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謠簡介
童謠,一種沒有樂譜、沒有音節的歌謠,在孩童之間傳唱,它是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幽默風趣的、簡單上口的、音韻和諧的藝術。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2008年北京童謠被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閩南童謠也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歷史起源
童謠由來已久,最早在《詩經》中的「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中便有記載。北京作為帝都衍生的童謠是傳承時光最為悠久的,閩南童謠無詳細記載,但從福建處的地方典籍來看,唐代的《月光光》的主體與結構與閩南童謠十分相似,說明閩南童謠早在唐朝就已出現,隨著閩南人在15-16世紀明中葉以後的大批遷移,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傳播,在南洋和臺灣紮根,也創作出了更多的童謠。
3.童謠特色
童謠作為以孩童為傳唱主體的民間藝術,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簡單,朗朗上口,這也是童謠自身的魅力所在——聽過一遍便能跟著哼上兩句。北京童謠按照內容可大致分為三類:長輩、父母為教育兒童編唱的歌謠;描述成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的,包括情感、觀念、見解的歌謠;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歷史典故、慣常用語等加工改編的歌謠。閩南童謠按內容則可分為時政、育兒、遊戲、知識、動物、趣味等幾種,按形式則有搖籃曲、敘述式、謎語、問答歌、戲謠等等。
4.小結
童謠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最悠久也最有廣泛傳播的藝術,在孩童之間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孩童開始迷上了電視、手機遊戲,吸收著各種各樣的垃圾信息,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童的認知,缺乏童謠中積極向上的引導,單靠學校和父母的生硬教育是極為單薄的。童謠要被傳承,不光是因為它是一種文化,更因為它是受我國千年文化薰陶、歷史積澱出來的對孩童的教育方式,能夠無微不至地把文化滲透進孩童的靈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