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幾代人身上烙下印記的老童謠,目前正在淡出80後、90後的視線。老童謠是否已在現在的校園絕跡?華西都市報記者昨日調查發現,目前的中小學也有一些「現代童謠」,大多由老童謠改編而來,但內容都很搞怪,有些甚至很低俗。
「沒有好的童謠流傳下來,『灰色童謠』自然就會趁虛而入。」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袁庭棟說。對於一些老童謠,除了保護,更重要的是傳承,以及產生新的童謠。
新童謠受歡迎老童謠小孩懂不了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沒在家,打個電話找找它,老虎老虎你在哪兒,我找你找得好辛苦……這是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學的新童謠。」市民吳女士說,現在很多新童謠都是在老童謠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我們那時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現在提倡保護動物,不可能再像原來一樣了。」
「現在我們基本上都教的是新兒歌,老童謠很多年輕的老師都不清楚,並且很多老童謠當中的內容和現在社會都不符了,小孩也懂不了。」金牛區芳草幼兒園的
陳老師說,如果華西都市報能夠把原來的老童謠都整理出來,可以選一些來教孩子。
關於老童謠,成都幼師境界實驗幼兒園的方佳園長表示,他們目前主要教的是一些可以配合手指和身體運動的老童謠,如「張打鐵、李打鐵」、「扯鋸還鋸」、「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比較喜歡,小班的孩子還不怎麼懂。
「主要還是教一些新的兒歌,可以唱出來的。」方園長說。
無好童謠流傳 灰色童謠趁虛而入
除了改編的新童謠,目前還有一些諸如「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人之初性本善,老師教我逮黃鱔」這樣的「灰色童謠」在小孩子中間傳播。
家住青白江的一名小學生打進本報熱線,連背了幾條自己熟知的「童謠」,絕大多數都是所謂的「灰色童謠」。
「沒有好的童謠流傳下來,『灰色童謠』自然就會趁虛而入。」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袁庭棟說,這些童謠是孩子自己編的,對他們有吸引力,所以傳播速度快、範圍廣。
「如果有健康,娃娃又喜歡的童謠佔領市場,自然不會有這種現象。」袁庭棟說,「現在文化多元化取向,幼兒園放學的孩子回到家都是玩『奧特曼』、『變形金剛』之類的玩具,歲數大的老人又記不清楚童謠,才導致童謠慢慢淡出視線。」
童謠
吟唱者:趙女士
巴巴掌有芡粉,我賣胭脂你賣粉,賣到瀘州折了本,撿到一個大銅元,買了一個大月餅,吃一半留一半,放到姐姐枕頭邊,貓兒含到灶門前,狗兒含到茅房邊,鴉雀含到樹尖尖。
吟唱者:徐先生
一隻麻雀遍地滾,你說我們不買粉,買起粉你不搓,你說我們不買鍋,擺起鍋你不煮,你說我們不買鼓,買起鼓你不敲,你說我們不買刀,買起刀你不磨,你說我們不買鵝,買起鵝你不喂,你說我們對不對。
吟唱者:紀先生
豬八戒,吃涼粉,熟油辣子多擱點,辣分兒辣分兒又辣分兒,嘴上辣個紅圈圈兒,背上背個胖娃兒。
吟唱者:方先生
老五老五睡到晌午,聽到碗響,起來亂搶,搶到貓兒碗,只剩半碗。
吟唱者:楊女士
推磨搖磨,趕場賣貨,八個餅子,吃了不飽肚。
吟唱者:陳先生
貓來窮,狗來富,豬來扯孝布,老鼠來了咬衣褲。 華西都市報記者盧麗嘉見習記者歐陽俊傑攝影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