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望的口語輸出,一般要經過這三個階段: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或者都能順利經歷這三個階段,有的孩子學英文的狀態可能一直停留在單向輸出的階段。如果孩子的口語沒有達到多向的交互應用,不能在社交的範圍內和很多人交流,這就不是正常的口語交流。我們所期望的理想的口語交流狀態,是不管跟誰都能夠很好地應用英文,並且把他所學過的英文能夠靈活地、在任何場景下運用出來。大多數情況,我們覺得單向輸出就叫做輸出,就叫已經開口講英文了。
什麼叫做單向輸出?單向輸出:當孩子經歷過沉默期,在這個階段不斷的給孩子輸入英文後,孩子會去模仿聲音把這些英文說出來。這個單向輸出是相對於單向輸入而言,一個必然的結果叫做單向輸入勢必會造成單向的輸出。想想當年我們是怎麼學英文的?大多數隻存在單向輸入的情況,我們的輸出也只是單項輸出。
什麼是單向輸入?比如錄音機、動畫片等這些資源會在一個時間段內,由我們自己刻意地輸送到大腦中,然後大腦去接受這些語言信息的符號——語音、語調以及它想傳達給我們需要去理解的意義。單向輸入也包括老師講課,只是在把他的東西灌輸給我們。如何去反饋?有沒有帶著我們去交流、帶著我們應用在生活的每個場景以及工作當中?
語言是一定要存在社交的。否則,這個語言存在的意義只是單向的。如果語言輸入的途徑一直在單向的範圍內,想要獲得多向的輸出是很難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單純的把孩子交給音頻或視頻等等,毫無疑問,孩子也會單向輸出。他頂多會模仿動畫片、模仿音頻、模仿兒歌,只是把那些相關的語音、音符模仿出來。就算他看懂了動畫片,也是因為動畫片是有畫面的,所以孩子是比較容易看懂的,最終能夠達到多向應用的可能性大概能佔到3-5%。這個比例告訴大家,如果孩子只由單向的媒介(音頻、視頻)或者只有一個英文老師對他進行單向輸入,孩子直接的反應就是把它模仿說出來。孩子在語言學習的狀態中,聽到的大於聽懂的、聽懂的大於會說的、會說的大於會應用的,會說不等於會應用,會說只是模仿語音的音符,把語音重複出來的一個過程,類似於repeat或者retell。如果想上升到雙向交流或者多向交互應用的境界,還需要有人再幫他進入狀態,最終的重點是需要身邊有這樣一個雙向交流和多向交互的人群。
帶著大家做英語啟蒙的14年來,無論是在雙清國際學校還是全國各地一線的清華7000多個幼兒園及培訓學校,做講座的時候我都在鼓勵大家勇敢地去做能夠跟孩子說英語的人,無論你說的好或者不好,只要開始說就一定會慢慢地進步,肯定會越說越好。我們會逐漸的習慣去學習,而孩子也會由單向的輸入變成雙向的交流。輸出也不會是單向的,比如躲在一旁自言自語。聽的兒歌多了,自言自語能夠把兒歌說出來,這種只是單向的輸出,構不成交流。很多媽媽特別開心的說清華幼兒英語特別好用,只給孩子看看動畫片、聽聽音頻,孩子自己說個沒完。顯然,孩子不是一個交流的狀態。單向輸出自言自語說英語是交流的前期狀態。如果父母能夠在此時順利轉換角色,做配合孩子積極應答的人,很快孩子就會轉到雙向交流階段。
大家想一想當年學習英語的狀態,跟著複讀機聽BBC不斷練習,其實這是特別好的口語交流的前期狀態,就是單向的輸出。不要以為孩子有了單向輸出就已經是輸出了,就等於能夠應用了,其實還差幾個階段。孩子在每個階段都需要父母的助力。能在恰到好處的階段,父母親觀察到後,讓孩子能夠借一下力,那麼孩子就會記得特別牢。
在孩子單向輸出的階段,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勇敢和孩子雙向交流的家長。如果想要與孩子做一個可以雙向交流的家長,首先家長儲備要夠,不能什麼都不懂,孩子會的兒歌你不會,英語遊戲你不會,聽的故事你沒有聽過?那麼,你和孩子一點共同語言都沒有,靠誰把英語變成雙向交流?所以,孩子學了一年、兩年、三年,還不開口說英語?從幼兒園學到小學甚至到初中,孩子的英文一直不好的,媽媽讀課文讀的挺好、該背的動畫片都背得挺好的!孩子一直久久的在單向輸入階段徘徊,一直沒有人助力使孩子變成雙向交流的階段。大點的孩子想變成雙向交流階段,可以找一個英文的外教一起雙向交流,把他大腦貯存的語言信息和符號全部靈活的調動運用。他們就像是固定在某個位置的字符,這些字符只有在能隨時隨地靈活調動起來運用組合的時候,才叫做能夠達成雙向交流以及多向交互應用的狀態。我們大腦中就像活字印刷術,發明了各種詞根偏旁部首等等。這些東西,如果說他是死的,他始終可能在固定的不同的位置上,比如我們說: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time 只在這個句子的這個位置上;比如你聽了粉豬或《The cat in the hat》,所講的任何信息它都存在於固定的故事裡,如果沒有換成多個場景去運用這些詞彙詞組以及語言信息,就只存在於當初的故事、動畫片固定的出處。只有藉助一個可以與他交流的人隨意調動融合後,這些信息能夠自由組合的變成雙向交流、多向交互口語的自由應用狀態。以上是從語言學,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的。大家聽過第一講及第二講內容,第一講是比較淺的,第二講是比較系統的基礎知識,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把語言學上的一些東西翻譯成白話來跟大家分享,大家知道了原因在哪裡後,也便於後期在家裡跟孩子達成有效輸出,在哪個節點上知道孩子目前是單向輸出,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孩子蹦單詞模仿一句話,就覺得孩子靈活運用口語的日子指日可待,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用幹了,完全不是這樣,很多學英文學了很久的孩子也沒有怎樣。像我們當年學了那麼多年英文,跟著錄音跟著複讀機等等,甚至是跟著歐陽筏蘇、許國璋,學了那麼多教材之後,英文也不怎麼樣。因為沒有人幫助我們把這些符號隨意調動,或者靈活組合的語言環境。
如果有人幫助你把這符號靈活的調動好,那就很好的變成雙向交流了,並向著多向交互應用的狀態更近了一步。又要有一個臺階可跨,但並不表示,到了雙向交流階段就能夠在任何一個社交人群和場合中能夠變成多向交互應用的狀態,這完全是另外一個大臺階。先從第一個階段開始說:從單向輸入、單向輸出的角度而言,媽媽們自己要看下孩子是不是單向輸入、單向輸出的狀態,就是孩子在輸出的時候有沒有給他一個積極應答的環境?有沒有積極的加入到孩子的討論當中?或者孩子在輸出的時候只是在模仿,周邊是否會有這樣的環境及人群能夠幫孩子過渡到雙向交流階段?雙向交流其實是指一個能夠跟孩子積極應答去交流的人。因此,從單向到雙向過程中其實也就多了一個能夠跟孩子雙向交流的人。孩子是先跟一個人交流,然後才是跟多個人交流。從和一個人交流再到和多個人交流的過程並不容易過渡。
單向的輸入,大家選擇的也許是一套教材、一套分級或繪本或者報培訓班。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是單向的輸入,必然會很長時間陷入單向輸出的狀態中出不來。有沒有拿著一套教材,去教孩子單詞、句子,一直處在教的狀態,而沒有語言上的靈活運用?如果只是存在教和孩子跟你學的狀態,有可能孩子的輸出不會很理想。應該怎麼教?要把清華幼兒英語、分級或者其他的材料用在最適合的地方去。清華幼兒英語是一套非常好的能夠讓孩子去應用的教材。希望爸爸媽媽在遊戲中把學的兒歌、動畫片裡的語言全部運用上,這就是雙向交流的過程。
媽媽在最先跟孩子講英文的時候一定是先輸出,輸出的狀態達到一定的時間後,才能把孩子的單向輸出引導出來,接下來在孩子單向輸出的時候,媽媽的語言隨時能跟上,從而促成雙向的交流。清華幼兒英語要這樣用,如果你只把清華幼兒英語當兒歌去放,那就不用買了,因為跟普通兒歌類的書籍、教材比起來,它太貴了。你用來買清華幼兒英語一個級別的錢,可以買人家一整套的兒歌了,比如《we sing》或者其他所謂的語感兒歌。清華最早也出了一套語感、專門是講小兒歌的,清華最早的語感啟蒙不是讓大家專門去聽兒歌、做遊戲,而是要在遊戲中跟孩子將這些遊戲中的語言應用出來。14年前,我們就是這樣一直帶大家去做家庭英語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