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2011年01月24日 09:06:00來源:廈門日報

  稚嫩的童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旋律,濃濃的鄉情鄉韻瀰漫廣電中心1000平方米演播大廳……昨晚,由廈門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少工委、廈門廣電集團主辦,閩南之聲廣播承辦的第五屆閩南之聲少兒「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決賽及頒獎儀式在這裡舉行。市領導洪碧玲、潘世建等到場觀看比賽並為獲獎者頒獎。

  閩南童謠,又叫「讀冊歌」,是閩南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民間的口傳文學。作為閩南文化中的瑰寶,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愛上了閩南童謠。本屆比賽是廈門廣播電視少兒讀冊歌藝術團成立後的首次大型讀冊歌賽事,除了全市六區37所中小學報名參賽外,漳州和臺灣宜蘭、嘉義也派出代表隊參與,參賽參演作品總數超過60件。昨晚,共有10支團體代表隊和4名個人進行了最後的角逐,孩子們充滿童真童趣的表演,將閩南童謠裡蘊藏的民風民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與往屆相比,本屆比賽各代表隊的指導老師中出現了不少年輕的新面孔,這意味著閩南文化傳承增加了新生力量;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也不斷創新,既有個人的講古、答嘴鼓、戲歌表演,也有團體的古詩吟頌、童謠音樂劇等,除了《虎姑婆》、《蠔仔煎》等傳統經典外,還有《一年四季輪流轉》、《神通廣大風獅爺》等原創作品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讀冊歌」比賽舉辦五年來,已逐漸成為唱響海峽兩岸、促進兩岸少兒交流交往的品牌活動之一。今年,臺灣的宜蘭和嘉義代表團就分別帶來了《天黑黑》和群口相聲表演《算命》,精彩的表演,贏得觀眾熱情的掌聲。(記者 陳冬)

 更多特別推薦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焦點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童心童謠唱兩岸首個「閩南童謠日」在廈設立
    摘要:而在匯演當晚,周長輯、彭一萬、蔡金安(臺籍)、陳建平(臺籍)等10位熱心傳承閩南文化的人士被授予「閩南童謠推廣大使」稱號。主辦方積極推動將每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設立為「閩南童謠日」,今年12月5日正是首個「閩南童謠日」。
  • 廈門:合力共建文化惠民 芸溪唱響閩南童謠
    芸溪社區的孩子在表演閩南童謠《車鼓弄》。  1日下午,「齊心共建,為黨旗增輝」慶祝建黨94周年暨富美同安·活力祥平文藝匯演在芸溪社區熱烈舉行,閩南童謠、舞蹈、朗誦等豐富多彩的節目一一登場,為社區居民奉上了一場文化盛宴。這是芸溪社區「大黨委」區域化黨建工作的生動體現。活動由同安區祥平街道黨工委主辦。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泉州市晉光小學東海校區承辦2017年 海峽兩岸(泉州)閩南童謠暨少兒閩南語主持大賽初賽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少年兒童事業發展的講話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全面推進少年兒童綜合素質教育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樹立少年兒童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海峽兩岸少兒文化藝術交流,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12月2日至3日,由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臺辦、臺盟泉州市委會、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優樂多杯」2017年海峽兩岸
  • 豐澤韻海絲情 豐澤區第六屆閩南童謠表演大賽圓滿落幕
    閩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德月 文/圖)1月3日,豐澤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系列活動——「豐澤韻海絲情」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屆閩南童謠大賽在豐澤區文化館舉行。豐澤區各小學、幼兒園34支代表隊共600多名小朋友參與比賽,唱響閩南童謠,傳承傳統文化。《闔家歡樂慶團圓》本次活動由中共豐澤區委宣傳部、豐澤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豐澤區教育局、豐澤區文聯聯合主辦,豐澤區文化館、豐澤區少兒藝術團承辦。
  • 唱響閩南童謠 弘揚傳統文化
    閩南童謠納入校本課程    記者:學校的校園文化具有哪些特色?開設了哪些特色課程?    吳奇源:我校以「中華傳統才藝」為特色,開展了圍棋、象棋、書法、古箏、葫蘆絲、太極拳等國學才藝課程,並將閩南童謠的傳唱、表演納入課程。
  • 弘揚家鄉文化 唱響閩南童謠
    你了解閩南文化嗎?你了解閩南童謠嗎?「天黑黑」「挨豆乾,挨豆腐」……這些在閩南早已是「老字號」了。5月27日,崇文小學舉辦「2014年『新代書店杯』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比賽吸引了官橋鎮所有小學參與其中,精心編排了20個節目。周厝小學的圍爐歌、金田小學的天黑黑、扮演「老奶奶」的王明蘭、「老爺爺」沈永超,評審們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
  • 豐澤韻•海絲情 豐澤區第六屆閩南童謠表演大賽圓滿落幕
    閩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德月 文/圖)1月3日,豐澤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系列活動——「豐澤韻•海絲情」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屆閩南童謠大賽在豐澤區文化館舉行。豐澤區各小學、幼兒園34支代表隊共600多名小朋友參與比賽,唱響閩南童謠,傳承傳統文化。
  • 「遼陽讀書」《閩南童謠繪本》
    作者: 周長楫2018年,鷺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閩南童謠繪本》叢書。該叢書共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這些作品既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又包括眾多全新創作的現代閩南童謠。這套繪本的每首童謠都進行了配樂誦讀,並錄音製成二維碼和光碟。讀者既可在閱讀欣賞文字和插圖中,聞到其所散發出來的藝術芳香,也可在聆聽孩子們清脆並充滿稚氣的優美童聲中,陶醉於閩南童謠優美和諧的韻律節奏中,盡享閩南文化藝術中別具一格的音樂美。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參加「閩南童謠大會唱」廈漳泉小朋友今赴金門
    新華網福州8月6日電(陳麗萍)廈門、漳州和泉州的少年兒童組成的交流團6日從廈門出發前往金門,參加8月6日至9日在金門舉行的「閩南童謠大會唱」。今年活動的主題為「閩南風·海峽情」。  據了解,廈漳泉的小朋友們將與金門小朋友進行才藝交流,活動內容有閩南童謠會唱、閩南童謠研討會,武術、南音、民族、器樂、民族舞蹈的表演和共種友誼樹等。8月9日,金門近100名小朋友也將隨團到廈門,並在廈門、漳州、泉州三地進行交流演出活動,8月12日將在泉州音樂廳聯合演出,8月13日將共同赴福州演出。「廈漳泉金閩南童謠大會唱」從2001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四屆,也是第一次在金門舉行。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大手牽小手,一起唱響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歷代閩南地區人民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閩南方言詞語、俗語及其富有音樂性的韻律節奏進行創作,並在傳誦過程中不斷完善而形成的閩南民間口傳文學。2008年,被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跟著傅老一字一句地學習閩南童謠。­  據悉,歌手們將在感受閩南文化、閩南童謠的魅力後,把泉州童謠作為新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節目或在月底播出。­  除了向傅孫義請教閩南童謠,三位唱將還先後到鯉城區華巖小學、源和1916實地體驗,通過與孩子們玩丟手絹、學習拍胸舞、體驗布袋戲等,感受泉州文化。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閩南話研究學者、「閩南童謠」傳承人 周長楫走進《玲聽兩岸》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閩南童謠聲中尋童年 兩岸「讀冊歌」大賽舉行(圖)
    昨天下午,第八屆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決賽在廈門廣電中心舉行。來自廈門、漳州、高雄等地的300多位兩岸小朋友,用17首或經典或創新的閩南童謠,共同度過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讀冊歌」節日。「豬腳燉蓮子,紅蝦來煮麵,歡歡喜喜來過年……」這些「讀冊歌」在小朋友的活潑演繹下,聽得大人們如沐春風,仿佛回到難忘的童年歲月。  跟往屆相比,今年不管是參賽隊伍、參賽節目還是參賽人數,都達到歷屆之最。從初賽到決賽,參賽的小朋友有800人之多,86個精彩的節目,讓觀眾印象深刻。
  • 「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動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為進一步傳承閩南文化,讓閩南童謠文化重煥生機,7月20日起,北星社區「同心圓」兒童之家開展「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社區志願者吟誦的充滿童趣的閩南童謠把小朋友們吸引住了,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閩南童謠的美妙世界之中。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2014-08-18 06:51:00 導讀:」非遺文化童玩的傳承代表人陳文東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說,童玩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要抓住精髓,挖掘教育因素,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延伸。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仔掘掘仔掘,掘著一尾旋留鼓(泥鰍的意思),依呀夏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二個相打弄鼓鼎,依呀夏都鄉當差槍!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