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歌日:民族文化傳承從草原童謠入手

2020-12-22 騰訊兒童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經典兒歌作品斷檔、灰色兒歌流行、兒歌創作者沒「錢」途……近年來,兒歌市場面臨的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關注。在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瓶頸時,五彩呼倫貝爾草原兒童合唱團、巴爾虎兒童合唱團、烏達木……一群來自草原的孩子們給這個疲倦的市場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他們身著蒙古袍,用母語唱出了屬於自己的童謠,並將這些天籟之聲傳到了世界各地。他們大聲地告訴世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聲,也是我們的文化! 

兒歌專輯難有一席之地 

連日來,記者通過走訪首府部分圖書音像製品店發現,少兒音像製品櫃檯上大多擺放著像《蠟筆小新》、《天線寶寶》、《藍貓》這樣的熱門卡通片,角落裡,那些封套泛黃的兒童歌曲顯得形單影隻。 

3月19日,記者在文化商城一家音像店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個5碟套裝的CD兒歌專輯,在90首兒歌中,約50首是80年代創作的。準備購買這套CD的張先生對記者說:「我女兒今年4歲,為了給她聽健康好聽的兒歌,不知去了多少音像店,但是翻來覆去都是那幾首。現在新創作的好兒歌實在太少了,我是唱著《小燕子》長大的,難道我女兒也只能唱《小燕子》長大?」 

採訪中,很多學生告訴記者,學校聯歡會上,他們演唱的是《雙節棍》、《我是女生》、《傷不起》等流行歌曲。「流行歌曲這麼多,難道我們非要唱《讓我們蕩起雙槳》、《藍精靈》,大家會笑話的,那是幼兒園的孩子才唱的。」小學六年級學生王勃說,她還舉例向記者印證流行歌曲的魅力:「我看《星光大道》裡面那麼小的小孩唱的也是《月亮之上》、《忐忑》等,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如果一本正經地唱兒歌,恐怕不會有舞臺效果的。」一些學生甚至認為,不會這些流行歌曲會顯得很老土。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中生流行著許多另類的新編童謠,如「小弟弟,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今天去考試,考了四十四,回家看電視,看了少林寺,出去試一試,被人打成西紅柿,還說自己有本事」等。記者隨機採訪了10名小學生,談起最喜歡的兒歌,他們思索了好長時間後才說出一兩首,而且不能記清歌詞。 

家長和學校急功近利

「作為傳統兒童文學的一種,兒歌是我們最初的文學啟蒙,是兒歌最早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善美,像『拉鋸,扯鋸,外婆家門前唱大戲』等兒歌,朗朗上口,在許多人的心靈上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記。」3月20日,多年從事幼教工作的楊新華對記者說。同時,對目前兒歌狀況她表示了憂慮。楊新華認為,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教孩子讀唱兒歌和引導、指導孩子讀唱兒歌這方面,她相信自己要比一般的家長下的功夫多:「但我總覺得如今的孩子沒有我們這代人對兒歌的那種感情,我想這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效率生活狀態和當前的教育誤區、家長和學校的急功近利有關。」她說,回憶自己的童年,那些優美動聽的兒歌都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進入耳朵的呢?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寬曠的庭院裡聽爺爺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奶奶坐在身邊,邊搖著蒲扇,邊哼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採訪中很多家長表示,過去的兒歌之所以在他們的腦海中印象深刻,是因為過去的兒歌是在不知不覺中伴隨著親情和遊戲一起銘刻在腦海中的,現在孩子們的兒歌都是從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上當作功課學來的,是聽著CD、看著光碟索然無味地進入腦海的,孩子們從中感受到的只是辛苦和壓力,沒有任何樂趣可言,自然就沒有任何感情可談了。採訪中,一些從事兒童教育的工作者表示,如今,幼兒園到小學,教師都有教學任務,他們將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學校要求的任務上,而家長們也願意陪著孩子參加一個又一個的興趣班和特長班,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費力氣給孩子唱幾首與考試無關、與成績無關的兒歌。 

兒歌創作沒「錢」途 

「以草原兒歌本土童謠創作為例,內蒙古有一大批兒歌創作者,也有好兒歌,但CD銷售情況並不十分理想。」3月19日,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長臧志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臧志君介紹,如今圖畫書、卡通、勵志故事多,童謠集少,而電視則多播放卡通片,狹窄的傳播途徑導致其普遍傳頌度不高。臧志君認為,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學校和家長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音樂課大多是形式,即使有好的兒歌新作也因為沒有宣傳投入而難以推廣開來,因為它的市場份額太小了。近年來,兒歌面臨的現狀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將兒歌創作與兒童素質培養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曾推出很多蒙古語及漢語兒歌CD,每張CD中約有18首兒歌,其中蒙古語兒歌CD中有很多經典的兒歌。創作都是由內蒙古的詞、曲作家完成的,是真正屬於內蒙古地區的兒歌專輯。「兒歌是所有歌曲的創作基礎,音樂人在創作歌曲時一定不能忘了孩子,他們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兒歌創作是音樂人的社會責任。」臧志軍強調,現在好多音樂創作者尤其是年輕創作者都不創作兒童歌曲了,一方面是兒歌創作難度大,需要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等特點創作,遠比成人歌曲創作起來複雜。另外,從經濟效益講,創作兒歌遠不如為一些企業等寫歌賺錢快。 

草原兒歌叫好又叫座 

在中國兒歌市場,草原兒歌可謂獨樹一幟,魅力非凡。 

呼格吉夫是我區最多產的兒歌創作者,廣為傳唱的有《我是草原小騎手》、《草原女孩》等。作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起來的草原兒歌代表,《我是草原小騎手》是一首神氣、自豪的蒙古族民歌。作品以質樸、精煉的語言,表述了大草原上蒙古族兒童的生活情趣,明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兒童勇敢、樂觀的豪爽性格。「好的兒歌一定要從兒童中來,有兒童的情緒。」呼格吉夫認為,許多新兒歌沒有傳統兒歌流行,就是少了趣味,教化色彩太濃。他認為,兒歌應該求新求美,應該繼承和傳播經典兒歌的精粹,但過去的兒歌再經典,畢竟已經存在了許多年了,部分兒歌在內容上肯定會有一些不合時宜,這就需要兒童文學專家來加以改編,取其精華,再加入一些新的內容。 

2006年,英格瑪唱著《吉祥三寶》站在了春晚的舞臺上,讓世人領略了現代草原童聲的魅力,也讓這首歌曲風靡一時、流傳至今。 

近年來,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巴爾虎兒童合唱團的出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些草原孩子將少數民族代代相傳的草原童謠獻給觀眾,被稱為「寧澈無染的歌」。每每在演出現場,觀眾聆聽著孩子們用母語演唱的深情而又滿懷童真的歌聲時,完全融入其中,不斷合著歌曲旋律擊掌歡呼給以讚嘆。合唱團很多成員沒有受過專業的歌唱訓練,甚至不識五線譜與簡譜,但一張口就能感動觀眾。演出徵服了各界觀眾,孩子們用母語深情地演繹著動人的草原,歌聲裡有高高的山嶺和清澈的河流;有馬背民族的雄風與智慧;有勞動中純真的愛情友誼;有深沉的思念與快樂的歡笑。 

2011年,烏達木新專輯《夢中的額吉》的暢銷讓人看到了草原兒歌也能既叫好又叫座。 

讓童謠成為民族文化活化石 

「是呼倫貝爾市用政府支持+名人策劃+社會參與+機制創新的做法,挖掘鮮活飽滿的民族文化內涵,為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傳承、傳播民族文化,建設和諧發展之路作了有益探索。」草原兒歌之所以能夠唱響,五彩呼倫貝爾草原兒童合唱團團長、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臺長王紀言和布仁巴雅爾夫婦的回答較為一致。 

王紀言說,在那些古老的草原部落中,有世代相傳的原生態、鮮活、稀有的草原童謠,草原孩子們從小聽著這些童謠長大,幼小的心靈間播下了美好的種子。「我6歲之前在呼倫貝爾度過,法國兒童合唱團在香港演出的空前盛況激發了我的靈感,然後我們確定從孩子入手來傳承民族文化。我們從生活在草原牧場、大興安嶺、農莊選出來的兒童,組成了由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布裡亞特、巴爾虎兩個蒙古族部落的中國第一個人口較少民族的兒童合唱團,用5種母語演唱代代相傳的童謠歌曲,並搬上舞臺。」王紀言回憶說。 

成功培養了英格瑪、烏達木並成立了巴爾虎兒童合唱團的布仁巴雅爾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童謠作為弘揚民族文化特色的載體,古老的文化要世代相傳,從源頭做起,從孩子做起,這對傳承和保護、弘揚民族文化遺產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臧志軍也表示,要讓孩子從小樹立民族音樂印象,讓民族音樂這個活化石不斷檔。近年來,我區也發行了少兒歌曲專輯,包括蒙古語專輯來緩解兒歌缺乏現狀。2011年,作為內蒙古民族藝術精品系列的新增選題,《草原兒歌》誕生,它收錄了自治區成立以來創作和改編的36首草原兒童歌曲,集合了呼格吉夫、巴圖朝魯、阿拉騰奧勒等詞曲作家的兒歌代表作。臧志軍說,出專輯能鼓勵作者創作,為他們的作品提供平臺。  

相關焦點

  • 世界兒歌日 槐蔭禮樂佳苑幼兒園誦童謠
    舜網訊 為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傳承傳統文化,展現個人才智,享受笑聲與快樂,3月20日,槐蔭區禮樂佳苑幼兒園開展了「世界兒歌日,禮樂誦童謠」的主題活動。每天清晨,當和煦的陽光灑滿教室,孩子們會主動拿起小椅子,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落坐下,拿起書,用乾淨純真的聲音讀著朗朗上口的兒歌。
  • (世界兒歌日)今天的孩子唱什麼兒歌?貼近兒童算成功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 曾經唱著兒歌長大的「70後」「80後」,卻很少能聽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兒歌。偶爾聽到的,或許是街頭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給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傳統兒歌。21日是世界兒歌日,請允許我們憂思一下:如今的孩子在唱什麼兒歌?我們該給孩子們傳唱什麼樣的兒歌,給他們提供怎樣的精神食糧?
  • 童謠裡的「11·27」 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
    上遊新聞記者 畢克勤 攝小時候,也許你聽過「小蘿蔔頭」等紅巖英烈的故事,幾十年過去了仍然在流傳,而改編成童謠可以讓這些故事傳播更廣。11月22日,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舉行,讓人們感受童謠裡的「紅色之旅」,讓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響根據革命先烈故事改編的童謠。
  • 「童謠」傳承和創新亟需「鄉音傳播者」
    被譽為「鄉音傳播者」他感慨萬千:「探尋一口鄉音,找回一份鄉愁,會童謠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7月8日《湖南日報》)如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人們鄉愁載體的古老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和民間文化等逐漸消失。為了保護這一份美麗的鄉愁,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鄉音傳播者」 曾曉虎就是其中之一。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深切感受閩南童謠的藝術魅力,弘揚民族精神,近年來,在翔安區政府部門的倡議、支持下,在翔安區,有不少像馬巷中心小學這樣的學校一直致力於引導更多的孩子學習閩南童謠,讓閩南童謠在校園中唱響。不僅如此,閩南語童謠大賽、閩南語童謠專場演出等在翔安區時常舉辦。
  • 傳承民族文化 唱響經典童謠
    童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是針對兒童創作的短詩,講求通過格律與韻腳的設計達到朗朗上口的目的,同時童謠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也對兒童的認知構建和興趣養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童謠最早可追溯到《詩經》,而後在《列子》中也有有關童謠的相關記載。由此可見,童謠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伴隨了我國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對我國幼兒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 昨天是世界兒歌日 那些經典童謠,你還記得嗎?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筆者了解到,從幼兒園到小學,雖然學校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倡導普及一些經典的兒歌,但是有不少孩子並不「買帳」,在他們的「曲庫」中,流行歌曲的佔比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學生喜歡的曲目與實際年齡非常不符。
  • 2020生肖系列兒歌之奮進鼠新童謠徵稿活動在奉啟動
    2020生肖系列兒歌之奮進鼠新童謠徵稿活動在奉啟動 2020-07-02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民俗文化 童謠點亮童心
    9月7日,中大班幼兒正式回歸實幼園,他們走進了實幼園,實幼園也張開懷抱,走進童心!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裡,童謠陪伴過我們許許多多不同時光裡的童年,小朋友們將和爸爸媽媽一起親子自製童謠卡掛在我們的童謠牆上。
  • 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關於童謠也可以說是兒歌,全國各地都有,多數來自民間編撰,口耳相傳,根據各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其實早在周朝尹吉甫時代,他開始編撰《詩經》開始就已經在採集民間詩歌了,其實這裡也有很多童謠。
  • ·你還記得那些熟悉的童謠嗎?
    曾幾何時,這首熟悉的童謠伴隨著80後一代人成長,也成了讓眾多爸爸「吃醋」最多的兒歌之一。有人說,80後記憶中的童謠正逐步被磨滅,而90後的童謠太張揚,00後的童謠已經讓人聽不懂。翻開兒時的記憶,  A現狀:  記得上學的時候,很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古詩都被同學改編成了惡搞版、現實版,比如「日照香爐生紫煙,XX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了三千尺,想吃烤鴨沒帶錢。」
  •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兒歌
    是兒歌。3月21日不僅是世界睡眠日、世界森林日,還是世界兒歌日。還記得兒時唱的歌謠嗎:我們窩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伴著搖籃曲入睡;我們坐在院子裡的葡萄架下,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我們吹起小螺號,懷著種太陽的夢想一天天長大……今天,我們一起來回憶那些年曾經帶我們向童年飛奔而去的兒歌。
  • 咿呀學語時我們最愛哼唱的永遠是那些童謠
    童謠在我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歷朝官修正史及雜傳、筆記、小說中不乏童謠的記錄。童謠主要有書面、口頭兩種傳承方式,其語言淺顯易懂,內容樸實自然,是民間文學藝術的優秀代表。童謠中積澱了優秀的民族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
  • 「鄉村兒歌王」歐澄裁的童謠世界
    「鄉村兒歌王」歐澄裁的童謠世界 2012-02-02 14:11:54   來源:皖江晚報
  • 杭蓋樂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傳承草原之音
    世界著名民族搖滾樂隊杭蓋樂隊全新專輯《花斑馬》第二首主打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上周上線,歌曲曝光後獲得廣泛好評,眾多樂迷們表示從歌曲中聽到了草原的根,唱出了草原兒女們對家鄉的熱愛。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由已故蒙古族作曲大師阿拉騰奧勒(著名音樂人科爾沁夫之父)創作,是第一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教材的經典草原名曲。杭蓋翻唱這首歌,也體現了對草原音樂文化寶貴的傳承。
  • 上海語言文化傳承需要「家校社」合力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高興 金晟九成的上海孩子已經不會講上海話——三周前,東方網·縱相新聞推出《上海孩子還會唱滬語童謠嗎?》的調查報導後,引起了社會的不小反響。根據之前本網調查報導中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除了九成上海孩子不會講上海話之外,九成家長都支持孩子學上海話,近七成的家長都認同:學習上海方言是傳承上海海派文化的重要抓手。
  • ——淺談王兆福兒歌創作 - 山西晚報數字報
    通讀他近年出版的《識字兒歌》《帶雷達的鳥》《河東文化歌謠百首》《多彩植物王國》《奇趣動物樂園》《趣味百科世界》《了不起的中國新科技》……洋洋上千首兒歌,讀來如味橄欖,融啟蒙教化於生動有趣的兒童思維和話語系統中。同時,難能可貴的是其中的佳作不止於「生動有趣」,還注重對世界的探索,對生命詩意的摹畫。
  • 兒歌、童謠、兒童詩
    簡介:兒歌、童謠、兒童詩    年齡段的不同造就審美趣味的不同    主持人:剛才金波老師您也給我們學校和家長提了一個建議,一方面是要給孩子們創造這樣一個氛圍,包括利用課餘的時間來給他們一些讀詩的機會,再有是您也給小讀者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 愛奇藝《奇寶兒歌》攜《無敵小鹿》 唱響世界兒歌日
    世界兒歌日」當天,愛奇藝自製動畫《奇寶兒歌》攜《無敵小鹿》,聯合北京艾比利國際教育、秒拍,圍繞「關愛兒童、締造和平、消滅戰爭、建設家園」這一主題,共同推出「兒歌大作戰」親子活動。攜手艾比利國際主題幼兒園、秒拍助力「世界兒歌日」 線上線下齊唱響  「世界兒歌日」創立於1976年,每年在3月21日——春天到來的第一天舉行慶祝活動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Early in the morning at 8 oclock
    2,人體時鐘。在地上畫上大大的鐘表,讓孩子扮演時針和分針。喜愛地道英語的我,基本上從孩子出生起,就使用鵝媽媽童謠給孩子磨耳朵。此次授課,希望為孩子留下一份珍貴的陪伴紀念,同時我在授課中為廣大啟蒙媽媽們滲透了語音語調知識。希望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家有效銜接動畫和繪本閱讀。鵝媽媽童謠是流傳在英國各地的兒歌童謠的總稱。已流行了兩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