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傳承和創新亟需「鄉音傳播者」

2020-12-17 紅網

作為臨湘市文聯副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曉虎這幾年一直在記錄和研究家鄉的方言,他跑遍臨湘幾乎所有鄉村,走訪了近百位老人,收集到了大量方言詞彙、俗語、謎語、童謠、順口溜等,其中童謠已收集了182首。被譽為「鄉音傳播者」他感慨萬千:「探尋一口鄉音,找回一份鄉愁,會童謠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7月8日《湖南日報》)

如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人們鄉愁載體的古老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和民間文化等逐漸消失。為了保護這一份美麗的鄉愁,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鄉音傳播者」 曾曉虎就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會這樣,因為他認為:「起初我對童謠的理解就是好玩,它承載的是關於童年、關於天真、關於幻想的情愫。後來發現,它還是保留方言文字和發音、農耕文化和文明的活化石,是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

童謠即兒童傳唱的歌謠,是一種傳統的口頭文學,來源於生活,流傳於民間,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寓教於樂、朗朗上口、易於傳唱。童謠是兒童階段不可或缺的文化滋養和精神食糧,擔負著教育、引導和感化功能。因此,童謠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在少年兒童中傳唱的大多是一些老童謠,伴隨著幾代人成長,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鮮有新作出現。倒是那些網絡歌曲像《燃燒我的卡路裡》《學貓叫》《小蘋果》《傷不起》等成為他們的最愛;另外,「灰色童謠」也在校園裡久唱不衰,像「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在我心中,只有老師最兇,天天把作業留到七八點鐘。回到家中,就是爸爸最兇,天天把我打得鼻青臉腫。爸爸走了,就是媽媽最兇,天天把我罵得一竅不通。媽媽走了,就是老子最兇,老子才是真的真心英雄」等。

網絡歌曲和「灰色童謠」的盛行,折射了當前適合少年兒童吟唱的優秀歌曲、新童謠、新兒歌太少。國內媒體曾報導: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今年的「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總是些「老兒歌」,不見有一首新的兒歌。造成這一令人尷尬的場面,主要近年創作的新兒歌質量高的實在太少,兒歌創作隊伍老化,青黃不接,政府對兒歌的推廣工作力度不夠,影響了優秀兒歌的傳唱廣度。

童謠是另一種形式的兒歌,它是一個地方的名片,承載著無數人那沉甸甸的鄉愁。民間童謠,啟蒙意識強,充分挖掘了孩子童貞的靈性天機,反映了本土的民風民俗或寓以教育意義,內容十分貼近孩子的生活,語言淺明俚俗,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像湖南省臨湘市的曾曉虎一樣,樂於當「鄉音傳播者」,致力於童謠的挖掘、傳承和創新,讓鄉土味十足的童謠像一朵朵美麗的鮮花,永遠在人們的心裡飄散著芬芳,滋潤著兒童幼小的心靈。

文/林日新

相關焦點

  • 鄉音對傳承文化的重要性
    先賢們深深的明白根深葉茂的道理,因此逐步的將文化、習俗、教育和信仰先後移植到這片土地上。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時代的流轉,今天我們共同探討這個主題,除了可以確認鄉音傳承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讓大家對先輩的努力和貢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肯定。 基本上,文化可以定義為人類共同生活後,與周圍環境和群體所形成的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 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這些童謠很多來自鎮裡年已七旬的「童謠爺爺」楊安東。1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安東創作了一首閩南方言新童謠《惠安女 水茫茫》,之後廣為傳唱,自此開始他潛心童謠創作,並堅持義務到幼兒園和小學向師生們教授閩南童謠。他希望借閩南新童謠,向少年兒童更好地推廣閩南文化,讓後輩們不忘鄉音。如今,他創作的閩南童謠視頻在網上吸引了眾多粉絲,還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人禮做,天禮看,愛拼才會贏……」在馬巷中心小學,經常都會響起一陣陣如此有趣的閩南童謠朗讀聲。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保護傳承桐鄉方言,留住鄉音裡的鄉愁
    它的傳播或許是對漸漸遠去的鄉音最好的記錄和傳承。《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分10次推送,由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士傑撰稿、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李肇忠朗讀。王士傑,自稱「愛說桐鄉話的桐鄉人」,已出版文史隨筆集《河聲入夢來》《水墨烏鎮》《烏鎮印象》《烏鎮·茅盾》《桐鄉土話:民間視角與地方記憶》《留住鄉音——說說桐鄉話》;主編《桐鄉歷史文化叢書》1~3輯;參與《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烏鎮志》的策劃和編纂。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鄉音 | 這6首紹興人兒時的童謠你還會念嗎?
    鄉音來啦!
  • 僑鄉泉州閩南語音樂漸熱:鄉音匯成情感交流「音符」
    鍾欣 攝中新網泉州3月28日電 (陳龍山 孫虹)「談起閩南語歌曲,很多人會聯想到老派的經典歌曲和閩南童謠,但是閩南語歌曲也可以很潮、很時尚,而且聽起來特別親切。」世界閩南語音樂聯盟發起人、內陸資深音樂人潘喬風28日接受採訪時表示。「80後」潘喬風致力於推廣閩南語歌曲,寫了上千首歌曲。
  • 世界兒歌日:民族文化傳承從草原童謠入手
    「兒歌是所有歌曲的創作基礎,音樂人在創作歌曲時一定不能忘了孩子,他們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兒歌創作是音樂人的社會責任。」臧志軍強調,現在好多音樂創作者尤其是年輕創作者都不創作兒童歌曲了,一方面是兒歌創作難度大,需要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等特點創作,遠比成人歌曲創作起來複雜。另外,從經濟效益講,創作兒歌遠不如為一些企業等寫歌賺錢快。
  • 「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動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為進一步傳承閩南文化,讓閩南童謠文化重煥生機,7月20日起,北星社區「同心圓」兒童之家開展「吟唱閩南童謠 歡喜來逗陣」系列主題活社區志願者吟誦的充滿童趣的閩南童謠把小朋友們吸引住了,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閩南童謠的美妙世界之中。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童謠傳唱表演 柯碧田 攝東南網9月12日訊(本網記者 林傑 通訊員 柯碧田)一聲聲稚嫩童聲傳誦古老的故事,一曲曲鄉音鄉曲喚醒濃濃的鄉情。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傳承:培養了兩名得力愛徒  為了更好地傳承,傅老還培養了兩名徒弟——幼兒園老師李蔥蔥和退休員工莊燕萍阿姨。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
  • 僑鄉泉州閩南語音樂熱:鄉音匯成情感交流"音符"
    鍾欣 攝  中新網福建新聞3月28日電 (陳龍山 孫虹)「談起閩南語歌曲,很多人會聯想到老派的經典歌曲和閩南童謠,但是閩南語歌曲也可以很潮、很時尚,而且聽起來特別親切。」世界閩南語音樂聯盟發起人、內陸資深音樂人潘喬風28日接受採訪時表示。「80後」潘喬風致力於推廣閩南語歌曲,寫了上千首歌曲。
  • 童謠裡的「11·27」 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
    11月22日,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舉行,讓人們感受童謠裡的「紅色之旅」,讓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響根據革命先烈故事改編的童謠。當天,央視新聞進行了全程直播,並有上百萬學生和家長收看。
  • 傳承非遺文化: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鄉音傳承人剪紙培訓第5-6期
    鄉音是那一首首田埂間吟唱的民歌那一道道鞋墊上穿梭的絲線那一張張窗戶上粘貼的剪紙那一縷縷煙囪上升起的炊煙是那黃土地上的一座山,一道溝是遊子夢中的牽掛,亙古的記憶是先賢們對鄉土文化的敬畏和守護2020年6月6日剪紙——第五課 星期六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剪紙班正式開班培訓,賈生鑫老師給學生們細心講解普及了非遺知識,讓孩子們在了解非遺、感受非遺魅力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非遺保護意識。
  • 溫州鼓詞、童謠、民歌唱到了中東
    在該臺晚會上,溫州鼓詞、溫州童謠、溫州民歌《叮叮噹》等等鄉音一一唱響,受到了當地華人華僑以及阿聯友人的熱烈歡迎。據悉,這是溫州第一個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海外文化活動。中國與阿聯雖然遠隔萬裡,但千年前的「絲綢之路」將中阿兩國緊密聯繫在一起。自2012年中阿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來,雙邊關係駛入「快車道」。
  • 傳承民俗文化 童謠點亮童心
    開學禮清晨孩子們一入園,迎接了他們的是親愛的園長媽媽和可親的老師們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裡,童謠陪伴過我們許許多多不同時光裡的童年,小朋友們將和爸爸媽媽一起親子自製童謠卡掛在我們的童謠牆上。希望這些小小的、美美的、有趣的童謠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一張張精美的童謠卡片,也承載著家長對孩子們的期待與祝福。
  • 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鄉音傳承人剪紙培訓第2-4期
    鄉音是那一首首田埂間吟唱的民歌那一道道鞋墊上穿梭的絲線那一張張窗戶上粘貼的剪紙那一縷縷煙囪上升起的炊煙是那黃土地上的一座山,一道溝是遊子夢中的牽掛,亙古的記憶是先賢們對鄉土文化的敬畏和守護2020年5月24日剪紙——第二課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剪紙班正式開班培訓,賈生鑫老師給學生們細心講解普及了非遺知識,
  • 梅州非遺客家童謠:千百年口口相傳的文學瑰寶
    這首童謠通過擬人化的手法,教育孩子要自強不息,熱愛勞動,食飽飯後就要抓緊時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客家童謠還唱出了客家人開拓創新、耕讀傳家的精神。不管生活多麼艱辛,家境如何清苦,客家人都會傾其全力扶助兒孫讀書上進,以期能學成本領,光宗耀祖。因而,有關勸勉兒童讀書的童謠也很多,通過小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進行教育。
  • 泉州僅30%父母教過孩子童謠 專家呼籲多接觸閩南語
    這位耄耋老者為何對童謠如此痴愛?用他的話說,「擔心童謠沒落,擔心童謠沒了傳承」。為此,他還培養了兩名徒弟。前天,我們探訪了師徒三人,還原了他們保護和傳承童謠中鮮為人知的故事。為了保護閩南先輩的智慧結晶,傅老花一生的時間收錄整理了近200首的閩南古童謠,還創作近1300首新時代童謠。在他眼裡,文化需要保護與傳承,亦需要創新與創作賦予它新的生長力。為了能世代相傳,傅老決定在他的有生之年,整理出版《泉州童謠1500首》。
  • 對話錢乃榮:有鄉音的傳承,才能安放鄉愁
    「記得住鄉愁」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情感,而「鄉音」無疑是情感的具體表徵之一。新型城鎮化既要融入現代元素,又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歷史文脈。這一點反映到語言上,就是既要有鄉音的保留,同時又能容納語言的多元性。對此,記者與著名語言學專家、吳語研究專家、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有一場對話:    記:「鄉音」對城鎮化究竟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