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路豔霞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這首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童謠能喚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隨著紙巾的普及,人們把手絹「丟」了,而更被悄悄丟棄的是陪伴一代代孩子成長的童謠。當下,童謠的生存尷尬尖銳地擺在人們面前。正因為如此,探究童謠的生存現狀及其背後原因,也許正是時候。
外國童謠更受家長青睞
童謠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形式短小,語言單純,適合兒童傳誦。毛毛蟲童書館發起人、兒童閱讀推廣人郭驊說,有些童謠是孩子們自編自唱的,有些則是大人創作的。
當下的童謠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我們的調查首先從圖書銷售榜開始。
「本冊收錄的英語傳統兒歌和手指遊戲達73種之多,通過這本書,您的小孩能學會數字和英文字母……」《歐美經典兒歌》不僅有圖書,還配有光碟,這些外國兒童熟悉的外文童謠在中國也受到了追捧,在當當網上,該書獲得的評論高達7000餘條,在所有童謠類讀物中高居榜首。
《歐美經典兒歌》受到家長青睞絕非偶然,在讀者回饋中,凡是外國童謠,獲得的評論往往更多,其中《我的第一本英語兒歌書》獲得評論5000餘條,而國外童謠書《動動手指唱兒歌》也有近4000條評論。
據統計,當當網童謠圖書的評論排行,至少前5位都被外國童謠所佔據。與此同時,從銷量排行來看,外國童謠也火過本國童謠,在當當網前20名銷售排行中,有11種是外國童謠。
在北京一些兒童繪本館,外國童謠也受到青睞。約翰繪本館負責人劉老師說:「英文童謠朗朗上口,讀起來很好玩,孩子們連說帶唱確實挺喜歡的。」她認為,相比之下,國內童謠編得有點牽強,好玩好聽的太少了。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英國童謠《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孩子中間傳播久遠,知名度類似的英文童謠,還有《六隻小鴨子》、《我的小狗狗去了哪裡》等。旅居美國多年,曾在幼兒園任教的Carrio女士說:「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像《一閃一閃小星星》等童謠都是我小時候在中國唱過的,現在反過來教美國孩子,覺得非常親切。」
「英文童謠節奏感強,貼近生活,內容和孩子們喜歡的事物息息相關,不僅有小羊羔等各種動物,還有小卡車等交通工具,清新又可愛。」Carrio發現,在美國,這些童謠往往都是隔代傳下來的,美國家庭會早早為孩子做好準備,孩子一上汽車或回到家,爸爸媽媽會通過CD給他們播放。
但在國內,英文童謠得到重視,更與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之意有關。許林棟的爸爸就說:「我想讓兒子早點培養英語語感,給2歲兒子買了一套英語兒歌,我發現他沒有任何興趣,只顧玩自己的。」但不少家長已經初嘗早教的收穫,一位孩子家長在網上留言說:「這些英語兒歌朗朗上口,家中寶貝才3歲半就非常習慣跟讀了,我們也發現和學校學的口語很相近。」
對於外國童謠的走紅,77歲的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肯定地說,不少家長並不真正對童謠感興趣,而是為了讓孩子學外語,為將來打基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現在還很缺乏適合幼兒特點的英語教材。」
而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兒童文學評論家譚旭東則認為,英文童謠迎合了一些家長的功利化需求,「現在的英文童謠為什麼受到追捧,就因為滿足了家長參與應試教育的心理,好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學英文、學數學、學寫作。」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老師布置寫童謠,跪求春遊童謠。」小網友棋棋在網上發布了徵稿啟事,跪求童謠的範圍真不小——交通安全童謠、學雷鋒童謠、講禮貌童謠、愛祖國愛家鄉的童謠,都在其中。當然,孩子們的「跪求」顯然孤掌難鳴,別看童謠寥寥數語,但創作起來並不省事,從網上回饋看,能給孩子幫忙的人很少。
據說,很多孩子都有寫童謠的經歷,但這些創作絕大部分是為完成作業。朝陽區安慧裡中心小學學生萬舒憶今年11歲,她還記得上學期寫的一首童謠《企鵝》:「小企鵝,真可愛,肚皮圓,背上黑,走起路來真可愛。」除此之外,她還寫過交通安全童謠,其作品隨後張貼在樓道裡,讓同學們增強安全意識。而關於這些童謠是如何完成的,萬舒憶回憶說:「這些都是老師留的作業,我求媽媽、姥姥幫我,才交了作業。」
與孩子們完成作業的困難局面不同,很多童謠不經意間會在孩子中傳唱,這些童謠並不來自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是書本上的童謠,而是出自孩子的原生態口頭創作,人們把這類童謠叫作「灰色童謠」。
譚旭東從女兒那裡聽到不少「灰色童謠」,他還細心地錄了音。他總結道,如今小學校園的「灰色童謠」主要有兩類:一是根據唐詩宋詞改編的「灰色童謠」;一是孩子自編的「灰色童謠」。「我女兒是石景山區一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她告訴我,不但她的同學會說這些『灰色童謠』,社區裡別的學校的孩子也會。她們一起玩時,有時候就唱。」
譚旭東記下了另類版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喝豆漿;喝了一大碗,尿了一褲襠。」還有一首搞笑版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來了大狗熊,看你哪裡跑。」譚旭東說,這些都是調侃搞笑性質的,是孩子隨意改編的,沒有什麼意義,但有些低級趣味。「它們往往是孩子口傳的,完全是為了好玩。」
還有一些孩子自編的童謠,比如有一首《米老鼠》:「米老鼠的家,稀裡譁啦;米老鼠的爸爸是警察,每月工資八毛八;買不起房,買不起車,買不起老婆要自殺。」譚旭東發現,這類童謠經過很多孩子的傳唱,可以說是眾人的創作,而不同的孩子在口傳時,都可能修改一些詞句。
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校長楊英說:「孩子中間確實傳唱這類童謠,有的孩子還很羨慕同伴會編搞笑童謠。」她認為,傳唱好玩的童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向來對刺激的事兒、好玩的事兒感興趣。「我們沒有去批評,孩子們是以調侃的方式進行發洩,他們想發洩就讓他們發洩。」楊英說,學校沒有將這些問題上升到價值觀、道德觀的層面,「我倒是覺得孩子們至少還有點文學素養,起碼知道合轍押韻吧。」
原《中國少年報》主編金本也認為,這些童謠往往都是順口溜,「這是孩子們的一種遊戲,其實,孩子天生喜歡戲耍語言,他們要求一種表達的快感。」
儘管如此,一些專家還是認為,對孩子們進行積極引導非常必要。「我們的專業人士應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童謠,來吸引孩子們,引導他們自主地向善向美。」金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