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福建省級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童心童謠唱兩岸首個「閩南童謠日」在廈設立
東南網12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文/圖)「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愛食三色糖,愛睏水眠床……」5日晚在廈門市青少年宮紅領巾劇場,一曲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月亮月光光》拉開第九屆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暨首個「閩南童謠日」經典節目匯演的序幕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似乎已經開始淡出童年的舞臺,陷入鮮有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歷史淵源 閩南童謠最早 起源於唐朝 中國童謠歷史悠久,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魏風閩南童謠的起源、沿革雖然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文學作品《閩都別記》中的一段描述可窺知一二:唐代福建觀察使常袞入閩時,「閩人一字不識,難以開導,遂作俗謠《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隨寫字教之識。」 據史料記載,這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童謠的內容為:「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最精彩的閩南童謠 這首《天烏烏》是最好的啟蒙
與國學經典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相似,千百年來,在閩南語地區,閩南童謠的啟蒙教育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閩南童謠是閩南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首童謠都記載著閩南人的生活與習俗,傳頌著閩南人的鄉土氣息,是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與趣味記載。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鼓浪嶼最民俗客棧 印象閩南
偌大的鼓浪嶼上傳統中式風格的客棧不多,地道的閩南風情就只有這獨一家——印象閩南民俗客棧。大紅門紅紅火火泉州路上,印象閩南客棧紅磚牆圍著一幢三層別墅,客棧很好的保留著閩南古厝紅磚紅瓦的傳統建築風格,當客人踏入大門的那一剎那起,就會被眼前古香古色的別樣風景所吸引,喧鬧的都市生活,繁忙的工作和不好的心情統統煙消雲散,整個人仿佛又置身於100多年前的閩南大宅院內。
-
南音童謠木偶刣獅齊上陣 讓孩子們過最閩南的暑假
泉州網8月15日訊(記者 李菁/文 市關工委/供圖)今年暑假,在泉州151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裡,有不少藏著「最閩南」的味道。近期,記者走訪了多個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發現這些中心在閩南文化傳承上可謂下了大力氣。
-
閱享生活讀行廈門 孩子們用「閩南讀冊歌快閃」迎接讀書日
廈門網訊(記者沈偉彬)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423讀書日,4月21日上午,地鐵1號線湖東路站、烏石浦站、官任站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快閃活動,由兩組孩子表演的「閩南讀冊歌快閃」《五月節划龍船》、《中國夢》溫暖了很多市民的心。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傳承閩南傳統文化 助力孩子融入第二家園 作為極具閩南特色的說唱藝術,歌仔戲在提供豐富文化「養料」的同時,也給這些外來孩子帶來自信和歸屬感。 「歌仔戲朗朗上口,很好聽,很好玩。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富有儀式感的舞臺上,孩子們穿上表演服,用自信洪亮的聲音演繹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旋律,《漢風禮頌》將觀眾帶入了中華民族無比燦爛的歷史中去;《學扮戲》展示古厝、戲臺、臉譜傘、古扇等閩南元素,表達出「泉州孩子學扮戲,咱厝戲曲真趣味」的傳承精髓;《「婀娜」惠女好美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飽含了孩子們愛家鄉、愛惠女的美好情懷;在《坐動車去佚佗》中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和惠安魅力……靈動的歌聲、深情的吟誦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吟唱童謠,是他們兒時消遣時光的一項遊戲。彼時,文化生活貧乏,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物件(玩具)也很少。於是,哼唱童謠,也是兒時愛做的「嘴上」遊戲。我家屋後有一個沙場地,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沙場地的邊上,放著好幾塊長石條,夏秋夜晚,不少鄰家老人和小孩,都喜歡來這休閒。一彎明月下,老人家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哼唱童謠。
-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兩岸小朋友同臺唱響閩南童謠 2011年01月24日 09:06:00來源:廈門日報 > 稚嫩的童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旋律,濃濃的鄉情鄉韻瀰漫廣電中心1000平方米演播大廳……昨晚,由廈門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少工委、廈門廣電集團主辦,閩南之聲廣播承辦的第五屆閩南之聲少兒「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決賽及頒獎儀式在這裡舉行。
-
好聽、易唱、有趣 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新鮮出爐
原來,這是廈門何厝小學的孩子們正在進行文化遺產日的宣傳活動。而孩子們唱的名為《土地公》的童謠是該校「鬥陣大漢」(閩南語,意為「一起長大」)系列校園原創閩南童謠中的一首。老師原創閩南童謠出版導報記者獲悉,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CD本月初已由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發行,這張CD中共收集了《囝仔嬰》《中秋暝》等15首校園原創閩南童謠,而這些童謠全部出自校長何雅琳、音樂老師張萍和陳婕慧3人之手。
-
廈門:合力共建文化惠民 芸溪唱響閩南童謠
芸溪社區的孩子在表演閩南童謠《車鼓弄》。古箏重奏《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時而高亢激揚,時而低回婉轉;獨唱《可愛的中華》由同翔客戶服務分中心黨支部選送獻演,專業的唱功感染了不少觀眾;原創車鼓弄說唱,由芸溪社區文化藝術中心閩南童謠傳習基地的孩子們精心排演,他們用傳統方式演繹古老民俗,散發著濃濃的閩南味。
-
《閩南童謠繪本》叢書出版 讓孩子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 記者 龔小莞)《閩南童謠繪本》叢書日前由鷺江出版社推出,包含《正月正》《火金姑》《落大雨》《紅龜粿》《指甲花》《點心攤》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可作為閩南地區小學、幼兒園的特色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
古稀老人專注閩南文化傳承 創作150多首閩南語歌謠
兄弟門對門……」 這首閩南話歌謠,唱出了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它的創作者,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學會副主席陳棟梁,今年70多歲了。 15年來,他已創作了上百首閩南話歌謠,其中有100首是閩南新童謠,已被作為校本課程,走進了湖濱小學、後井小學、新江小學等六七所學校,以及不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