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導 (記者 張惠玲 通訊員 餘慶東/文 林木陽/圖)「安媽教你《天烏烏》,安公教你《月光光》,一枝草,一點露,相爭吃無份,相分吃有春。一句一聲入心肝,一聲一句入心肝。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導報訊 (記者 張惠玲 通訊員 餘慶東/文 林木陽/圖)「安媽教你《天烏烏》,安公教你《月光光》,一枝草,一點露,相爭吃無份,相分吃有春。一句一聲入心肝,一聲一句入心肝。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官橋崇文小學:閩南童謠進課堂
「天黑黑要下雨,阿公仔抬鋤頭要鋤地,鋤啊鋤,鋤啊鋤,鋤到一條小泥鰍……」伴隨著熟悉親切的閩南鄉音,身穿紅色褂、綠色褲的可愛孩子們,或跺腳,或拍掌,或扭腰,頭上還甩著兩條麻花辮子,非常活潑可愛。這是官橋崇文小學的小舞蹈家們在排練閩南童謠《天黑黑》的一幕。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南音童謠木偶刣獅齊上陣 讓孩子們過最閩南的暑假
泉州網8月15日訊(記者 李菁/文 市關工委/供圖)今年暑假,在泉州151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裡,有不少藏著「最閩南」的味道。近期,記者走訪了多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發現這些中心在閩南文化傳承上可謂下了大力氣。
-
唱響閩南童謠 弘揚傳統文化
對此,記者採訪了崇文小學校長吳奇源。 閩南童謠納入校本課程 記者:學校的校園文化具有哪些特色?開設了哪些特色課程? 吳奇源:我校以「中華傳統才藝」為特色,開展了圍棋、象棋、書法、古箏、葫蘆絲、太極拳等國學才藝課程,並將閩南童謠的傳唱、表演納入課程。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莊阿姨笑稱自己只是半個閩南人,雖然父母是惠安人,但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生在廣東,長在青海,工作後才回到泉州,自小不懂閩南話。「三十年前,偶然聽到收音機裡正在教人念童謠。」她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身邊人學說閩南話,2011年去揚州的火車上偶遇傅老並開始學習童謠,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十首童謠。「自己最大的滿足就是,現在3歲的小孫女在我的影響下也很愛念童謠。」
-
豐澤韻海絲情 豐澤區第六屆閩南童謠表演大賽圓滿落幕
閩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德月 文/圖)1月3日,豐澤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系列活動——「豐澤韻海絲情」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屆閩南童謠大賽在豐澤區文化館舉行。豐澤區各小學、幼兒園34支代表隊共600多名小朋友參與比賽,唱響閩南童謠,傳承傳統文化。《闔家歡樂慶團圓》本次活動由中共豐澤區委宣傳部、豐澤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豐澤區教育局、豐澤區文聯聯合主辦,豐澤區文化館、豐澤區少兒藝術團承辦。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
豐澤韻•海絲情 豐澤區第六屆閩南童謠表演大賽圓滿落幕
閩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德月 文/圖)1月3日,豐澤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系列活動——「豐澤韻•海絲情」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屆閩南童謠大賽在豐澤區文化館舉行。豐澤區各小學、幼兒園34支代表隊共600多名小朋友參與比賽,唱響閩南童謠,傳承傳統文化。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童謠傳唱表演 柯碧田 攝東南網9月12日訊(本網記者 林傑 通訊員 柯碧田)一聲聲稚嫩童聲傳誦古老的故事,一曲曲鄉音鄉曲喚醒濃濃的鄉情。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
-
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 學唱閩南童謠 練習刣獅表演
泉州網9月25日訊 為了讓轄區內的青少年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今後,社區裡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閩南童謠、刣獅等傳統文化。社區「閩南文化傳承室」內擺放刣獅表演的道具「閩南文化傳承室」位於錦田社區居委會辦公樓4樓,雖然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裡面卻收藏著不少「寶貝」,一個木質陳列架上擺滿大刀、雙鐧、斧頭等武器,其中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黑面獅頭,十分醒目,這些都是錦田刣獅表演的道具。
-
「遼陽讀書」《閩南童謠繪本》
作者: 周長楫2018年,鷺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閩南童謠繪本》叢書。該叢書共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這些作品既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又包括眾多全新創作的現代閩南童謠。書中的作品以孩子們感興趣的花草果蔬、飛蟲魚獸、民俗節慶和享有盛譽的閩南特色美食等內容為主,用生動形象、詼諧風趣的閩南話詞語,活潑多變的句式,精巧出奇的構思,圖文並茂的形式,要言不煩的賞析,活靈活現地表現閩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操。一冊在手,孩童們在所吟誦的童謠裡,既能學閩南方言,又能長知識受教育,還能在趣味無窮的童玩遊戲中,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回憶。
-
泉州設計師有創意 閩南童謠《天烏烏》 登上龍年檯曆
吳少鵬是一名插畫設計師,他說,國外插畫師,常把本土的童謠製成繪本,他覺得閩南童謠就是不錯的題材,也可以這樣操作。25歲的他打小聽閩南童謠,尤其喜歡《天烏烏》。童謠裏海龍王娶妻的場景,剛好切合2012年龍年這一主題。於是,這本檯曆就這麼誕生了。
-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2011年01月24日 09:06:00來源:廈門日報 閩南童謠,又叫「讀冊歌」,是閩南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民間的口傳文學。作為閩南文化中的瑰寶,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愛上了閩南童謠。本屆比賽是廈門廣播電視少兒讀冊歌藝術團成立後的首次大型讀冊歌賽事,除了全市六區37所中小學報名參賽外,漳州和臺灣宜蘭、嘉義也派出代表隊參與,參賽參演作品總數超過60件。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跟著傅老一字一句地學習閩南童謠。 咿呀學語如孩童歌手一字一句學童謠 穿上紅色褂衫,在院子裡的紅色方桌擺上洗淨的水果,傅孫義熱情地迎接遠方來客。「歌手能重視閩南童謠,想將童謠帶入自己的音樂創作,將童謠帶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傳唱,我很歡迎,也很感謝他們。」傅孫義說。 在傅孫義研究創作閩南童謠的書房裡,歌手們認真地聽傅孫義講解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