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百年滄桑 中美教育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1909年,中國向美國派遣首批「庚款留美學生」50人。2011年1月,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透露,目前有12萬中國人在美留學。同時,美國來華學生也由零增至2萬多人。中美教育經歷了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的百年滄桑巨變。
早期赴美深造的學生,學成後大多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些人中有錢學森、竺可楨、茅以升、高士其、周培源、聞一多、馬寅初、費孝通、吳大猷,還有謝希德、冰心以至剛剛辭世的雷潔瓊等傑出女性……。統計顯示,自1909年到1949年,中國赴美留學生總數超過5萬人,其中有2萬多人進入正規大學讀書。
中美教育交流由於歷史原因一度中斷後,1978年,在鄧小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學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學習……要成千成萬的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的指示下,中國向美國派遣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50名公費留學生,美國也派遣8名學生和學者來華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開啟了兩國當代教育交流的先河。
進入新世紀,中美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教育交流與合作。2006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講,全面闡述了加強中美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中美兩國教育部長同年互訪。2008年,中美兩國政府在華盛頓舉行首次教育高層磋商會,兩國教育交流合作的磋商機制正式建立。2009年11月中美發表聯合聲明,雙方表示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在彼此國家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美方將接受更多中國留學人員赴美學習,並為中國留學人員赴美提供籤證便利。美方將啟動一個鼓勵更多美國人來華留學的新倡議,今後四年向中國派遣10萬名留學人員。更多的美國青年由此在近兩年中來到了中國。
同時,民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中國赴美留學人員從過去以公費派遣為主,到現在以公費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許多美國大學與中方開展多種形式和不同領域的合作項目。2004年,中國十所著名高校在紐約搭起展臺,向美國人介紹中國的高等教育,拉開「留學中國諮詢洽談會」的帷幕。2009年,美國首次成為中國國際教育展主賓國。
2010年,中國在美留學生佔到了其全部留學生的18.5%,已成為赴美留學生最大來源國。中國的名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成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美國博士後備基地」。在全球化推動著世界各國對教育更高追求的趨勢下,中國人看待留學生的留與回也更寬容,「這些人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無論是回國工作還是以其他方式為國家服務,都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做出了獨特的重要貢獻。」
中國學生留美熱潮經久不衰的同時,一個留學中國和學習中文的熱潮正在美國逐漸興起。5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美開辦。美國大中學校學習中文的學生已超過14萬人。美國高中開設和開考了漢語預科課程,標誌著中文進入了美國主流教育體系。
在中美重新打開交往大門40周年和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胡錦濤主席即將再次訪美。據楊潔篪外長透露,胡主席將向廣大美國人民、特別是美國青少年發出積極參與中美友好事業的邀請。雙方有望在經貿、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人文、科技等廣泛領域籤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宣布諸多新的合作項目。
可以預見,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中美教育雙向交流將更加頻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