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童謠逐漸淡出視線 校園內流行「灰色童謠」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曾在幾代人身上烙下印記的老童謠,目前正在淡出80後、90後的視線。老童謠是否已在現在的校園絕跡?華西都市報記者昨日調查發現,目前的中小學也有一些「現代童謠」,大多由老童謠改編而來,但內容都很搞怪,有些甚至很低俗。

  「沒有好的童謠流傳下來,『灰色童謠』自然就會趁虛而入。」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袁庭棟說。對於一些老童謠,除了保護,更重要的是傳承,以及產生新的童謠。

  新童謠受歡迎老童謠小孩懂不了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沒在家,打個電話找找它,老虎老虎你在哪兒,我找你找得好辛苦……這是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學的新童謠。」市民吳女士說,現在很多新童謠都是在老童謠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我們那時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現在提倡保護動物,不可能再像原來一樣了。」

  「現在我們基本上都教的是新兒歌,老童謠很多年輕的老師都不清楚,並且很多老童謠當中的內容和現在社會都不符了,小孩也懂不了。」金牛區芳草幼兒園的

  陳老師說,如果華西都市報能夠把原來的老童謠都整理出來,可以選一些來教孩子。

  關於老童謠,成都幼師境界實驗幼兒園的方佳園長表示,他們目前主要教的是一些可以配合手指和身體運動的老童謠,如「張打鐵、李打鐵」、「扯鋸還鋸」、「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比較喜歡,小班的孩子還不怎麼懂。

  「主要還是教一些新的兒歌,可以唱出來的。」方園長說。

  無好童謠流傳 灰色童謠趁虛而入

  除了改編的新童謠,目前還有一些諸如「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人之初性本善,老師教我逮黃鱔」這樣的「灰色童謠」在小孩子中間傳播。

  家住青白江的一名小學生打進本報熱線,連背了幾條自己熟知的「童謠」,絕大多數都是所謂的「灰色童謠」。

  「沒有好的童謠流傳下來,『灰色童謠』自然就會趁虛而入。」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袁庭棟說,這些童謠是孩子自己編的,對他們有吸引力,所以傳播速度快、範圍廣。

  「如果有健康,娃娃又喜歡的童謠佔領市場,自然不會有這種現象。」袁庭棟說,「現在文化多元化取向,幼兒園放學的孩子回到家都是玩『奧特曼』、『變形金剛』之類的玩具,歲數大的老人又記不清楚童謠,才導致童謠慢慢淡出視線。」

  童謠

  吟唱者:趙女士

  巴巴掌有芡粉,我賣胭脂你賣粉,賣到瀘州折了本,撿到一個大銅元,買了一個大月餅,吃一半留一半,放到姐姐枕頭邊,貓兒含到灶門前,狗兒含到茅房邊,鴉雀含到樹尖尖。

  吟唱者:徐先生

  一隻麻雀遍地滾,你說我們不買粉,買起粉你不搓,你說我們不買鍋,擺起鍋你不煮,你說我們不買鼓,買起鼓你不敲,你說我們不買刀,買起刀你不磨,你說我們不買鵝,買起鵝你不喂,你說我們對不對。

  吟唱者:紀先生

  豬八戒,吃涼粉,熟油辣子多擱點,辣分兒辣分兒又辣分兒,嘴上辣個紅圈圈兒,背上背個胖娃兒。

  吟唱者:方先生

  老五老五睡到晌午,聽到碗響,起來亂搶,搶到貓兒碗,只剩半碗。

  吟唱者:楊女士

  推磨搖磨,趕場賣貨,八個餅子,吃了不飽肚。

  吟唱者:陳先生

  貓來窮,狗來富,豬來扯孝布,老鼠來了咬衣褲。 華西都市報記者盧麗嘉見習記者歐陽俊傑攝影楊濤

相關焦點

  • 「灰色童謠」悄然流行校園 學生自編童謠抵制
    說起童謠,大家都會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小呀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在小學生中竟然開始流行這樣的順口溜:「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甚至在上學、放學路上,有的同學都以會唱這些「童謠」而自得。為了抵制這種「灰色童謠」對學生思想的侵襲,二七區劉樓小學在學生中開展了以自編童謠拒絕「灰色童謠」的活動。
  • 小學生自編童謠抵制"灰色童謠"
    東方網12月18日消息:說起童謠,大家都會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小呀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在小學生中竟然開始流行這樣的順口溜:「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甚至在上學、放學路上,有的同學都以會唱這些「童謠」而自得。
  • 老童謠,眺望時光消逝 - 現代快報
    【非遺·南京童謠】老童謠,訴說光陰的故事  【童謠·人情】  1937年11月23日,時盛麟出生在南京東郊。20天後,日本人就攻進了南京城。家裡人帶著尚在襁褓中的時盛麟逃到了一個叫定林村的小鎮上。在那民風純樸的鄉村,他度過了難忘的童年。
  • 老童謠唱響新天府!天府新區舉行湖畔音樂會 新童謠《胖娃胖嘟嘟...
    老童謠唱響新天府 !新童謠《胖娃胖嘟嘟》官宣首發  「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哪兒好耍,興隆湖打卡,湖邊逛總部,一億才起步……」當這首耳熟能詳的成都童謠加入了動感的Rap饒舌之後,會變成怎樣?嗨翻了!  當晚音樂會現場,一首由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發起、創作的童謠《天府胖嘟嘟》正式官宣首發。
  • 「童謠」傳承和創新亟需「鄉音傳播者」
    被譽為「鄉音傳播者」他感慨萬千:「探尋一口鄉音,找回一份鄉愁,會童謠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7月8日《湖南日報》)如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人們鄉愁載體的古老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和民間文化等逐漸消失。為了保護這一份美麗的鄉愁,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鄉音傳播者」 曾曉虎就是其中之一。
  • 老童謠滋養中國孩子
    毛毛蟲童書館新近推出的《中國童謠》讓我們與這些兒時的老朋友重逢。多親切的老童謠!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它們的陪伴下玩耍,做夢,長大。在引進版圖書佔領了孩子們書架的今天,毛毛蟲童書館的理念更是值得讚賞——用純粹的中國味道滋養中國的孩子。這些趣味盎然的老童謠還飽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 念著老童謠,想起我的兄弟姐妹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南京老童謠,你還記得哪些?昨天,快報以網友提供的4首南京老童謠「拋磚引玉」,尋找那些朗朗上口的老童謠,很多老南京人打來電話,將藏在自己記憶深處的童謠再次念了出來。老童謠不僅讓他們想起小時候的時光,更想念一起念童謠、聽童謠的兄弟姐妹。  管奶奶今年71歲了,「小時候有很多童謠呢,現在人老了,記性不好,只記得一首了。」
  • 淡出視線的閩南搖椅 一把搖椅三代人的記憶
    一首好聽的童謠,讓人不禁想起小時候那些令人懷念的畫面。1月12日,記者來到靈秀鎮彭田村,偶然間在老蔡家的古厝裡看到了這張搖椅。不曾想,這張小小的搖椅裡卻藏著三代人的記憶。  位於彭田村的德馨樓(東樓)是老蔡從小生活的地方。據老蔡介紹,古厝還沒建造的時候,就有了搖椅的身影,與船形相似的搖椅,從其爺爺至他三代人都用過。對於老蔡來說,搖椅不僅是一個物件,更是他小時候滿滿的回憶。
  • 灰色童謠不能成為兒童的思維慣性
    這樣的童謠已發展為充滿厭世頹廢色情的「順口溜」貽害無窮,勢必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民族的未來。   現在的小學校園或者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太聰明了什麼事情都一學就會,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一些灰色的童謠,在這些小朋友的口中往往是脫口而出。
  • 尋找那些老童謠,漫畫家王爍畫出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這首名為《盧溝橋》的老童謠是由音樂人小河發起的「尋謠計劃」收集而來,並被收錄在王爍的新書《尋謠記》中。現場,孩子們彈唱了老童謠,而本書作者王爍、「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音樂人老狼和莫西子詩也一起分享了尋找到的老童謠和自己的尋謠之感。
  • 書店響起老童謠 老狼、莫西子詩亮相《尋謠記》新書發布會
    這首名為《盧溝橋》的老童謠由音樂人小河發起的「尋謠計劃」收集,並被收錄在王爍的新書、改編自「尋謠計劃」真實故事的《尋謠記》中。當晚的新書發布會上,孩子們彈唱了老童謠,而本書作者王爍、「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音樂人老狼和莫西子詩也一起分享了尋找到的老童謠和自己的尋謠之感。
  • 【桐梓老童謠】第5期║李小婷收集5首:月亮光光,要吃莽莽
    隨著鄉村變遷、移民搬遷,許多村莊正在消失,許多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也在消失,其中老童謠(包括民謠)的消失速度也令人憂心。為此,《童子童謠》極力開展民間老童謠收集整理和編輯傳播工作。你身邊有朗誦老童謠和講述童謠故事的老人,你可以記錄下來,也可拍成短視頻,發給《童子童謠》編輯部,郵箱:909718793@qq.com,或者添加微信:13511858621聯繫傳送視頻或圖片。
  • 「變味」的童謠
    據知情者表示,灰色童謠在內地一些城市的幼兒園、中小學流傳,學校的不少老師都不知情。灰色童謠竟成了孩子們競技的項目,不會灰色童謠更是會被同學看扁。  每當不想學習的時候,陳女士在福州鼓樓區一小學讀三年級的兒子小華就會唱起一首灰色童謠,「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小華說,這首新上學歌是他們學校最受歡迎的一首童謠,很多同學都會唱。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隨著紙巾的普及,人們把手絹「丟」了,而更被悄悄丟棄的是陪伴一代代孩子成長的童謠。當下,童謠的生存尷尬尖銳地擺在人們面前。正因為如此,探究童謠的生存現狀及其背後原因,也許正是時候。  外國童謠更受家長青睞  童謠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形式短小,語言單純,適合兒童傳誦。
  • 幼兒園教唱"倫敦大橋倒塌了" 網友曬雷人童謠
    記者走訪  幼兒園裡童謠教得少,書店裡純正童謠也成稀缺  李女士家女兒同樣也上幼兒園中班,她說幼兒園教的兒歌倒是很多,女兒回家經常唱,但童謠就不怎麼多了。「老師說一個學期也就教兩首吧」。遊府西街幼兒園的李園長也告訴記者,童謠只是作為孩子語言課的一部分,其他還有兒歌、故事、表演等不同的形式,「一年下來,兒歌也只教幾首,童謠就更少了」。  隨後記者走訪了南京兩家大型的圖書店,在新華書店,在眾多的詩詞、故事、兒歌書當中,有一本大紅色封面裝幀的童謠書《最愛中華老童謠》,分為「遊戲」「節日」「幽默」三篇,共44首,每首都配上傳統插畫。
  • 「董浩叔叔」力推童謠文化工程狙擊灰色童謠 (大眾網娛樂)
    此行,一是與童謠專家會面,一是探討童謠的發展,「董浩叔叔」詼諧地說,「這是關著門的研討會。」背景:另類童謠流行小學校園「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打了敵敵畏,蚊子死多少」、「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滷肉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目前,類似順口溜形式的童謠在一些校園裡十分流行,一些傳統童謠已被搞笑式的「脫口秀」或帶「情色」內容的另類童謠替代。
  • 幼兒園教唱「倫敦大橋倒塌了」 網友曬雷人童謠
    女兒開唱後,她嚇了一跳,「我還以為我聽錯了,但她老是唱『倫敦大橋倒塌了』,聽著就不太舒服」,覺得這樣的童謠有點沉重。她以為是孩子唱錯了,打算再跟老師確認一下,但老師肯定地回答,《倫敦橋》這首歌就是這樣唱的。  因為是幾百年前流行的,與現在生活的各方面也不符,女兒唱這首童謠,也不理解,體會不到。
  • 取代「另類童謠」 文明新童謠開始攻佔校園
    取代「另類童謠」 文明新童謠開始攻佔校園www.zjol.com.cn 2005年11月08日 10:46:31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有一個地方,那裡不穿衣裳,那就是洗澡堂」、「朝辭白帝彩雲間,李白坐在馬桶間」、「我是中國人,不用學外文,英語不及格,說明我愛國」……曾幾何時,這些灰色童謠
  • 尋找「童年的迴響」快手聯手音樂人小河上線童謠主題音樂會
    據了解,這場音樂會由快手與「尋謠計劃」發起者民謠音樂人小河聯合發起,其主題為「唱首童謠給今天的自己」。不論年歲多大,一旦聽到幼時哼唱的童謠,腦海裡總會浮現童年時光。這場音樂會正是通過童謠連接今天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重溫童年時光。
  • 流行歌曲孩子張口就來 現有童謠多為上世紀老歌
    現在的孩子們是否有屬於自己的童謠?記者調查發現,童謠多是上世紀80年代流行起來的那些童謠,近些年來新創作的童謠非常少。童謠已然出現了斷代現象。  音像店童謠大多很「老」  昨日(11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天津市圖書大廈二樓音像專櫃,少兒音像區中大多為國內外動畫片和一些兒童教育類音像製品,童謠類的音像製品大多為「童歌精華」或「經典兒歌」等,收錄的大部分童謠是《春天在哪裡》《娃哈哈》《三毛流浪記》《小叮噹》等這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新創童謠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