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民初起,兒歌(兒童詩、童謠)的傳播多通過兒童雜誌。民國時期,到當前出版的大量的少兒報刊裡刊載了很多兒歌,既有兒童的創作,也有成人的創作,給小讀者提供了很好的閱讀資源。近年來,少兒報刊界的資深出版人王兆福先生在兒歌創作方面成果頗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通讀他近年出版的《識字兒歌》《帶雷達的鳥》《河東文化歌謠百首》《多彩植物王國》《奇趣動物樂園》《趣味百科世界》《了不起的中國新科技》……洋洋上千首兒歌,讀來如味橄欖,融啟蒙教化於生動有趣的兒童思維和話語系統中。同時,難能可貴的是其中的佳作不止於「生動有趣」,還注重對世界的探索,對生命詩意的摹畫。
在王兆福的識字兒歌裡,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字就是一個場景,一個字就是一種情感。他把對文字的闡釋融會貫通於傳播中國文化之中,既注重字源,又關注字義的流變。同時,他還注重兒童心理的揣摩,俯下身子以兒童的視角看字,看事物。在王兆福的百科兒歌裡,內容包羅萬象,可以說是兒歌版的少兒百科全書。如《趣味百科世界》一書中,所收錄的兒歌從對人「自我」的解讀——眼耳鼻舌身的意義,到人所處的地理、氣候等環境,直到太陽系、銀河系,層層遞進,加以描寫,讓讀者既讀到知識,也讀到趣味,更引發探索的好奇之心。例如,作者以《智慧倉庫》《靈巧雙手》《靈活雙腳》《漂亮頭髮》《彎彎眉毛》《明亮眼睛》《靈敏耳朵》《小巧鼻子》《柔軟舌頭》《胃的消化》《解毒肝臟》《跳動心臟》《忙碌的肺》《全身血管》《人的皮膚》等篇章,描畫出一個人的生理結構及其功能,在兒歌后面又附上「知識卡片」,引導小讀者延伸閱讀,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最近兩年,王兆福還注重鄉土文化的傳播,撰寫了《河東文化歌謠百首》,以100多首歌謠道出山西運城從西侯度聖火到維新勇士楊深秀的歷史文化脈絡;也寫出后土祠、解州關帝廟、鹽池、永樂宮等數處河東文化古蹟。可以說,這些歌謠是運城子弟非常有特色的鄉土文化教育資源。
王兆福的兒歌創作以引導兒童探索為切入點,抓住兒童好奇的心理特徵,富有兒童趣味。這樣的探索與發現讓讀者充滿閱讀的快樂。
《奇趣動物樂園》裡寫了百種神奇的動物。兒歌寫出了浩瀚的生命群落,給小讀者以探秘的氛圍。《海裡螢火蟲》寫夏夜坐在海邊,人們看到海面上點點燈火隨波起伏,如銀河流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景,以引發小讀者的興趣。《以火為食》寫以火焰為食的火蜥蜴,《臭氣燻天》寫了身上有臭腺的臭蟲,《脫水神功》寫了「脫水可以活十年」的水熊蟲……這些有趣的小生靈,是那麼的神奇,讓小讀者感受到生命是如此不同,而這個世界也正因為不同而豐富。《多彩植物王國》除了饒有趣味的植物知識之外,還有作者些許的鄉愁意味:指甲草、蒼耳、金盞花、香蒲、百合、薄荷……讀著這些兒歌就像走進四月的田野,走進一個奇妙的大花園,小讀者變身為小園丁、小探險者。例如,《產酒的樹》寫原產非洲中部和東部的休洛樹:「路過樹下聞一聞,陣陣酒香撲鼻來。樹幹用刀挖個洞,流出美酒不用買。邀朋約友共舉杯,招待賓客樂開 懷。」
童謠記錄日常生活、物候變化、動植物之類,多生動有趣。民國時期,周作人在散文中記載的浙東兒歌說:「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道出了兒童心理,用浙江方言讀起來,就像回到了兒時,入聲字聲聲入耳,好似咀嚼有韌性的麥果,耐人尋味。周氏還編寫了《兒童雜事詩》,根據歲時、習俗、名物來寫兒童生活,充滿童真與童趣。出版人鍾叔河編出《兒童雜事詩箋釋》,近二十年來出版了好幾個版本,說明此經典童謠傳播之廣。王兆福的童謠,選材的視角更加開闊,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新科技,讓小讀者留意身邊的事物,還能留意奇妙的身體、奇妙的地球,還引導他們關注更廣闊的未知世界,比如外太空。如此開闊遼遠的視野,通過童謠表現出來,在兒童文學史中是少見的。
同時,王兆福的兒歌注重詩意的教化。他的兒歌創作寄託著幼兒教育理念,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優秀鄉土文化的傳承,也注重新時代科技文化的傳播,並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前沿科技文化的傳播來影響小讀者的心性。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少年兒童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國家的認同感。
中國古代把兒歌叫做童謠或童子謠。早期儒家經史之中已經有兒歌的零星記錄。除了暗藏天機的「熒惑之說」,傳統兒歌傳播亦是兒童啟蒙教化的方式。王兆福認同這樣的觀念,只是教化的目的在新時期有了變化。他認為,給孩子種下人文和科學的種子很重要。王兆福的兒歌創作和傳播,也寄託了他的人文關懷和啟蒙教育思想。《識字兒歌》《河東文化歌謠百首》《歌謠繪廣西》等圖書裡都體現了他的啟蒙教化理念。
近年來,王兆福兒歌創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走出了三晉,走向全國,也走向了海外,獲得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童謠一等獎等獎項。也正因為王兆福兒歌創作的影響力,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自治區科協邀請他為廣西少年兒童撰寫了《歌謠繪廣西》,收錄了60首全景式描寫廣西民族風情、名勝古蹟、特色物產的兒歌。這些朗朗上口的兒歌通過全媒體傳播方式在廣西少兒中傳播,對小讀者了解廣西人文、歷史、地理將起到啟蒙之功。王兆福的兒歌還傳播到巴西、紐西蘭、菲律賓等國家。王兆福的兒歌,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載體。
在工作之餘,甚至差旅途中,王兆福總是念念有詞,苦思冥想,構思兒歌。記得有一次和他一起參加中國少兒報刊工作者協會在山西召開的一個會議,在大巴上,他詩興勃發,口吐蓮花,用詩歌記錄當時的場景、情感,令人敬佩其才思敏捷、風雅蘊藉。作為《小學生拼音報》的前社長、總編輯,王兆福為少兒傳媒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兒歌創作,作為他的業餘工作,與他的主業在少兒教育文化傳播方面同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因為他常年的積累,方得此功。
沈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