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價員(左)在菜場採價。
採好價直接掏出手機上報價格。徐兢 攝
現在人們都很重視隱私,收入更是隱私中的隱私,那麼城鄉居民收入和支出是怎麼得出來的?調查CPI的採價員是如何走進菜場詢問到真實價格的?昨天,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活動,揭秘了統計數據背後的人和故事。
採價員盯上菜場112種菜價
民以食為天,CPI中市民最關心的就是菜價了,你知道嗎,南京專門有一群人負責走進菜場、超市,詢問菜價。43歲的陳霞是南湖街道蓓蕾社區的社工,兼職當採價員,水西門大街的迎賓菜場是她採集價格的陣地。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跟隨她走進該菜場,看她如何採集。
根據CPI統計規則,採價要定點、定時、定人,「逢五逢十,上午八點半準時到,有112種菜價要問,每個菜平均問三五家攤點,取平均價格。」陳霞說,每回來差不多要問300多次。做採價兩年多了,比較熟練,一個多小時能完成。由於昨天不是採價日,陳霞給記者模擬了她平時採價的過程。「西紅柿多少錢?」「三塊。」「能再便宜點嗎?」「已經最低了。」陳霞轉頭又到旁邊一家攤位問西紅柿價格,這家報價是兩塊五,第三家報價兩塊。「那平均價格是兩塊五。」她掏出手機,點開「CPI數據採集」軟體,在西紅柿價格欄內錄入價格。「這個手機是統計局發的,專門用來採集上傳數據。」她說。
「光問不買,賣菜攤主肯定不高興了,經常這樣他們都認識我了,有人故意報高或報低,也有人不理我。」陳霞說,為了採價,她邊問邊適量買一點,家裡冰箱常年塞滿了菜。對於個別「不太好說話」的人,為了爭取他們配合,逢年過節,她會自掏腰包買點小禮品送他。像這樣的農產品採集點,南京有8個農貿市場,此外,還在商場、超市、學校、醫院設置了採集點,每月得出1萬筆數據。
2000多戶記收支流水帳
每年統計局發布的城鄉居民收入和支出都引起社會關注,有人質疑數據的真實性。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數據來源於真實的家庭記帳,原來南京「潛伏」著兩千多個家庭在記帳,需要每個家庭記錄下每天所有收入和開支,「連買顆釘子都要記。」統計局工作人員說。
哪些家庭可以成為記帳戶?是自願報名的嗎?據介紹,統計局根據收入層次排隊,抽樣選取。被選上的家庭如果不願意配合怎麼辦?統計局工作人員會對該家庭成員進行耐心勸說,並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比如,會反饋他每月家庭各類開支總數目等,如果自己算會很繁瑣。
南京有兩種規格記帳本,黃色小點的是農村居民記帳本,藍色大點的是城鎮居民記帳本。記者翻看了一本藍色帳本,出於保護隱私需要,帳本封面用白紙包起來,避免看到記帳人姓名和住址。翻開帳本,現金支出表上記錄了這個家庭的每日開銷,「6月1日,吃飯,60元」「6月2日,早點,6元。」「6月3日,水果,26元」「6月4日,豬肉,16元」。
除了支出,家庭每個成員的收入也要記錄。每月底,統計工作人員會上門收帳本,並送上新帳本,帳本上數據錄入系統,匯總後計算出真實的城鄉居民收入和支出。
相關新聞>>>
浦口經濟普查 先將企業做地圖定位
第三次經濟普查時點為12月31日,記者從南京市統計局獲悉,目前作為省試點的浦口區已經完成電子地圖繪製。普查人員屆時將收拾終端設備,將每家企業先在地圖上定位,上報國家統計部門,以確保普查的真實性。
浦口區地圖以社區為單位,劃出各社區的邊界,普查時將對每個企業精確定位到某條街道、某棟樓,這是前兩次經濟普查所沒有做到的。「這樣做可以防止出現『虛擬單位』,確保統計對象的真實性。」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仲玉琪說。
據悉,第三次經濟普查對象是南京轄區內除了第一產業(農業)外的所有企業、單位、機關,包括醫院、學校、科研院所、社區等。實習生 孫海蛟 揚子晚報記者 徐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