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呀學語時我們最愛哼唱的永遠是那些童謠

2020-12-17 天下無敵小駱駝

何謂童謠?

童謠指傳唱於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的歌謠,是流傳於全國各地的一種由特殊群體念唱、傳播,具有特殊意義的民謠種類。童謠在我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歷朝官修正史及雜傳、筆記、小說中不乏童謠的記錄。童謠主要有書面、口頭兩種傳承方式,其語言淺顯易懂,內容樸實自然,是民間文學藝術的優秀代表。童謠中積澱了優秀的民族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

童謠範圍:

童謠也被稱作兒歌,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童謠,甚至於沒有文字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童謠。傳統童謠屬於民間文學之一,應該是包含在民謠中。基本上童謠沒有很明確的範疇和界限,凡是民謠中適合孩童聽與唱的都可以歸類為童謠。當然,童謠的創作者未必是兒童,不論是成人為兒童製作,或是本屬於成人的謠,只要是被兒童樂於接受或模仿、而活躍於兒童口耳之間的,都可以將它視為童謠。

童謠特點:

1.童謠語言簡練、語調歡快活潑,富於音韻,琅琅上口。容易被兒童記住和理解。

幼兒好動,又處於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階段,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童謠語言可以引起幼兒的美感、愉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因此,無論是傳統童謠還是創作童謠,也無論是世界上哪一個民族的童謠,都具備合轍押韻、節奏明快易唱、語言活潑的特點。

2.童謠的內容想像豐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簡短,結構劃一。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還比較單純,又限於口耳相傳,因此,童謠的篇幅應當短小精巧,結構應當單純而不複雜。常見童謠,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當然也有較長的。就每句所組成的字數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單純,自然就易學易唱。通過童謠兒歌告訴兒童一個常識,簡短、單純,易誦易記。

3.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內容淺顯、思想單純。童謠的內容往往十分顯淺,易為幼兒所理解,或單純集中地描摹、敘述事件,或於簡潔有趣的韻語中表明普通的事理。

4.童謠具有科普性和趣味性

編寫童謠的目的是為了讓兒童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掌握那個年齡的知識,為將來的學習做鋪墊,也是為了他們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童謠分類:

傳統童謠和新童謠。傳統的童謠是靠口頭傳誦。新童謠是新文化運動稱之為「童謠」。有人把它譜曲,用它編操,以它作畫成為一種能誦能唱,能舞能練的作品,並且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傳播。按照地域劃分:有方言童謠和普通話童謠。 按照童謠的藝術形式劃分:有搖籃曲、遊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按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長輩、父母為教育兒童而編唱的童謠;第二類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觀念、見解的童謠;第三類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或歷史題材加工而成的童謠。

保護傳承:

童謠是一座豐富的知識寶庫,是幫助兒童學習語言、認識社會、認識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於現代文化的衝擊和方言的流失,童謠正漸漸遠離少年兒童,這是多少人童年時候的美好回憶,值得我們去傳承與發展,政府必須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做好童謠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回應嬰兒的咿呀學語?
    如何正確回應嬰兒的咿呀學語?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積極有效地回應寶寶咿呀學語能大大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但是簡單地使用標準式日常對話回應嬰兒的咿呀,並不是最好的交流。那麼如何有效地回應寶寶的呢喃,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呢?最近的幾項實驗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參考。
  • 小班藝術教案:咿呀咿呀呦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段特別有趣的音樂,這段音樂裡有一句話特別有趣,看看誰能找出來。  (師幼一同欣賞樂曲,教師隨音樂節奏輕微擺動身體,當出現「咿呀咿呀呦」樂句時,教師與幼兒目光交流、呼應。)  幼:我聽到「……」(幼兒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師:是這句嗎?
  • 抖音超火爆的哄睡童謠,用我們的兒時童謠留住孩子的童年
    記得兒時姥姥/媽媽的聲音和味道嗎?哄睡過幾代人的外婆橋......還有小老鼠,上燈臺這可以說是我們共同的記憶。這些童謠,你是不是也信手拈來,不經意間就傳給你的孩子?眾多研究表明,童謠有益於兒童智力、道德、審美等各方面的發展。孩子的語言啟蒙,大都從「聽」開始。
  • 試試提升英語好感度的秘密武器——英文童謠
    直到常爸推薦了《我的第一套鵝媽媽童謠》,當時我對童謠了解不多,就想試試看,結果堂寶超級愛聽,會自然地跟著唱,會不經意地記住一些單詞,比我原來一個一個教,輕鬆多了。我這才發現童謠是一個特別能夠激發孩子興趣學英語的工具,孩子通過唱歌自然積累英語詞彙。從那以後,我講繪本也是連唱帶讀外加各種表演。
  • 蘇州童謠,你唱過麼?
    有人說要想了解蘇州就得吃上一頓蘇幫菜再聽上一曲蘇州評彈不過,還有一樣東西也能讓你品到最原汁原味的蘇州味道茭白炒蝦」「茭白炒蝦田雞踏死老鴰 老鴰告狀,告給和尚和尚念經,念給觀音」大多數童謠都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
  • 妙趣橫生的平原童謠
    文|陳靜位於魯西北的山東省平原縣人傑地靈,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過去物質生活極為匱乏年代的孩子們最喜愛的精神食糧。如今時過境遷,放學可以坐在電腦、電視前,忙著學舞蹈、學畫畫的孩子們已離童謠越來越遠,許多好聽、好玩、好記的童謠已近乎失傳,筆者尋訪了多位老人,慢慢尋覓著童謠的時代印跡,小有收穫,與大家共賞。
  • 教你破譯寶寶的咿呀亂語
    寶寶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再到能流利地與爸爸媽媽對話是一段很長也很有趣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寶寶自身的成長,同時也是爸爸媽媽積累、豐富育兒經驗,不斷自我成長的過程。0-3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黃金期,而0-1歲之間是寶寶語言的準備期,是語言發育歷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 那些年我們追的兒歌
    那些年我們追的兒歌 2020-03-21 13: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毛毛蟲童書館發起人、兒童閱讀推廣人郭驊說,有些童謠是孩子們自編自唱的,有些則是大人創作的。  當下的童謠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我們的調查首先從圖書銷售榜開始。但不少家長已經初嘗早教的收穫,一位孩子家長在網上留言說:「這些英語兒歌朗朗上口,家中寶貝才3歲半就非常習慣跟讀了,我們也發現和學校學的口語很相近。」  對於外國童謠的走紅,77歲的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肯定地說,不少家長並不真正對童謠感興趣,而是為了讓孩子學外語,為將來打基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現在還很缺乏適合幼兒特點的英語教材。」
  • 【閩南童謠】天烏烏,欲落雨,那些年你聽過的童謠要失傳了!
    原標題:【閩南童謠】天烏烏,欲落雨,那些年你聽過的童謠要失傳了! 漳州的童謠 是每個漳州人記憶中最柔軟的部分 小時候聽奶奶哼著一首首童謠安然入睡 如今我們已經長大 或紮根漳州 或異鄉打拼 但當那一首首童謠重新哼起 似乎兒時的歲月就在眼前 童年就如同畫卷般徐徐展開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童謠?
    即使沒有學過相關知識,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用舒緩規律的節奏來拍哄安撫孩子,用歡快的節奏來與孩子玩耍遊戲。這是因為我們本能地知道循環往復的節奏對孩子有神奇的影響力。兒歌,童謠就是韻律和節奏的最佳載體。
  • 英文童謠,英文啟蒙路上的破冰利器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鎮,我們學校從四年級才開始開設英語課程。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我也是跟著說方言味極重的Chinglish的老師開始學習英語的,聽過的磁帶也僅限於課文錄音。在我們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也就是中小學階段,網絡還沒有普及,除了磁帶和後來才出現的CD\DVD,我們接觸其他英語資源的渠道有限。最流行的教材就是4冊《新概念英語》了。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  咿呀學語如孩童歌手一字一句學童謠­  穿上紅色褂衫,在院子裡的紅色方桌擺上洗淨的水果,傅孫義熱情地迎接遠方來客。「歌手能重視閩南童謠,想將童謠帶入自己的音樂創作,將童謠帶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傳唱,我很歡迎,也很感謝他們。」傅孫義說。­  在傅孫義研究創作閩南童謠的書房裡,歌手們認真地聽傅孫義講解童謠。
  • 童謠:勾起美好回憶的《小星星》
    >童謠:勾起美好回憶的《小星星》2014-11-24 12:28:0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歌詞】  天上的小星星  在夜裡很美麗  就像你的眼睛亮晶晶  我們圍在一起  營火已經升起  唱歌要很用力  那個很用力  月亮就是我  照亮你的心  溫暖你的心  你是小星星  陪在我身邊  永遠不分離
  • 中文童謠,妹妹學了自己睡覺自己吃飯,姐姐靠它認字學知識……
    兩歲多的小妹一直不肯自己睡覺,後來一首童謠幫了我們。她也愛讀童謠,她每天都會讀2-3首童謠。相比英文童謠,中文童謠並不「火」。那為啥我建議大家帶著孩子學中文童謠呢,學中文童謠有什麼好處呢?押韻遊戲、背誦童謠或詩歌以及音位刪除任務(如在說cat這個詞時,不發出/k/的音)等強調語言聲音結構的活動,能夠促進語音意識的發展(Adams,1990;Maclean,Bryant, & Bradley, 1987)。
  • 那些年我們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謠!-梅州人的童年回憶!
    客家童謠,是映入客家人人生腦海中的第一個畫面。除了押韻和順口以外,它語無倫次,雜亂無章。似乎沒有任何價值。可是,裡頭它卻有靈動的童趣和朗朗上口的調語。幼小的心靈,每一顆都是純淨的。無需讓她接觸那些高深複雜的人生道理,或那些悲歡離合的殘酷現實。童謠,是一個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堂課。
  • 媽媽,咿呀學語時最動聽的詞
    兒童與依戀的對象在一起時,會感到最大的愉悅,對母親尤其偏愛。」 大概自嬰孩起,「媽媽」就是安全的最重要一道屏障。姥姥八十九高齡,器官勞損,昏迷入院,生命垂危。生命不易。十四歲被母親拋棄,自十四歲至耄耋之年,清醒時姥姥再未喊過「媽媽」二字。昨日急救出來,姥姥已經全身僵硬,只神智稍清,混沌中姥姥一直在喊「媽,媽」。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吟唱童謠,是他們兒時消遣時光的一項遊戲。彼時,文化生活貧乏,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物件(玩具)也很少。於是,哼唱童謠,也是兒時愛做的「嘴上」遊戲。我家屋後有一個沙場地,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沙場地的邊上,放著好幾塊長石條,夏秋夜晚,不少鄰家老人和小孩,都喜歡來這休閒。一彎明月下,老人家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哼唱童謠。
  • 童謠: 爛漫無邪蘊真知
    童謠傳承著兒童文學亙古不變的主題——愛與美的追求,它演繹了一個以最小的容量包容最博之愛的神話。童謠是愛心傳承的信物,是童年美好時光的見證,優美的童謠在生命的情感時空中永恆。童謠如一葉滿載著愛的扁舟,帶領著兒童駛向成長的港灣。如童謠《草原夜歌》:  流水淌夜歌,晚風輕輕搖白楊。羊兒歸來了,夜鶯在歌唱。解放軍巡邏隊,已經出營房。睡吧,睡吧,我的小巴郎。
  • 梅州非遺客家童謠:千百年口口相傳的文學瑰寶
    客家童謠如客家山歌一樣,是客家文學的又一奇葩。它是客家人千百年來對兒童啟蒙教育的兒歌,口口相傳、代代相承,體現出客家人勤勞節儉、吃苦耐勞的生活觀,宗族社會中人情講究的處世觀,以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向學觀。  童謠是孩子們的詩。孩子們在娛樂遊戲、追逐尋樂時,口中吟哦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