆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觀察一個恆星坍縮並形成黑洞時,因為在相對論中沒有絕對時間,所以每個觀測者都有自己的時間測量。由於恆星的引力場,在恆星上某人的時間將和在遠處某人的時間不同。假定在坍縮星表面有一無畏的航天員和恆星一起向內坍縮,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鐘發一信號到一個繞著該恆星轉動的空間飛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時刻,譬如11點鐘,恆星剛好收縮到它的臨界半徑,此時引力場強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號再也不能傳到空間飛船了。當11點到達時,他在空間飛船中的夥伴發現,航天員發來的一串信號的時間間隔越變越長。但是這個效應在10點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點59分58秒和10點59分59秒發出的兩個信號之間,他們只需等待比一秒鐘稍長一點的時間,然而他們必須為11點發出的信號等待無限長的時間。按照航天員的手錶,光波是在10點59分59秒和11點之間由恆星表面發出;從空間飛船上看,那光波被散開到無限長的時間間隔裡。在空間飛船上收到這一串光波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長,所以恆星來的光顯得越來越紅、越來越淡,最後,該恆星變得如此之朦朧,以至於從空間飛船上再也看不見它,所餘下的只是空間中的一個黑洞。然而,此恆星繼續以同樣的引力作用到空間飛船上,使飛船繼續繞著所形成的黑洞旋轉。

但是由於以下的問題,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現實的。離開恆星越遠則引力越弱,所以作用在這位無畏的航天員腳上的引力總比作用到他頭上的大。在恆星還未收縮到臨界半徑而形成事件視界之前,這力的差就已經將航天員拉成義大利麵條那樣,甚至將他撕裂!然而,在宇宙中存在質量大得多的天體,譬如星系的中心區域,它們遭受到引力坍縮而產生黑洞;一位在這樣的物體上面的航天員在黑洞形成之前不會被撕開。事實上,當他到達臨界半徑時,不會有任何異樣的感覺,甚至在通過永不回返的那一點時,都沒注意到。但是,隨著這區域繼續坍縮,只要在幾個鐘頭之內,作用到他頭上和腳上的引力之差會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再將其撕裂。

羅傑·彭羅斯在1965年和1970年之間的研究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黑洞中必然存在無限大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的奇點。這和時間開端時的大爆炸相當類似,只不過它是一個坍縮物體和航天員的時間終點而已。在此奇點,科學定律和預言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觀察者,將不會受到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因為從奇點出發的不管是光還是任何其他信號都不能到達。這令人驚奇的事實導致羅傑·彭羅斯提出了宇宙監督猜測,它可以被意譯為:「上帝憎惡裸奇點。」換言之,由引力坍縮所產生的奇點只能發生在像黑洞這樣的地方,在那兒它被事件視界體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見。嚴格地講,這是所謂弱的宇宙監督猜測:它使留在黑洞外面的觀察者不致受到發生在奇點處的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但它對那位不幸落到黑洞裡的可憐的航天員卻是愛莫能助。

摺疊廣義相對論相關

廣義相對論方程存在一些解,這些解使得我們的航天員可能看到裸奇點。他也許能避免撞到奇點上去,而穿過一個「蟲洞」來到宇宙的另一區域。看來這給空間——時間內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穩定的;最小的幹擾,譬如一個航天員的存在就會使之改變,以至於他還沒能看到此奇點,就撞上去而結束了他的時間。換言之,奇點總是發生在他的將來,而從不會在過去。強的宇宙監督猜測是說,在一個現實的解裡,奇點總是或者整個存在於將來(如引力坍縮的奇點),或者整個存在於過去(如大爆炸)。因為在接近裸奇點處可能旅行到過去,所以宇宙監督猜測的某種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

事件視界,也就是空間——時間中不可逃逸區域的邊界,正如同圍繞著黑洞的單向膜:物體,譬如不謹慎的航天員,能通過事件視界落到黑洞裡去,但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通過事件視界而逃離黑洞。(記住事件視界是企圖逃離黑洞的光的空間——時間軌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光運動得更快)人們可以將詩人但丁針對地獄入口所說的話恰到好處地用於事件視界:「從這兒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任何東西或任何人一旦進入事件視界,就會很快地到達無限緻密的區域和時間的終點。

廣義相對論預言,運動的重物會導致引力波的輻射,那是以光的速度傳播的空間——時間曲率的漣漪。引力波和電磁場的漣漪光波相類似,但是要探測到它則困難得多。就像光一樣,它帶走了發射它們的物體的能量。因為任何運動中的能量都會被引力波的輻射所帶走,所以可以預料,一個大質量物體的系統最終會趨向於一種不變的狀態。(這和扔一塊軟木到水中的情況相當類似,起先翻上翻下折騰了好一陣,但是當漣漪將其能量帶走,就使它最終平靜下來。)例如,繞著太陽公轉的地球即產生引力波。其能量損失的效應將改變地球的軌道,使之逐漸越來越接近太陽,最後撞到太陽上,以這種方式歸於最終不變的狀態。在地球和太陽的情形下能量損失率非常小——大約只能點燃一個小電熱器,這意味著要用大約1千億億億年地球才會和太陽相撞,沒有必要立即去為之擔憂!地球軌道改變的過程極其緩慢,以至於根本觀測不到。但幾年以前,在稱為PSR1913+16(PSR表示「脈衝星」,一種特別的發射出無線電波規則脈衝的中子星)的系統中觀測到這一效應。此系統包含兩個互相圍繞著運動的中子星,由於引力波輻射,它們的能量損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線軌道靠近。

在恆星引力坍縮形成黑洞時,運動會更快得多,這樣能量被帶走的速率就高得多。所以不用太長的時間就會達到不變的狀態。人們會以為它將依賴於形成黑洞的恆星的所有的複雜特徵——不僅僅它的質量和轉動速度,而且恆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恆星內氣體的複雜運動。如果黑洞就像坍縮形成它們的原先物體那樣變化多端,一般來講,對之作任何預言都將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加拿大科學家外奈·伊斯雷爾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他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非旋轉的黑洞必須是非常簡單、完美的球形;其大小隻依賴於它們的質量,並且任何兩個這樣的同質量的黑洞必須是等同的。事實上,它們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特解來描述,這個解是在廣義相對論發現後不久的1917年卡爾·施瓦茲席爾德找到的。一開始,許多人(其中包括伊斯雷爾自己)認為,既然黑洞必須是完美的球形,一個黑洞只能由一個完美球形物體坍縮而形成。所以,任何實際的恆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會坍縮形成一個裸奇點。

然而,對於伊斯雷爾的結果,一些人,特別是羅傑·彭羅斯和約翰·惠勒提倡一種不同的解釋。他們論證道,牽涉恆星坍縮的快速運動表明,其釋放出來的引力波使之越來越近於球形,到它終於靜態時,就變成準確的球形。按照這種觀點,任何非旋轉恆星,不管其形狀和內部結構如何複雜,在引力坍縮之後都將終結於一個完美的球形黑洞,其大小隻依賴於它的質量。這種觀點得到進一步的計算支持,並且很快就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爾的結果只處理了由非旋轉物體形成的黑洞。1963年,紐西蘭人羅伊·克爾找到了廣義相對論方程的描述旋轉黑洞的一族解。這些「克爾」黑洞以恆常速度旋轉,其大小與形狀只依賴於它們的質量和旋轉的速度。如果旋轉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這解就和施瓦茲席爾德解一樣。如果有旋轉,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陽由於旋轉而鼓出去一樣),而旋轉得越快則鼓得越多。由此人們猜測,如將伊斯雷爾的結果推廣到包括旋轉體的情形,則任何旋轉物體坍縮形成黑洞後,將最後終結於由克爾解描述的一個靜態。

黑洞是科學史上極為罕見的情形之一,在沒有任何觀測到的證據證明其理論是正確的情形下,作為數學的模型被發展到非常詳盡的地步。的確,這經常是反對黑洞的主要論據:怎麼能相信一個其依據只是基於令人懷疑的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的對象呢?然而,1963年,加利福尼亞的帕羅瑪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馬丁·施密特測量了在稱為3C273(即是劍橋射電源編目第三類的273號)射電源方向的一個黯淡的類星體的紅移。他發現引力場不可能引起這麼大的紅移——如果它是引力紅移,這類星體必須具有如此大的質量,並離地球如此之近,以至於會干擾太陽系中的行星軌道。這暗示此紅移是由宇宙的膨脹引起的,進而表明此物體離地球非常遠。由於在這麼遠的距離還能被觀察到,它必須非常亮,也就是必須輻射出大量的能量。人們會想到,產生這麼大量能量的唯一機制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恆星,而是一個星系的整個中心區域的引力坍縮。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其他類星體,它們都有很大的紅移。但是它們都離開地球太遠了,所以對之進行觀察太困難,以至於不能。

相關焦點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黑洞早就該獲諾獎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但一直遲遲未得,是業界很大的遺憾。黑洞理論過了這麼多年都沒有獲諾獎,業內猜測可能是諾獎委員會比較慎重,此前覺得證據不是那麼的確鑿。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較大的原初黑洞的量子效應可以忽略不計,因而幾乎是不發光的,是暗物質的一個天然候選者。一個關鍵的科學問題是宇宙中的暗物質是否全部或部分由原初黑洞組成。  物理上,大的密度漲落帶來宇宙物質密度分布的梯度,進而產生四極矩。同時在引力理論中,密度漲落必然隨時間演化,因而原初黑洞形成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產生由密度擾動誘導的引力波。搜尋這些誘導引力波成為尋找原初黑洞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 兩年了,「黑洞」照片都洗出來啦,這些物理知識你還不知道?
    千呼萬喚始出來,4月10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在歷經兩年後,終於公布啦!經過漫長的等待,在全球200多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黑洞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黑洞包含的知識點emmm 廣義相對論是不是不太好理解?的確,別說外行人不太理解了,就連物理專業的人,也很少能完全搞懂這一理論的。
  • 【10.14直播】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詳解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黑洞照亮宇宙--銀心大質量黑洞的發現及其意義
    報告題目:黑洞照亮宇宙--銀心大質量黑洞的發現及其意義報告人:王建民 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持人:李海波 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直播時間:2020.10.14Penrose證明了其引力塌縮導致黑洞形成是不可避免的歸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R. Genzel和A. Ghez歷經近30年的不懈探索,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在銀河心中心發現125個日地距離的體積內存在質量為4百萬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如此高密度的天體只能是大質量黑洞。在廣袤的宇宙中大質量黑洞普遍存在於星系中心,是它們照亮了宇宙的每個角落。2020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這一突破性進展物理學獎。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r = 0時的奇點是「真正的」物理奇點,但仍不清楚r = rs時的奇點性質,尤其是在結合量子場論的情況下。霍金的黑洞蒸發就是在事件視界附近發生的。為了紀念史瓦西,rs被稱作史瓦西半徑,對應於黑洞的大小。圖1:黑洞的形成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蓋茲通過探測恆星環繞中心黑洞的周期來推斷中心黑洞的質量。
  • 弦理論能解釋黑洞奇點處的物理現象嗎?
    閱讀百科上的模糊球概念,或者這篇關於模糊球「解決」信息悖論和其他臭名昭著的黑洞問題的簡單文章。模糊球有多密?它的中心可能接近「普朗克密度」(基本上是QM中的「最大」密度),但它的密度仍然比奇點小得多。模糊球思想避開了「信息悖論」和其他黑洞問題/怪誕,如無限密度、時間倒流、黑洞「在我們的宇宙之外」、空間維度變成時間維度等。模糊球只是漂浮在空間中的一團超緻密物質,碰巧也有幾乎任何東西都不能逃脫的引力。模糊球沒有「真實」的事件視界,也不需要處理信息丟失或無限時間膨脹的問題(困擾其他理論的問題)。
  • 天體物理專業丨黑洞理論
    4月10日晚,全球多地同步公開了:世界第一張黑洞的照片。瞬間轟動全世界。我們也有幸成為了全人類歷史上第一批見證黑洞的人。PAS科研中心也為此做了第一時間報導▼▼▼那些描述黑洞的巨大數據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地球和人類的渺小,也啟發我們從更深層次去思考生命的意義。首張黑洞的真實照片問世確實引發了人們的興趣,PAS科研中心也在第一時間,將名為《黑洞理論》的課題帶給大家,讓各位學生能在第一時間對黑洞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
  • 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黑洞是宇宙最可怕天體,或是一切物質墳墓
    銀河系中心就存在著一個巨大黑洞,預計與我們太陽系相距2.6萬光年,名為「人馬座A」,「人馬座A」約為太陽400萬倍,銀河系中心黑洞很可怕,如果有人不小心墜落黑洞,那麼結果只有一樣,被粉碎成離子,拉成一根細線。
  • 給黑洞拍照有何講究? ——記袁業飛教授「給黑洞拍照」講座
    教授還講述到:在接受引力波信號時,利用了光的幹涉,通過幹涉圖樣的移動反映引力波的影響:他們團隊在給黑洞拍照時,運用了黑體輻射和量子力學的知識。這一系列對黑洞認識的進展所涉及的知識,貫穿了所有的高中物理及大學普物的基礎內容。可見物理學是一個融會貫通的大系統。必須將他的每一部分都學好,才會有進一步收穫。有些同學說:「我力強電弱,光強熱弱。」都反映了物理學科能力的分布不均,會對往後的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
  • 黑洞也是由分子組成的?
    蘭州大學的魏少文、劉玉孝兩位教授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合作者在兩篇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1】、【2】的論文中,建立了全新的物理觀念:黑洞也是由分子組成的。 但是另一方面,黑洞的表面是存在「黑洞熵」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貝肯斯坦與霍金就已經證明【3】、【4】,黑洞表面的熵正比於黑洞的表面積,而不是正比於黑洞內部的體積。這是一個偉大的進展,因為在之前的傳統物理學中,熵都是正比於體積的。
  • 黑洞是什麼?黑洞還有很多種?奇點也不止一個?
    對於黑洞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往常都會講一下它的歷史,但由於關於黑洞的歷史我已經講過不止一次了,所以這篇文章我將完全不講歷史。黑洞這個名字給人一種神秘感,覺得會是一個陰森森的神秘物體。不過事實上雖然它確實有點可怕,但其實它特簡單,曾經有人說過黑洞是宇宙中最簡單的天體,因為它只有三個物理量,也就是它只需要用三個物理量就可以被準確描述,這三個物理量分別是:質量、電荷和角動量。這三個物理量就是目前已知的黑洞的全部了。不過絕大多數人聽說過的黑洞其實只有一個物理量,那這是宇宙中最簡單的天體了,它叫史瓦西黑洞。它是由史瓦西半徑公式給出的一個只有質量這一個物理量的天體。
  • 廈大教授盧炬甫我國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因病去世享年70...
    ­  他­  以黑洞為畢生研究對象,曾與霍金的導師共事,是我國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他­  在計算機上展現黑洞及周圍物質的相互作用,在證實關於黑洞的預言進程中取得世界級成果­  他­  不但把廈門變成又一個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重鎮,還推動廈大復辦天文學系並出任首任系主任­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黑洞吞噬的東西去哪了?一文告訴你想了解的黑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時政熱點>正文黑洞照片怎麼拍的?黑洞吞噬的東西去哪了?   通過對黑洞的直接觀測,科學家希望能夠在更強引力場環境下檢驗廣義相對論,直接驗證事件視界的存在,研究黑洞邊緣上的吸積和噴流行為,以及基礎的黑洞物理等。
  • 黑洞是靜止的還是旋轉的?哪種黑洞真實存在?它們都有什麼特性?
    然而,對於任何落入黑洞的物體,它都會不可避免地被帶到黑洞的正中心:一個奇點。雖然物理定律在這一點上失效了——一些物理學家厚臉皮地將奇點稱為「上帝除以零」的地方——但沒有人會懷疑所有穿過視界的物質和輻射都指向這個類點的空間區域。圖解:一幅在黑洞視界外嚴重彎曲時空的插圖。
  • 第一張黑洞照片面世,但是衝洗卻用了兩年?揭秘黑洞背後的秘密
    黑洞是什麼?黑洞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因其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稱為為黑洞。黑洞照片黑洞的產生?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所以黑洞的質量尤其大,最小的也相當於幾十個太陽。以前黑洞照片是假的嗎?假的,黑洞吞噬光線,所以無法直接觀測,但是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如x射線得知其存在,由此出現了以前人們想像中的黑洞照片。
  • 當百科全書被扔進蒸發中的黑洞……
    |作者:阮善明1,2, 安宇森3,4李 理3(1 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 (2 滑鐵盧大學) (3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4 中國科學院大學)本文選自《物理》2020年第12期摘要黑洞信息佯謬作為理論物理領域最著名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研究量子引力的重要途徑。
  • 時空的全息圖揭示黑洞的命運
    編者按: 黑洞作為一種廣義相對論預言的神秘天體引發了人們無盡的遐想,而黑洞物理和量子力學的矛盾也困擾了物理學家多年。近期,Almheiri,Maldacena,Raghu Mahajan,和Ying Zhao等人的工作提出了一種基於全息原理的奇思妙想來融合黑洞物理和量子力學的矛盾。他們的工作指出, 二維的引力是一維上量子粒子的全息投影,但如果我們讓二維上存在的物質場(共形場論)也可以投射出三維的引力的話,從高維下俯視,便可以看清許多東西,既可以解釋黑洞信息問題,又可以實現「蟲洞=量子糾纏」。
  • 解讀「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
    吳學兵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系主任、教授, 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 2005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15年中國天文學會首屆黃潤乾天體物理基礎研究獎獲得者. 帶領團隊發現宇宙早期質量最大的黑洞, 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獲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 薦書丨牛津通識課:黑洞、光、行星、引力(套裝全4冊)-「享書社」
    、光、行星、引力(套裝全4冊)三小時打造專業級知識框架,牛津大學出版社鎮社之寶三小時打造專業級知識框架,牛津大學出版社鎮社之寶。《牛津通識課》是一套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百科全書,物理專業推薦的通識讀物,完整了解宇宙極具吸引力的四大形象:黑洞、引力、光、行星!【 編輯推薦 】◆帶領你三小時打造一個學科的專業級知識框架。◆牛津通識課系列是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
  • 人類首次見到黑洞?數學界的「黑洞」不服!
    上周,黑洞照片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開啟了「黑洞PS大賽」,其中,有人說它像噬元獸的眼睛,還有人說它像蜂窩煤。(來源:微博網友)這些照片能夠刷屏,說明大家對黑洞還是很感興趣的。我們生活中不缺少黑洞,只是缺少發現黑洞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