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合力共建文化惠民 芸溪唱響閩南童謠

2020-12-24 中國文明網

  

  芸溪社區的孩子在表演閩南童謠《車鼓弄》。

  1日下午,「齊心共建,為黨旗增輝」慶祝建黨94周年暨富美同安·活力祥平文藝匯演在芸溪社區熱烈舉行,閩南童謠、舞蹈、朗誦等豐富多彩的節目一一登場,為社區居民奉上了一場文化盛宴。這是芸溪社區「大黨委」區域化黨建工作的生動體現。活動由同安區祥平街道黨工委主辦。

  每月舉辦活動,常態化服務社區居民

  1日下午,芸溪居民熱情如火,社區廣場上人潮湧動,由芸溪社區黨支部、芸溪社區文化藝術中心、芸溪琴韻敦煌藝術中心承辦的文藝匯演拉開序幕。古箏重奏《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時而高亢激揚,時而低回婉轉;獨唱《可愛的中華》由同翔客戶服務分中心黨支部選送獻演,專業的唱功感染了不少觀眾;原創車鼓弄說唱,由芸溪社區文化藝術中心閩南童謠傳習基地的孩子們精心排演,他們用傳統方式演繹古老民俗,散發著濃濃的閩南味。

  祥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吳劍鋒說,祥平街道黨工委選擇在「七一」舉辦文藝匯演具有特殊意義:不僅是街道加強黨建工作的有力載體,也是推進芸溪社區「大黨委」區域化黨建工作的重要舉措,活動依託社區「大黨委」,由共建單位黨支部共同參與,體現了美麗祥平共同締造。

  依託芸溪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活動共辦」已成常態。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洪集僑說,社區每月都有活動,比如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志願者到社區宣導垃圾分類;祥平衛生所定期為居民義診,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同安第一實驗小學與社區攜手開展「向不文明行為說不」等活動,合力共建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

  傳承鄉土文化,組建閩南童謠合唱團

  「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樹叢開花香,親像水花園。」閩南童謠在芸溪社區傳唱已久,今年5月,芸溪社區文化藝術中心揭牌,重點塑造閩南童謠合唱團,傳承鄉土文化。芸溪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葉海英說,現已招募幾十名幼兒唱響閩南童謠,今後,組建的閩南童謠合唱團將面向兩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峽論壇,芸溪社區牽手臺中中和裡,今後雙方將在閩南文化傳承上有更多互動。

  芸溪社區不僅是同安閩南童謠傳習基地,社區文化藝術中心還開設古箏、拉丁舞等公益課程,居民只需參加清潔家園、志願服務等社區活動,就可換取愛心積分,兌換免費文藝培訓課程。

  「社區大黨委共駐共建,實現黨建資源共享,惠及社區居民。」葉海英舉例說,芸溪二路和三路,曾經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建好兩三年的路燈因接電口問題遲遲不能亮燈。依託社區大黨委聯席會,同翔客戶服務分中心黨支部全力協調,24盞路燈照亮居民出行路。「美麗芸溪共同締造,從『亮起來』開始。」居民由衷讚嘆。如今,攜手共建的芸溪,成了服務功能完善、文化體驗豐富、鄰裡關係和諧的溫馨家園。

  【聲音】

  社區大黨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同安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黃福州:祥平街道黨工委主動融入「富美同安」建設熱潮,著力打造美麗祥平,特別在推進省市重點項目建設方面取得較大突破,芸溪社區發揮社區大黨委作用,大大調動了成員單位參與積極性,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讓共同締造成果惠及祥平人民

  祥平街道黨工委書記 李水龍:在同安區委、區政府領導下,祥平街道在芸溪社區率先成立「大黨委」,積極探索區域化黨建,圍繞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五共」理念,紮實推進「美麗芸溪,共同締造」,以芸溪社區為試點,讓共同締造成果惠及祥平人民。(廈門晚報)

相關焦點

  •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2011年01月24日 09:06:00來源:廈門日報 >   稚嫩的童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旋律,濃濃的鄉情鄉韻瀰漫廣電中心1000平方米演播大廳……昨晚,由廈門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少工委、廈門廣電集團主辦,閩南之聲廣播承辦的第五屆閩南之聲少兒「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決賽及頒獎儀式在這裡舉行。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大手牽小手,一起唱響閩南童謠
    近年來,廈門在搶救閩南方言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注重從娃娃抓起,致力於閩南童謠的傳承與發展。閩南童謠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兒童的知識7月1日、2日,2019年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系列活動之「新童謠創作」,走進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為了傳承閩南文化,閩南童謠唱響校園,就成了臺灣小學校園裡一道別致的風景。  情景對話、角色扮演,如今,在臺灣絕大部分小學規定每周至少上一節閩南話課程,教材內容涵蓋一年級到六年級的相關知識,最受歡迎的就是閩南童謠課。
  • 唱響閩南童謠 弘揚傳統文化
    閩南童謠納入校本課程    記者:學校的校園文化具有哪些特色?開設了哪些特色課程?    吳奇源:我校以「中華傳統才藝」為特色,開展了圍棋、象棋、書法、古箏、葫蘆絲、太極拳等國學才藝課程,並將閩南童謠的傳唱、表演納入課程。
  • 弘揚家鄉文化 唱響閩南童謠
    你了解閩南文化嗎?你了解閩南童謠嗎?「天黑黑」「挨豆乾,挨豆腐」……這些在閩南早已是「老字號」了。5月27日,崇文小學舉辦「2014年『新代書店杯』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比賽吸引了官橋鎮所有小學參與其中,精心編排了20個節目。周厝小學的圍爐歌、金田小學的天黑黑、扮演「老奶奶」的王明蘭、「老爺爺」沈永超,評審們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福建省級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最廈門·最中國】閩南童謠:朗朗上口的「生活歌」 承載歷史與民俗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魅力的關鍵,廈門擁有豐富的遺產資源,不僅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還有歌仔戲、高甲戲、答嘴鼓、閩南方言講古和中秋博餅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極具地方特色和互動性。正是這些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閩南童謠繪本》叢書出版 讓孩子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 記者 龔小莞)《閩南童謠繪本》叢書日前由鷺江出版社推出,包含《正月正》《火金姑》《落大雨》《紅龜粿》《指甲花》《點心攤》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可作為閩南地區小學、幼兒園的特色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2014-08-13 06:59:00 導讀:「不論童玩還是童謠,都是閩南文化的載體,都是瑰寶。」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對閩南童玩童謠傳承的同時,堅持創新,使之融入教學中,用到育人上。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廈門湖裡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陣行開幕
    多彩「非遺」文化獲市民熱捧「追夢新時代 幸福在湖裡」悅遊·湖裡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陣行開幕廈門日報訊 (記者 陸曉鳳 葉舒揚)這個周末,就到仙嶽山體驗千年非遺文化!昨日上午,為期兩天的「追夢新時代 幸福在湖裡」悅遊·湖裡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鬥陣行,在廈門湖裡區仙嶽山公園開幕。精彩活動今日繼續進行。
  •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2014-08-18 06:51:00 導讀:」非遺文化童玩的傳承代表人陳文東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說,童玩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要抓住精髓,挖掘教育因素,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延伸。
  • 廈門15所學校成為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校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佘崢)市教育局昨日公布了15所學校為「廈門市首批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校」。市教育局表示,有25所學校報名,經組織專家評審組對申報學校進行現場評估和綜合審議,確定了15所。
  • 好聽、易唱、有趣 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新鮮出爐
    原來,這是廈門何厝小學的孩子們正在進行文化遺產日的宣傳活動。而孩子們唱的名為《土地公》的童謠是該校「鬥陣大漢」(閩南語,意為「一起長大」)系列校園原創閩南童謠中的一首。老師原創閩南童謠出版導報記者獲悉,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CD本月初已由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發行,這張CD中共收集了《囝仔嬰》《中秋暝》等15首校園原創閩南童謠,而這些童謠全部出自校長何雅琳、音樂老師張萍和陳婕慧3人之手。
  • 童心童謠唱兩岸首個「閩南童謠日」在廈設立
    摘要:而在匯演當晚,周長輯、彭一萬、蔡金安(臺籍)、陳建平(臺籍)等10位熱心傳承閩南文化的人士被授予「閩南童謠推廣大使」稱號。主辦方積極推動將每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設立為「閩南童謠日」,今年12月5日正是首個「閩南童謠日」。
  • 孩子們在幼兒園體驗"炊糕炊粿炊菜包" 閩南文化代代傳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7日,泉州市溫陵實驗幼兒園的傳統文化體驗課上,孩子們一邊念著生動的閩南童謠「年兜年尾頭,世事真正厚,炊糕炊粿炊菜包,做衣做褲過年兜……」一邊動手碾米、印龜粿、搗花生、做糖粿、品美食。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吟唱童謠,是他們兒時消遣時光的一項遊戲。彼時,文化生活貧乏,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物件(玩具)也很少。於是,哼唱童謠,也是兒時愛做的「嘴上」遊戲。我家屋後有一個沙場地,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沙場地的邊上,放著好幾塊長石條,夏秋夜晚,不少鄰家老人和小孩,都喜歡來這休閒。一彎明月下,老人家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哼唱童謠。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