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2020-12-24 閩南網

歌手和孩子們一起體驗布袋戲

歌手和孩子們學唱閩南童謠

三位歌手向傅孫義老師學習閩南童謠 (圖片均由傅孫義家人提供)

­  10月19日上午,泉州民俗專家、泉州歌訣非遺傳承人傅孫義家中迎來一群特別的客人:歌手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以及重慶衛視真人秀節目《王者歸來》導演組一行人前來拜訪,跟著傅老一字一句地學習閩南童謠。

­  據悉,歌手們將在感受閩南文化、閩南童謠的魅力後,把泉州童謠作為新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節目或在月底播出。

­  除了向傅孫義請教閩南童謠,三位唱將還先後到鯉城區華巖小學、源和1916實地體驗,通過與孩子們玩丟手絹、學習拍胸舞、體驗布袋戲等,感受泉州文化。

­  咿呀學語如孩童歌手一字一句學童謠

­  穿上紅色褂衫,在院子裡的紅色方桌擺上洗淨的水果,傅孫義熱情地迎接遠方來客。「歌手能重視閩南童謠,想將童謠帶入自己的音樂創作,將童謠帶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傳唱,我很歡迎,也很感謝他們。」傅孫義說。

­  在傅孫義研究創作閩南童謠的書房裡,歌手們認真地聽傅孫義講解童謠。「我要先把泉州文化和童謠文化介紹清楚,才能往下教,歌手們也才是真的在學咱們泉州的童謠。」傅孫義說,與歌手和節目組溝通後,大家最後選定了三首童謠進行教學,分別是《泉州拍胸舞》《泉州布袋戲》和《泉州妝糕人》。「我念一句,他們學一句,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傅孫義笑著說,歌手們學得很快,發音也準,看得出對童謠很感興趣。

­  拍胸舞布袋戲大咖實地體驗玩得歡

­  「燕仔外形真好看,同飛同歇不拆散。」結束了跟傅孫義的童謠學習,遊鴻明等人來到鯉城區華巖小學,坐在教室裡,和同學們一起跟著老師學閩南童謠。講臺上站著的正是傅孫義的孫女傅老師。「我將童謠教給我的孫女,她再教給孩子們,這是一種傳承。」傅孫義說,節目組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有意挖掘泉州人對童謠的傳承與保護。

­  結束課堂學習,歌手和孩子們一起到操場玩起了丟手絹的遊戲。林依輪將手絹丟在一個小朋友後面,轉身就跑,被孩子追上後,林依輪高聲唱響《大中國》。

­  10月19日下午,歌手和節目組一同到源和1916取景。有了上午和傅孫義學習童謠的基礎,三位歌手對泉州拍胸舞、布袋戲的興趣十分濃厚。在泉州紅磚厝前,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跟著泉州拍胸舞演員認真地學了起來。拍胸舞最重要的動作是「打七響」,雙手依次擊掌、拍擊前胸、兩肋、腿部,遊鴻明搖搖晃晃地跳起來,林依輪或許是用力過猛,拍了一小會兒手舞足蹈地喊「好痛」,逗樂了眾人。「我們的童謠不是架空的,而是和泉州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傅孫義說,節目組安排歌手實地體驗,正是為了讓歌手更好地理解童謠內容。

­  收集創作近2400首致力保護閩南童謠

­  早在今年7月,重慶衛視真人秀節目《王者歸來》的音樂導演就到傅孫義家中錄製了童謠歌聲。

­  「剛開始接到節目組電話,我還以為是詐騙。」傅孫義笑著說,為了更好地彰顯閩南童謠的特色和魅力,他選擇了四首童謠:《天烏烏》《天頂一塊銅》《搬戲謠》,以及他自己創作的《全家秋涼門口埕》,「錄完後音樂導演說會將歌聲剪輯在片頭,我很高興能讓更多人聽到閩南童謠。」

­  除了民俗研究者的身份,傅孫義還是閩南童謠第三代傳承人,他用一生的精力收集、創作了近2400首童謠。「我時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傳承、保護和發揚泉州文化、閩南童謠更有意義。」

­  此次錄製《王者歸來》,林依輪和金志文作為音樂參謀參加,遊鴻明作為歌手將創作新的音樂作品。節目總導演文得益說,遊鴻明一直熱衷公益事業,在和兩位參謀討論採風地時,明確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的音樂中融入表現關愛孩子、回憶純真等內容,讓自己的音樂視角更加廣泛。作為音樂參謀的金志文則覺得,泉州是閩南童謠的發源地,並有很多和童年相關的傳統文化。經過商量,大家決定來到泉州拍攝。(記者 郭曉冰)

相關焦點

  • 金志文採風閩南童謠 回歸純真好音樂
    節目中,王者參謀金志文和林依輪帶著王者歌手遊鴻明來到福建泉州採風,三人變身「大齡兒童」再次回到課堂學習閩南童謠,跟一群孩子們成為了同窗,回歸童心純真。  都已為人父的參謀、歌手們與孩子不但沒有隔閡,更是一起玩起了丟手絹,「追逐戰」上金志文被萌妹子追著滿場跑圈,場面讓人捧腹。釋放童心的同時,金志文與王者歌手遊鴻明希望能將小孩子天真的聲音融入歌曲中。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仔掘掘仔掘,掘著一尾旋留鼓(泥鰍的意思),依呀夏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二個相打弄鼓鼎,依呀夏都鄉當差槍!娃哈哈!」
  • 【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案例】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
    今日,本微公號展示泉州各地移風易俗工作典型案例十九《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自覺》。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 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他希望借閩南新童謠,向少年兒童更好地推廣閩南文化,讓後輩們不忘鄉音。如今,他創作的閩南童謠視頻在網上吸引了眾多粉絲,還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新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基於傳統進行創新 百首新童謠傳唱不斷2003年,楊老第一次參加閩南童謠的創作。
  •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2015年08月31日 09:52 來源:泉州晚報
  • 泉州僅30%父母教過孩子童謠 專家呼籲多接觸閩南語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本報發出徵集閩南童謠行動,得到眾多讀者的熱情分享,其中有一位老人表現得尤為積極——83歲的泉州民俗專家、閩南童謠第三代傳承人傅孫義,他用一生的精力收集、創作了近1500首童謠,其中有近200首已經流傳數百年。
  • 泉州設計師有創意 閩南童謠《天烏烏》 登上龍年檯曆
    泉州市區北峰街道群山社區的吳少鵬,頗有創意地結合手繪,將這首童謠搬上檯曆。  與普通檯曆一樣,眼前的閩南童謠檯曆,每張日曆記載一個月的日期。不同的是,吳少鵬將《天烏烏》的臺詞分散在12個月份中,每一頁都配有一幅詼諧有趣的漫畫。比如「天烏烏,要下雨」,只見空中一團團烏雲,綠地上一群羊兒趕著回家。而「海龍王要娶某」,則是蜻蜓提著燈籠,青蛙抬著花轎,一派喜氣洋洋。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  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許多成年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旋律輕輕地哼唱。在輕快而充滿趣味的歌聲裡,腦中浮現出的是童年時那片藍瑩瑩的天,那方綠油油的田,那隻越跳越遠的青蛙,那群已經散落天涯的小夥伴,還有伴隨著一首首歌謠漸漸遠去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 閩南童謠繼承人教小記者學童謠 過別樣記者節
    閩南網11月11日訊 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曾陪伴著一代代閩南人走過美好的童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連日來,本報記者報導的《古早味的閩南語童謠》引發一股追憶潮,讀者們紛紛一起來曬古童謠、探尋如何傳承。
  • 八閩千姿: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中新社泉州11月16日電 題: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作者 蘇巧鳳 陳龍山  「燕仔燕仔真好看,同飛同歇不拆散。飛來袂赴清明節,飛去袂赴七月半。」在中新社記者面前,今年80歲的老人傅孫義情不自禁吟唱起自己熟稔於心的泉州歌訣《燕仔燕仔真好看》。  泉州歌訣又稱泉州童謠,是閩南童謠在泉州地區的稱呼。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今天閩南各地童謠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這首《月光光》比較,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這正是口傳文學具有的創作的集體性和流傳的變異性的特點所使然。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閩南話童謠是閩南話歌謠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閩南民間廣泛流傳的「念四句」有密切的關係。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張文王景 劉波 潘登 王柏峰)2月27日晚,「中華情·閩南風」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式暨「新華都之夜」大型文藝晚會,在泉州市海峽體育中心體育館盛大上演,現場嘉賓及觀眾一同沉浸在歡樂、喜慶氣氛之中,共度元宵佳節。  伴隨著音樂的響起,在絢麗而獨具閩南特色的舞臺上,歌曲《大吉大利中國年》拉開晚會帷幕。
  • 第三屆閩南童謠大賽 小導遊閩南語講述開元寺傳說
    豐澤區閩南童謠大賽中,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表演萌態百生  閩南網5月28日訊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開元寺,傳說這裡原來是一片桑林,由黃守恭所有……」  昨天上午,來自鯉城區小學的12名小朋友,用地道的閩南話,帶大夥遊歷古城泉州的景點,講述古城故事。這是鯉城區婦聯聯合區文體新局、區教育局舉辦的一場鯉城區少兒閩南語講古大比拼活動,鯉城區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婦兒工委主任費森平出席活動。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 學唱閩南童謠 練習刣獅表演
    泉州網9月25日訊 為了讓轄區內的青少年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今後,社區裡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閩南童謠、刣獅等傳統文化。社區「閩南文化傳承室」內擺放刣獅表演的道具「閩南文化傳承室」位於錦田社區居委會辦公樓4樓,雖然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裡面卻收藏著不少「寶貝」,一個木質陳列架上擺滿大刀、雙鐧、斧頭等武器,其中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黑面獅頭,十分醒目,這些都是錦田刣獅表演的道具。
  • 【「優樂多杯」閩南童謠集體項目初賽】本周:第一、三賽區
    (文章最末有重要通知及評規則 )〖★第三賽區閩南童謠初賽★〗時間:2017年12月2日 14:30-17
  • 豐澤韻海絲情 豐澤區第六屆閩南童謠表演大賽圓滿落幕
    閩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德月 文/圖)1月3日,豐澤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系列活動——「豐澤韻海絲情」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屆閩南童謠大賽在豐澤區文化館舉行。參賽的節目既有傳誦已久的經典閩南童謠,也有最新創作的童謠作品,或是刻畫閩南傳統年節習俗,或是歌唱泉州好家風、非遺文化傳承,表現濃濃豐澤文化底蘊,移風易俗新風尚。
  • 學唱閩南童謠 練習刣獅表演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王麗虹 通訊員蘇毓茹 文/圖)為了讓轄區內的青少年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今後,社區裡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閩南童謠、刣獅等傳統文化。 「閩南文化傳承室」位於錦田社區居委會辦公樓4樓,雖然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裡面卻收藏著不少「寶貝」,一個木質陳列架上擺滿大刀、雙鐧、斧頭等武器,其中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黑面獅頭,十分醒目,這些都是錦田刣獅表演的道具。「錦田刣獅又叫『妝宋江』,幾十位表演者手持武器,先按照陣法,將獅子圍困其中,再輪番上陣和獅子『搏鬥』,其中蘊含著武術套路,展示出一種勇猛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