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官橋12所學校參加「校園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27日,由官橋中心小學主辦的「校園閩南童謠」說唱比賽在崇文小學舉行,全鎮共有12所學校參加了此次比賽。 本次活動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比武盛宴,活動中,各代表隊的學生以生動的形象展現了歷史悠久、充滿民俗特色和富有兒童情趣的歌謠。「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
-
唱響閩南童謠 弘揚傳統文化
崇文小學曾是辛亥革命功臣許卓然在1919年創辦的晉南交界的唯一一所新學堂,歷經近百年的發展,先後獲得南安市農村示範學校、南安市文明學校等稱號。作為官橋鎮區的第二大校,崇文小學擁有95年的歷史,底蘊深厚。 新時代,崇文小學如何更上一層樓?對此,記者採訪了崇文小學校長吳奇源。
-
弘揚家鄉文化 唱響閩南童謠
你了解閩南文化嗎?你了解閩南童謠嗎?「天黑黑」「挨豆乾,挨豆腐」……這些在閩南早已是「老字號」了。5月27日,崇文小學舉辦「2014年『新代書店杯』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比賽吸引了官橋鎮所有小學參與其中,精心編排了20個節目。周厝小學的圍爐歌、金田小學的天黑黑、扮演「老奶奶」的王明蘭、「老爺爺」沈永超,評審們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
-
好聽、易唱、有趣 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新鮮出爐
原來,這是廈門何厝小學的孩子們正在進行文化遺產日的宣傳活動。而孩子們唱的名為《土地公》的童謠是該校「鬥陣大漢」(閩南語,意為「一起長大」)系列校園原創閩南童謠中的一首。老師原創閩南童謠出版導報記者獲悉,何厝小學原創閩南童謠CD本月初已由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正式出版發行,這張CD中共收集了《囝仔嬰》《中秋暝》等15首校園原創閩南童謠,而這些童謠全部出自校長何雅琳、音樂老師張萍和陳婕慧3人之手。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不過,在臺灣島內,由於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傳唱,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方言的流失和危機也使得童謠漸行漸遠。 臺北市敦化小學學生 梁博尭:以前會說一點點,但每次說都用錯詞。 臺北市敦化小學老師 陳娟娟:我發覺現在的孩子,因為從小就沒有學習閩南話,所以他們在長大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學起來會越來越困難,那個音就是怪怪的。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仔掘掘仔掘,掘著一尾旋留鼓(泥鰍的意思),依呀夏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鹹,阿媽要煮淡,二個相打弄鼓鼎,依呀夏都鄉當差槍!娃哈哈!」
-
唱響童謠 翔安區致力於引導更多孩子學習閩南童謠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福建省級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2014-08-13 06:59:00 導讀:「不論童玩還是童謠,都是閩南文化的載體,都是瑰寶。」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對閩南童玩童謠傳承的同時,堅持創新,使之融入教學中,用到育人上。
-
建文化長廊唱閩南童謠 南林小學閩南文化特色教育受歡迎
「天黑黑,昧落雨……」走進安海鎮後蔡村的南林小學,遠遠就能聽到一陣陣清脆的童謠聲,伴隨著富有閩南韻味的吟唱,行走在南林小學的特色文化長廊上,又能領略安海特色的文化風採。 近年來,南林小學堅持閩南文化特色教育,一直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
泉州設計師有創意 閩南童謠《天烏烏》 登上龍年檯曆
吳少鵬和他的《天烏烏》檯曆 海都閩南網訊 天烏烏,要下雨,海龍王、要娶某,孤呆做媒人、土蝨做查某……一提閩南童謠,閩南人首先想到便是這首《天烏烏》,內容詼諧,朗朗上口,難怪如此膾炙人口。 吳少鵬是一名插畫設計師,他說,國外插畫師,常把本土的童謠製成繪本,他覺得閩南童謠就是不錯的題材,也可以這樣操作。25歲的他打小聽閩南童謠,尤其喜歡《天烏烏》。童謠裏海龍王娶妻的場景,剛好切合2012年龍年這一主題。於是,這本檯曆就這麼誕生了。
-
第三屆閩南童謠大賽 小導遊閩南語講述開元寺傳說
豐澤區閩南童謠大賽中,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表演萌態百生 閩南網5月28日訊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開元寺,傳說這裡原來是一片桑林,由黃守恭所有……」 昨天上午,來自鯉城區小學的12名小朋友,用地道的閩南話,帶大夥遊歷古城泉州的景點,講述古城故事。這是鯉城區婦聯聯合區文體新局、區教育局舉辦的一場鯉城區少兒閩南語講古大比拼活動,鯉城區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婦兒工委主任費森平出席活動。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跟著傅老一字一句地學習閩南童謠。 據悉,歌手們將在感受閩南文化、閩南童謠的魅力後,把泉州童謠作為新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節目或在月底播出。 除了向傅孫義請教閩南童謠,三位唱將還先後到鯉城區華巖小學、源和1916實地體驗,通過與孩子們玩丟手絹、學習拍胸舞、體驗布袋戲等,感受泉州文化。
-
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鋪張浪費破財氣,勤儉節約偆紙字……」如今,走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街頭巷尾,不時能看到有孩童們嘴中念著各種閩南新童謠,朗朗上口,富有童真童趣。這些童謠很多來自鎮裡年已七旬的「童謠爺爺」楊安東。1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安東創作了一首閩南方言新童謠《惠安女 水茫茫》,之後廣為傳唱,自此開始他潛心童謠創作,並堅持義務到幼兒園和小學向師生們教授閩南童謠。
-
【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案例】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
在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中,臺商投資區創新舉措,將移風易俗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一批有閩南特色、朗朗上口的童謠、歌訣、三字經、四字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推動移風易俗入腦入心。文化惠民 創作童謠成時尚海絲藝術公園 邀請轄區內文化愛好者,結合生活實際,創作關於移風易俗的閩南童謠。其中,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歌訣」代表性傳承人楊安東創作閩南童謠《破舊俗 立新風》後,傳播熱度迅速攀升。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大手牽小手,一起唱響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歷代閩南地區人民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閩南方言詞語、俗語及其富有音樂性的韻律節奏進行創作,並在傳誦過程中不斷完善而形成的閩南民間口傳文學。2008年,被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遼陽讀書」《閩南童謠繪本》
作者: 周長楫2018年,鷺江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閩南童謠繪本》叢書。該叢書共六冊,收集了106首閩南童謠作品。這些作品既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傳統閩南童謠,又包括眾多全新創作的現代閩南童謠。該叢書包含《正月正》《火金姑》《落大雨》《紅龜粿》《指甲花》《點心攤》六部,適合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的小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