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2020-12-23 中國文明網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

  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許多成年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旋律輕輕地哼唱。在輕快而充滿趣味的歌聲裡,腦中浮現出的是童年時那片藍瑩瑩的天,那方綠油油的田,那隻越跳越遠的青蛙,那群已經散落天涯的小夥伴,還有伴隨著一首首歌謠漸漸遠去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閩南童謠似乎已經開始淡出童年的舞臺,陷入鮮有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歷史淵源

  閩南童謠最早

  起源於唐朝

  中國童謠歷史悠久,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魏風·園有桃》中就有記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閩南童謠的起源、沿革雖然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文學作品《閩都別記》中的一段描述可窺知一二:唐代福建觀察使常袞入閩時,「閩人一字不識,難以開導,遂作俗謠《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隨寫字教之識。」

  據史料記載,這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童謠的內容為:「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這首唐代的《月光光》與如今閩南各地傳唱的《月光光》相比,雖然文字有所改動,但主題和結構仍十分相似。

  雖然對於《月光光》是否確為常袞所作,學界還存有爭議,但不能否認的是,《月光光》的出現和傳承是閩南童謠歷史源遠流長的一大力證。

  飽含閩南人的

  美德與智慧

  經過閩南人民千年以來的創作與傳承,閩南童謠成為了閩南地區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素材。這些童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既有《羊仔囝》、《白頭鷥》這類動物歌,《蝶仔花》、《四季菜色謠》等植物歌,也有《甜餜過年》、《土地公》等表現閩南民俗的童謠;有《佔椅仔》、《孝月娘,孝月姐》之類的遊戲歌,還有產生於特殊歷史時期的時政歌,例如《石井鄭國勝》、《學文化》等,可以說每一首童謠都是閩南人民傳統美德與優秀智慧的結晶。

  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閩南童謠,不僅在內容上極具童真趣味,在韻語與平仄的節奏上充分體現了閩南語的精髓,而且許多童謠還融入了閩南方言詞語、俗語、閩南地區歷史等,簡單有趣,朗朗上口。

  例如《老鼠仔》——「老鼠仔,鑽壁空,一暝不困蟯蟯動,一隻一隻想偷食,人人看見都卜掠」,歌詞中「一暝」即「一夜,整夜」的意思,「困」即閩南語「睡覺」的意思;「蟯蟯動」本意則指蟲蠕動的動作,這裡指老鼠到處亂竄。

相關焦點

  •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於唐朝 重唱記憶中的泉州童謠
    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在輕快而充滿趣味的歌聲裡,腦中浮現出的是童年時那片藍瑩瑩的天,那方綠油油的田,那隻越跳越遠的青蛙,那群已經散落天涯的小夥伴,還有伴隨著一首首歌謠漸漸遠去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
  • 泉州設計師有創意 閩南童謠《天烏烏》 登上龍年檯曆
    泉州市區北峰街道群山社區的吳少鵬,頗有創意地結合手繪,將這首童謠搬上檯曆。  與普通檯曆一樣,眼前的閩南童謠檯曆,每張日曆記載一個月的日期。不同的是,吳少鵬將《天烏烏》的臺詞分散在12個月份中,每一頁都配有一幅詼諧有趣的漫畫。比如「天烏烏,要下雨」,只見空中一團團烏雲,綠地上一群羊兒趕著回家。而「海龍王要娶某」,則是蜻蜓提著燈籠,青蛙抬著花轎,一派喜氣洋洋。
  •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2015年08月31日 09:52 來源:泉州晚報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跟著傅老一字一句地學習閩南童謠。­  據悉,歌手們將在感受閩南文化、閩南童謠的魅力後,把泉州童謠作為新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節目或在月底播出。­  除了向傅孫義請教閩南童謠,三位唱將還先後到鯉城區華巖小學、源和1916實地體驗,通過與孩子們玩丟手絹、學習拍胸舞、體驗布袋戲等,感受泉州文化。
  • 【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案例】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
    在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中,臺商投資區創新舉措,將移風易俗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一批有閩南特色、朗朗上口的童謠、歌訣、三字經、四字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推動移風易俗入腦入心。文化惠民 創作童謠成時尚海絲藝術公園 邀請轄區內文化愛好者,結合生活實際,創作關於移風易俗的閩南童謠。其中,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歌訣」代表性傳承人楊安東創作閩南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後,傳播熱度迅速攀升。
  • 閩南童謠繼承人教小記者學童謠 過別樣記者節
    閩南網11月11日訊 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曾陪伴著一代代閩南人走過美好的童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連日來,本報記者報導的《古早味的閩南語童謠》引發一股追憶潮,讀者們紛紛一起來曬古童謠、探尋如何傳承。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莊阿姨笑稱自己只是半個閩南人,雖然父母是惠安人,但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生在廣東,長在青海,工作後才回到泉州,自小不懂閩南話。「三十年前,偶然聽到收音機裡正在教人念童謠。」她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身邊人學說閩南話,2011年去揚州的火車上偶遇傅老並開始學習童謠,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十首童謠。「自己最大的滿足就是,現在3歲的小孫女在我的影響下也很愛念童謠。」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金蒼繡「牽手」花燈 演繹閩南童謠
    今年元宵期間,泉州滿城花燈,大放異彩,市區新門街作為賞燈區域之一,吸引了許多人,如今元宵節已過,但在這條街上,依然有一個地方花燈齊放,走進那裡仿佛穿梭回宋元時期的泉州,那裡有什麼奇妙之處呢?
  • 八閩千姿: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中新社泉州11月16日電 題: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作者 蘇巧鳳 陳龍山  「燕仔燕仔真好看,同飛同歇不拆散。飛來袂赴清明節,飛去袂赴七月半。」在中新社記者面前,今年80歲的老人傅孫義情不自禁吟唱起自己熟稔於心的泉州歌訣《燕仔燕仔真好看》。  泉州歌訣又稱泉州童謠,是閩南童謠在泉州地區的稱呼。
  • 泉州市晉光小學東海校區承辦2017年 海峽兩岸(泉州)閩南童謠暨少兒閩南語主持大賽初賽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少年兒童事業發展的講話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全面推進少年兒童綜合素質教育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樹立少年兒童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海峽兩岸少兒文化藝術交流,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12月2日至3日,由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臺辦、臺盟泉州市委會、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優樂多杯」2017年海峽兩岸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今天閩南各地童謠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這首《月光光》比較,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這正是口傳文學具有的創作的集體性和流傳的變異性的特點所使然。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閩南話童謠是閩南話歌謠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閩南民間廣泛流傳的「念四句」有密切的關係。
  • 【「優樂多杯」閩南童謠集體項目初賽】本周:第一、三賽區
    (文章最末有重要通知及評規則 )〖★第三賽區閩南童謠初賽★〗時間:2017年12月2日 14:30-17
  • 金志文採風閩南童謠 回歸純真好音樂
    節目中,王者參謀金志文和林依輪帶著王者歌手遊鴻明來到福建泉州採風,三人變身「大齡兒童」再次回到課堂學習閩南童謠,跟一群孩子們成為了同窗,回歸童心純真。  都已為人父的參謀、歌手們與孩子不但沒有隔閡,更是一起玩起了丟手絹,「追逐戰」上金志文被萌妹子追著滿場跑圈,場面讓人捧腹。釋放童心的同時,金志文與王者歌手遊鴻明希望能將小孩子天真的聲音融入歌曲中。
  • 泉州童謠傳習所首堂教學公開課吸引上百老師觀摩
    老師教小朋友唱起了泉州小吃童謠小朋友用小卡片串起各色泉州小吃  海都閩南網訊 「泉州、泉州,蚵仔煎;安溪、安溪,炒米粉;洪瀨、洪瀨,滷雞爪;深滬、深滬這是昨天上午9時許,泉州歌訣(童謠)傳習所——泉州市直機關幼兒園的第一堂童謠教學公開課,吸引了泉州各縣市100多名幼兒園老師觀摩。  教室裡,大三班的小朋友們分成8組玩起了閩南童謠串詞的遊戲。每人手中拿著兩組小卡片,一組寫著泉州各縣市的名稱,另一組則寫著各地的名小吃。站在架子前,將對應的地名與小吃卡片擺在一起,於是一首泉州小吃童謠就這麼出爐了。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富有儀式感的舞臺上,孩子們穿上表演服,用自信洪亮的聲音演繹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旋律,《漢風禮頌》將觀眾帶入了中華民族無比燦爛的歷史中去;《學扮戲》展示古厝、戲臺、臉譜傘、古扇等閩南元素,表達出「泉州孩子學扮戲,咱厝戲曲真趣味」的傳承精髓;《「婀娜」惠女好美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飽含了孩子們愛家鄉、愛惠女的美好情懷;在《坐動車去佚佗》中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和惠安魅力……靈動的歌聲、深情的吟誦
  • 第三屆閩南童謠大賽 小導遊閩南語講述開元寺傳說
    豐澤區閩南童謠大賽中,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表演萌態百生  閩南網5月28日訊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開元寺,傳說這裡原來是一片桑林,由黃守恭所有……」  昨天上午,來自鯉城區小學的12名小朋友,用地道的閩南話,帶大夥遊歷古城泉州的景點,講述古城故事。這是鯉城區婦聯聯合區文體新局、區教育局舉辦的一場鯉城區少兒閩南語講古大比拼活動,鯉城區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婦兒工委主任費森平出席活動。
  • 童心童謠唱兩岸首個「閩南童謠日」在廈設立
    摘要:而在匯演當晚,周長輯、彭一萬、蔡金安(臺籍)、陳建平(臺籍)等10位熱心傳承閩南文化的人士被授予「閩南童謠推廣大使」稱號。主辦方積極推動將每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設立為「閩南童謠日」,今年12月5日正是首個「閩南童謠日」。
  • 最精彩的閩南童謠 這首《天烏烏》是最好的啟蒙
    與國學經典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相似,千百年來,在閩南語地區,閩南童謠的啟蒙教育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閩南童謠是閩南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首童謠都記載著閩南人的生活與習俗,傳頌著閩南人的鄉土氣息,是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與趣味記載。
  • 南音童謠木偶刣獅齊上陣 讓孩子們過最閩南的暑假
    泉州網8月15日訊(記者 李菁/文 市關工委/供圖)今年暑假,在泉州151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裡,有不少藏著「最閩南」的味道。近期,記者走訪了多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發現這些中心在閩南文化傳承上可謂下了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