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臨湘市文聯副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曉虎這幾年一直在記錄和研究家鄉的方言,他跑遍臨湘幾乎所有鄉村,走訪了近百位老人,收集到了大量方言詞彙、俗語、謎語、童謠、順口溜等,其中童謠已收集了182首。被譽為「鄉音傳播者」他感慨萬千:「探尋一口鄉音,找回一份鄉愁,會童謠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7月8日《湖南日報》)
如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人們鄉愁載體的古老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和民間文化等逐漸消失。為了保護這一份美麗的鄉愁,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鄉音傳播者」 曾曉虎就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會這樣,因為他認為:「起初我對童謠的理解就是好玩,它承載的是關於童年、關於天真、關於幻想的情愫。後來發現,它還是保留方言文字和發音、農耕文化和文明的活化石,是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
童謠即兒童傳唱的歌謠,是一種傳統的口頭文學,來源於生活,流傳於民間,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寓教於樂、朗朗上口、易於傳唱。童謠是兒童階段不可或缺的文化滋養和精神食糧,擔負著教育、引導和感化功能。因此,童謠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在少年兒童中傳唱的大多是一些老童謠,伴隨著幾代人成長,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鮮有新作出現。倒是那些網絡歌曲像《燃燒我的卡路裡》《學貓叫》《小蘋果》《傷不起》等成為他們的最愛;另外,「灰色童謠」也在校園裡久唱不衰,像「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在我心中,只有老師最兇,天天把作業留到七八點鐘。回到家中,就是爸爸最兇,天天把我打得鼻青臉腫。爸爸走了,就是媽媽最兇,天天把我罵得一竅不通。媽媽走了,就是老子最兇,老子才是真的真心英雄」等。
網絡歌曲和「灰色童謠」的盛行,折射了當前適合少年兒童吟唱的優秀歌曲、新童謠、新兒歌太少。國內媒體曾報導: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今年的「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總是些「老兒歌」,不見有一首新的兒歌。造成這一令人尷尬的場面,主要近年創作的新兒歌質量高的實在太少,兒歌創作隊伍老化,青黃不接,政府對兒歌的推廣工作力度不夠,影響了優秀兒歌的傳唱廣度。
童謠是另一種形式的兒歌,它是一個地方的名片,承載著無數人那沉甸甸的鄉愁。民間童謠,啟蒙意識強,充分挖掘了孩子童貞的靈性天機,反映了本土的民風民俗或寓以教育意義,內容十分貼近孩子的生活,語言淺明俚俗,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像湖南省臨湘市的曾曉虎一樣,樂於當「鄉音傳播者」,致力於童謠的挖掘、傳承和創新,讓鄉土味十足的童謠像一朵朵美麗的鮮花,永遠在人們的心裡飄散著芬芳,滋潤著兒童幼小的心靈。
文/林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