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紅領巾」編唱兒歌童謠抗疫情

2020-12-13 吉安新聞網

泰和縣第三實驗小學四(1)班少先隊員楊欣林正在讀唱防疫兒歌。

吉安新聞網泰和訊(司馬天民)「小朋友們要記牢,肺炎疫情不小瞧;提前預防很重要,出門必須戴口罩;勤洗手來多通風,冠狀病毒去無蹤;防範措施做得好,病毒早晚被打跑。」

「預防肺炎千萬條,戴好口罩第一條;健康永遠第一位,千萬不要吃野味;只要不往人群擠,病毒永遠不纏你。」

「只要還有一粒米,不往人多的地方擠;只要還有一根蔥,不往菜場裡面衝;只要還有一個蛋,不往外面胡亂躥;只要還有一口氣,呆在家裡守陣地。」

……

連日來,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少先隊員們編唱的防疫兒歌、童謠、順口溜在微信群、朋友圈、抖音上迅速走紅,一段段防疫兒歌短視頻、一幅幅防疫順口溜七彩漫畫受到家長及少先隊員們的熱捧,他們紛紛動指點讚,轉發傳播。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紅領巾需要了解什麼?能夠做些什麼?該縣少先隊員紛紛響應「小手拉大手,爭做防疫小先鋒」號召,勇爭網絡宣傳員、抗「疫」小衛士。他們在家長的指導下,將所學科學防疫知識編成防疫兒歌、童謠或順口溜,並用天籟般的童聲將兒歌內容錄成短視頻,用稚嫩的小巧手繪成創意漫畫,在班級群、學校群、朋友圈、抖音等網絡平臺傳播,以此表達對一線醫護、防疫工作者的敬意,同時呼籲廣大少先隊員及身邊的人們立即行動起來,共抗疫情,守護童年、守護家庭、守護國家。

「少先隊員們在家庭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編唱疫情防控主題兒歌、童謠及順口溜,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易於傳播,既教育了自己,也讓家長和隊員們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好,受歡迎。」泰和縣少先隊總輔導員劉翼麗介紹。

「我家兩個小孩特別喜歡讀唱防疫兒歌童謠,防疫知識樂意記,也記得住、記得牢。現在他們每天勤洗手,講衛生,不出門,在家讀書學習,鍛鍊身體。」該縣第三實驗小學學生家長康慧榮感慨道。

相關焦點

  • 視頻加油、畫畫助力、唱童謠、做家務……松江學子這樣助力疫情防控
    五厙學校的隊員們以童謠創作的方式,傳唱童真,傳遞祝福。童謠海報共抗「疫」二實小同學們 製作海報宣傳科學知識,原創童謠為奮戰在一線的「逆行者」加油,為祖國加油。這是東華附校谷文心、谷文璽姐妹倆在用實際行動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圖解視頻講科學三實小的同學們利用假期,在醫生父母的指導下,製作了正確的戴口罩、洗手方法的圖解,真正體現:抗擊疫情,從我做起!愛心募捐盡綿力「大家捐款金額不一定要很大,只要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即可。」
  • 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童謠常見於民間,但收集整理難。在北京童謠八百多年的歷史中,雖然明代有中國學者搜集整理,但沒有專著推出。清代「百本堂」「別夢堂」的兒童童謠抄本《北京兒歌》收有兒歌74首,許多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北京童謠已經收錄其中,但數量並不多。清末,義大利人韋大列和荷蘭籍美國傳教士何德蘭分別推出《北京歌謠》《孺子歌圖》中英文雙語北京童謠專著圖書,使北京童謠引起中外學者關注。
  • 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讓老貓叼去嘍。」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韶華少年·抗擊疫情護苗行動丨明德小學編唱童謠抗疫活動
    新湖南客戶端3月2日訊(通訊員 秦於欽)疫情防控期間,湖南日報小記者示範校園基地的衡陽市衡南縣明德小學,圍繞「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工作重心,組織了以「童心童謠同抗疫」為主題的徵集活動,得到了全體師生及家長的積極響應與支持。
  • 肇慶特色兒歌童謠給力創文 童聲向善唱開美德之花
    在三月早春這細雨霏霏的美好日子裡,肇慶本土的兒歌、童謠的製作與宣傳從未停歇,孩童們用稚氣的歌聲,唱響了對生活的憧憬與嚮往,並讓更多的同伴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市文明辦更將去年所徵集到的優秀兒歌、童謠,製作成視頻,讓孩子們更直觀地認識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讓外來人口對肇慶有更深的了解。
  • 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水牛兒》清末時怎麼唱?
    近日,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再版的《北京童謠200首》(5CD)專輯面世,它通過圖片、文字以及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將北京童謠製作成有聲資料,讓很多老北京熟知的童謠再次響起。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中,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
  • 五首兒歌裡混入一首童謠,00後都聽過
    接下來請各位靚仔靚女系好安全帶,讓我們一起乘坐最後一班光速「拖拉機」回到我們的小時候,欣賞一下我們那張稚嫩的臉和聽一下那些從我們嘴巴裡蹦出來的有趣的兒歌和童謠。 小時候的我們大多會唱兒歌,念童謠,其實小編也不知道幾歲就懂得唱兒歌的,一張口就是「兩隻老虎」,或者「大白兔」。
  • 童謠:禮儀童謠兒歌
    >童謠:禮儀童謠兒歌2015-12-29 09:46:5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待客歌唱支生日歌, 爸爸多歡喜。
  • 幼兒兒歌童謠:小老鼠上燈臺
    >幼兒兒歌童謠:小老鼠上燈臺2014-09-15 10:59: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老鼠上燈臺》是一首非常流行的兒童歌曲,歌詞簡單,曲調活潑生動,妙趣橫生,唱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教育意義,適合於剛開始學唱歌的小寶寶們。
  • 英語啟蒙要不要唱兒歌?
    「音樂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整句英語孩子不容易說,但是配上旋律,帶著很強的節奏感,他們就能唱得出了。」我們不只是唱唱而已在啟蒙初期,最容易引起孩子興趣的非兒歌莫屬了因為兒歌最容易上手。很多經典兒歌的旋律為大家所熟悉,歌詞短小精幹,朗朗上口。整句英語孩子不容易說但是配上旋律,帶著很強的節奏感,他們就能唱得出來。簡單的歌詞、好聽的旋律、帶感的節奏,孩子邊唱邊跳,試問,這樣學英語,哪個孩子不愛呢?怎麼唱兒歌對學習英語有幫助呢?讓孩子理解歌詞的含義是第一要務。
  • 疫情未結束,仍需宅在家,益智的童謠教寶寶唱起來,解悶又益智!
    童謠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念童謠,孩子無論在節奏感、語言、遊戲等等方面都能得到滿足。從孩子出生就可以引入童謠和兒歌了,因為初生的嬰兒,聽覺相當完備,初生嬰兒能用頭與眼睛的移動,表示對來自不同方向聲音的反應。
  • 小包子英語啟蒙之兒歌童謠篇
    兒歌童謠恰好是帶有自然節奏感的語言,它們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旋律充滿童趣且詞義不難。就這樣我被帶入了英文童謠和兒歌的世界。我慢慢開始了解到像super simple songs(俗稱sss)、weesing 、鵝媽媽童謠等兒歌和童謠,了解到廖彩杏老師書單裡的繪本歌曲。所以在最初的那段時間,我們主要的聽力輸入就是像《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 童謠與兒歌的回憶
    印象中小時候唱的童謠,都是典型的長沙順口溜,必須用長沙話來念才順口(押韻)。並且隨句換韻。  比如:「啞巴啞巴,你呷粑粑,你不給我呷,我告訴你姆媽。姆媽不答白,屋裡來噠客,客給我五分錢,我去坐輪船。
  • 童謠:經典兒歌——小毛驢
    >童謠:經典兒歌——小毛驢2014-11-03 09:27:5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兒歌名稱:小毛驢  適合年齡:1-6歲的寶寶  作者:林重冏  作品歌詞親切生動,饒有兒歌情趣。曲調活潑甜嫩,曲式淺簡,節奏歡快,念唱結合,易學易唱,受到兒童們的歡迎喜愛。
  • 幼兒園教唱「倫敦大橋倒塌了」 網友曬雷人童謠
    女兒老唱「倫敦大橋倒塌了」  媽媽發帖引來網友吐槽「雷人」童謠  11月16日,西祠上名為「會抽菸的小狗」的網友滿含驚訝地發帖《女兒幼兒園剛教的新兒歌,雷死我了》。帖子中說,當天女兒睡覺前主動要唱一首幼兒園新教的歌,「倫敦大橋倒塌了,倒塌了,倒塌了。倫敦大橋倒塌了,倒塌了,倒塌了,親愛的朋友」。
  • 為什麼英語兒歌童謠對孩子的英語啟蒙非常重要?
    英語兒歌和童謠,是兒童英語學習首先需要練好的基本功。幼兒英語啟蒙階段的兒歌童謠,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唱的兒歌,一種是說的童謠,是英語母語國家的父母對孩子進行語言啟蒙最常用的學習方法。為什麼英語兒歌與童謠對英語啟蒙學習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漢語和英語的語言體系差異非常大,很多外國人難以聽懂中國人說的英語,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人說的英語聽起來不像是英語。
  • 兒歌童謠裡 瀰漫著老成都風情 - 寬窄巷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在有些遊戲,比如跳皮筋裡,童謠和玩法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跳「馬蘭花」,就不是跳「蘿蔔」,也不是跳其他的什麼。 在遊戲以外,還有很多兒歌、童謠流傳,在孩子們成群結對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在院壩頭納涼的家人群裡,一支又一支童謠就這樣代代相傳。其實除了四川,其他地方也是這樣的,只是可能流傳的歌謠內容上大同小異。
  • 童心抗「疫」,守護糧「心」:2020年徐匯區未成年人優秀童謠傳唱...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同時為引導全區中小學生自覺養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行為習慣,由徐匯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區教育工作黨委、區教育局、區文旅局、團區委、區婦聯和區關工委聯合主辦的「童心抗『疫』,守護『糧』心」——2020年徐匯區未成年人優秀童謠傳唱展示活動今天下午舉行。圖說:2020年徐匯區未成年人優秀童謠傳唱展示活動今天舉辦。
  • 世界兒歌日:民族文化傳承從草原童謠入手
    3月19日,記者在文化商城一家音像店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個5碟套裝的CD兒歌專輯,在90首兒歌中,約50首是80年代創作的。準備購買這套CD的張先生對記者說:「我女兒今年4歲,為了給她聽健康好聽的兒歌,不知去了多少音像店,但是翻來覆去都是那幾首。現在新創作的好兒歌實在太少了,我是唱著《小燕子》長大的,難道我女兒也只能唱《小燕子》長大?」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香港「神曲」、粵語兒歌《小明上廣州》自去年12月誕生至今,熱度仍在持續。最初被網友上傳至YouTube不足一周,就創下六十多萬的高點擊率,之後掀起惡搞狂潮,並衍生出各樣版本。歌曲唱至街知巷聞,更掀起一陣「論小明」熱潮,連香港特首曾蔭權在「香港青年領袖論壇2011」開場致辭中也不忘以該首兒歌作為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