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2020-12-20 南師小博

1.童謠簡介

童謠,一種沒有樂譜、沒有音節的歌謠,在孩童之間傳唱,它是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幽默風趣的、簡單上口的、音韻和諧的藝術。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2008年北京童謠被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閩南童謠也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歷史起源

童謠由來已久,最早在《詩經》中的「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中便有記載。北京作為帝都衍生的童謠是傳承時光最為悠久的,閩南童謠無詳細記載,但從福建處的地方典籍來看,唐代的《月光光》的主體與結構與閩南童謠十分相似,說明閩南童謠早在唐朝就已出現,隨著閩南人在15-16世紀明中葉以後的大批遷移,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傳播,在南洋和臺灣紮根,也創作出了更多的童謠。

3.童謠特色

童謠作為以孩童為傳唱主體的民間藝術,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簡單,朗朗上口,這也是童謠自身的魅力所在——聽過一遍便能跟著哼上兩句。北京童謠按照內容可大致分為三類:長輩、父母為教育兒童編唱的歌謠;描述成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的,包括情感、觀念、見解的歌謠;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歷史典故、慣常用語等加工改編的歌謠。閩南童謠按內容則可分為時政、育兒、遊戲、知識、動物、趣味等幾種,按形式則有搖籃曲、敘述式、謎語、問答歌、戲謠等等。

4.小結

童謠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最悠久也最有廣泛傳播的藝術,在孩童之間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孩童開始迷上了電視、手機遊戲,吸收著各種各樣的垃圾信息,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童的認知,缺乏童謠中積極向上的引導,單靠學校和父母的生硬教育是極為單薄的。童謠要被傳承,不光是因為它是一種文化,更因為它是受我國千年文化薰陶、歷史積澱出來的對孩童的教育方式,能夠無微不至地把文化滲透進孩童的靈魂之中。

相關焦點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今天閩南各地童謠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這首《月光光》比較,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這正是口傳文學具有的創作的集體性和流傳的變異性的特點所使然。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閩南話童謠是閩南話歌謠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閩南民間廣泛流傳的「念四句」有密切的關係。
  • 「遼陽讀書」《閩南童謠繪本》
    作者: 周長楫2018年,鷺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閩南童謠繪本》叢書。該叢書共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這些作品既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又包括眾多全新創作的現代閩南童謠。書中的作品以孩子們感興趣的花草果蔬、飛蟲魚獸、民俗節慶和享有盛譽的閩南特色美食等內容為主,用生動形象、詼諧風趣的閩南話詞語,活潑多變的句式,精巧出奇的構思,圖文並茂的形式,要言不煩的賞析,活靈活現地表現閩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操。一冊在手,孩童們在所吟誦的童謠裡,既能學閩南方言,又能長知識受教育,還能在趣味無窮的童玩遊戲中,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回憶。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仔掘掘仔掘,掘著一尾旋留鼓(泥鰍的意思),依呀夏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二個相打弄鼓鼎,依呀夏都鄉當差槍!娃哈哈!」
  • 閩南童謠繼承人教小記者學童謠 過別樣記者節
    閩南網11月11日訊 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曾陪伴著一代代閩南人走過美好的童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連日來,本報記者報導的《古早味的閩南語童謠》引發一股追憶潮,讀者們紛紛一起來曬古童謠、探尋如何傳承。
  • 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近日,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再版的《北京童謠200首》(5CD)專輯面世,它通過圖片、文字以及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將北京童謠製作成有聲資料,讓很多老北京熟知的童謠再次響起。《北京童謠200首》(5CD)專輯封面圖 徐進 繪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中,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最精彩的閩南童謠 這首《天烏烏》是最好的啟蒙
    與國學經典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相似,千百年來,在閩南語地區,閩南童謠的啟蒙教育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閩南童謠是閩南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首童謠都記載著閩南人的生活與習俗,傳頌著閩南人的鄉土氣息,是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與趣味記載。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跟著傅老一字一句地學習閩南童謠。­  據悉,歌手們將在感受閩南文化、閩南童謠的魅力後,把泉州童謠作為新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節目或在月底播出。­  除了向傅孫義請教閩南童謠,三位唱將還先後到鯉城區華巖小學、源和1916實地體驗,通過與孩子們玩丟手絹、學習拍胸舞、體驗布袋戲等,感受泉州文化。
  • 【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案例】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
    在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中,臺商投資區創新舉措,將移風易俗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一批有閩南特色、朗朗上口的童謠、歌訣、三字經、四字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推動移風易俗入腦入心。文化惠民 創作童謠成時尚海絲藝術公園 邀請轄區內文化愛好者,結合生活實際,創作關於移風易俗的閩南童謠。其中,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歌訣」代表性傳承人楊安東創作閩南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後,傳播熱度迅速攀升。
  • 「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動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為進一步傳承閩南文化,讓閩南童謠文化重煥生機,7月20日起,北星社區「同心圓」兒童之家開展「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社區志願者吟誦的充滿童趣的閩南童謠把小朋友們吸引住了,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閩南童謠的美妙世界之中。
  • 官橋崇文小學:閩南童謠進課堂
    「天黑黑要下雨,阿公仔抬鋤頭要鋤地,鋤啊鋤,鋤啊鋤,鋤到一條小泥鰍……」伴隨著熟悉親切的閩南鄉音,身穿紅色褂、綠色褲的可愛孩子們,或跺腳,或拍掌,或扭腰,頭上還甩著兩條麻花辮子,非常活潑可愛。這是官橋崇文小學的小舞蹈家們在排練閩南童謠《天黑黑》的一幕。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吟唱童謠,是他們兒時消遣時光的一項遊戲。彼時,文化生活貧乏,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物件(玩具)也很少。於是,哼唱童謠,也是兒時愛做的「嘴上」遊戲。我家屋後有一個沙場地,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沙場地的邊上,放著好幾塊長石條,夏秋夜晚,不少鄰家老人和小孩,都喜歡來這休閒。一彎明月下,老人家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哼唱童謠。
  •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2011年01月24日 09:06:00來源:廈門日報 >   稚嫩的童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旋律,濃濃的鄉情鄉韻瀰漫廣電中心1000平方米演播大廳……昨晚,由廈門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少工委、廈門廣電集團主辦,閩南之聲廣播承辦的第五屆閩南之聲少兒「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決賽及頒獎儀式在這裡舉行。
  • 童謠:童謠的定義
    >童謠:童謠的定義2015-01-05 15:40:3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古人說:「童「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  大體說來,「童謠」是指傳唱於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和諧簡短的歌謠。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中,把「兒謠、女謠、小兒謠、嬰兒謠」等都歸入「童謠」一類。此外,其他古籍中還有稱「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女童謠」等的。名稱雖不同,內容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