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2020-12-23 閩南網

 傳承:培養了兩名得力愛徒

  為了更好地傳承,傅老還培養了兩名徒弟——幼兒園老師李蔥蔥和退休員工莊燕萍阿姨。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仔掘掘仔掘,掘著一尾旋留鼓(泥鰍的意思),依呀夏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二個相打弄鼓鼎,依呀夏都鄉當差槍!娃哈哈!」配著音樂,小男生、小女生用舞蹈分飾著「阿公」「阿媽」掘泥鰍的滑稽場景,當唱到「阿公要煮鹹」時,「阿公」們還跺著小腳、撅著小嘴跟「阿媽」急。唱完《天黑黑》,小朋友們還不過癮,又唱起了《一隻蟳仔八支腳》。小朋友們模仿著螃蟹揮舞著蟹鉗的樣子,邊唱邊跳,甚是歡樂。

李老師與小朋友表演童謠節目

  「我和阿兄在門口,走來一隻大白狗。害我驚啊大聲吼,阿兄將狗緊趁走。」當天,莊阿姨也在現場教小朋友們念起自創的童謠。

  莊阿姨笑稱自己只是半個閩南人,雖然父母是惠安人,但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生在廣東,長在青海,工作後才回到泉州,自小不懂閩南話。「三十年前,偶然聽到收音機裡正在教人念童謠。」她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身邊人學說閩南話,2011年去揚州的火車上偶遇傅老並開始學習童謠,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十首童謠。「自己最大的滿足就是,現在3歲的小孫女在我的影響下也很愛念童謠。」

  小朋友們表演童謠的精彩過程,我們也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用手機刷下下方的二維碼觀看。

為節省流量,建議讀者在WiFi條件下觀看

  調查:僅30%父母教過孩子童謠

  作為泉州民俗專家,傅老一直憂心於童謠的傳承問題。為此,前日,我們發起了「閩南童謠你知多少」的調查,向泉州晉光小學、泉州通政中心小學的100名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

學生們認真填寫調查問卷

  調查數據顯示,85%受訪小學生會念閩南童謠,有九成多的受訪小學生覺得閩南童謠有意思,好聽又易讀,70%的學生將《天黑黑》選作自己最喜愛的童謠。不過僅有19%的學生知道5首以上童謠。

  「我們家平時都講普通話,爸爸媽媽幾乎不和我講閩南話,我是和爺爺奶奶學的閩南話。」晉光小學六年(1)班的張心凌說,因為不常講閩南話,她一開始學閩南童謠的時候,音都念不準。根據問卷調查,有66%受訪學生閩南話是通過爺爺奶奶教導,只有30%的父母曾教過孩子念童謠。

相關焦點

  • 閩南童謠繼承人教小記者學童謠 過別樣記者節
    閩南網11月11日訊 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曾陪伴著一代代閩南人走過美好的童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連日來,本報記者報導的《古早味的閩南語童謠》引發一股追憶潮,讀者們紛紛一起來曬古童謠、探尋如何傳承。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閩南話研究學者、「閩南童謠」傳承人 周長楫走進《玲聽兩岸》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福建省級的代表性傳承人。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2015年08月31日 09:52 來源:泉州晚報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大手牽小手,一起唱響閩南童謠
    閩南方言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稱。但如今,閩南話逐漸在年輕一代中「流失」,其傳承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廈門在搶救閩南方言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注重從娃娃抓起,致力於閩南童謠的傳承與發展。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三位歌手向傅孫義老師學習閩南童謠 (圖片均由傅孫義家人提供)­  10月19日上午,泉州民俗專家、泉州歌訣非遺傳承人傅孫義家中迎來一群特別的客人:歌手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以及重慶衛視真人秀節目《王者歸來》導演組一行人前來拜訪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鋪張浪費破財氣,勤儉節約偆紙字……」如今,走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街頭巷尾,不時能看到有孩童們嘴中念著各種閩南新童謠,朗朗上口,富有童真童趣。這些童謠很多來自鎮裡年已七旬的「童謠爺爺」楊安東。1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安東創作了一首閩南方言新童謠《惠安女 水茫茫》,之後廣為傳唱,自此開始他潛心童謠創作,並堅持義務到幼兒園和小學向師生們教授閩南童謠。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南音童謠木偶刣獅齊上陣 讓孩子們過最閩南的暑假
    泉州網8月15日訊(記者 李菁/文 市關工委/供圖)今年暑假,在泉州151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裡,有不少藏著「最閩南」的味道。近期,記者走訪了多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發現這些中心在閩南文化傳承上可謂下了大力氣。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 學唱閩南童謠 練習刣獅表演
    泉州網9月25日訊 為了讓轄區內的青少年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今後,社區裡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閩南童謠、刣獅等傳統文化。社區「閩南文化傳承室」內擺放刣獅表演的道具「閩南文化傳承室」位於錦田社區居委會辦公樓4樓,雖然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裡面卻收藏著不少「寶貝」,一個木質陳列架上擺滿大刀、雙鐧、斧頭等武器,其中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黑面獅頭,十分醒目,這些都是錦田刣獅表演的道具。
  • 泉州僅30%父母教過孩子童謠 專家呼籲多接觸閩南語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本報發出徵集閩南童謠行動,得到眾多讀者的熱情分享,其中有一位老人表現得尤為積極——83歲的泉州民俗專家、閩南童謠第三代傳承人傅孫義,他用一生的精力收集、創作了近1500首童謠,其中有近200首已經流傳數百年。
  • 「遼陽讀書」《閩南童謠繪本》
    作者: 周長楫2018年,鷺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閩南童謠繪本》叢書。該叢書共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這些作品既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又包括眾多全新創作的現代閩南童謠。這批作品注重讓孩子們在唱念中認識語言、文字、想像、韻腳、形式的趣味,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話,並通過教唱「閩南童謠」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富有儀式感的舞臺上,孩子們穿上表演服,用自信洪亮的聲音演繹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旋律,《漢風禮頌》將觀眾帶入了中華民族無比燦爛的歷史中去;《學扮戲》展示古厝、戲臺、臉譜傘、古扇等閩南元素,表達出「泉州孩子學扮戲,咱厝戲曲真趣味」的傳承精髓;《「婀娜」惠女好美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飽含了孩子們愛家鄉、愛惠女的美好情懷;在《坐動車去佚佗》中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和惠安魅力……靈動的歌聲、深情的吟誦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