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近日從線上線下挑選15款國內外知名品牌薯片,委託專業質檢公司開展比較試驗,結果發現,有7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高於歐盟設定的基準水平值(750μg/kg),其中,鹽津鋪子、三隻松鼠、董小姐3款薯片樣品的丙烯醯胺含量超過了2000μg/kg。
(圖片來源:ZAKER)
不過,專家表示,對薯片檢測出丙烯醯胺不必恐慌,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它會導致人類癌症。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為2A類致癌物,也就是可能使人致癌,食用薯片更需要擔心的是油與鹽的含量。日常生活也需要進行科學飲食。
部分薯片丙烯醯胺含量超過歐盟基準值
本次比較試驗的樣品選取了油炸型薯片和焙烤型薯片,共計15款。進口油炸型薯片、國產油炸型薯片以及焙烤型薯片各5款,5款進口油炸型薯片產地分別來自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德國。15款薯片均為熱銷的薯片品牌,包括好麗友、三隻松鼠、樂事、可比克等。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在試驗結果中特別提到了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有7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高於歐盟設定的基準水平值(750μg/kg)。其中鹽津鋪子、三隻松鼠、董小姐3款薯片樣品的丙烯醯胺含量超過2000μg/kg,而從整體情況看,焙烤型薯片丙烯醯胺平均含量為油炸型薯片平均含量的近6倍。
丙烯醯胺是潛在致癌物
丙烯醯胺是由「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胺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和烤制過程中。通過「美拉德反應」產生的,美拉德反應大家可能感覺很陌生,但其實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烤肉、烤麵包等,香味、顏色誘人,都是美拉德反應的作用。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食物裡基本都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丙烯醯胺。
檢出丙烯醯胺不必恐慌
「致癌」兩個字,令不少人感覺恐慌。但拋去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中國人攝入丙烯醯胺最主要的來源是炒菜。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沒必要對這些食物中的丙烯醯胺感到特別恐慌,所有物質有沒有毒全在於能吃進去多少,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平均水平是每人每天20-30微克。我國的平均攝入量大約是18微克(以60公斤體重計),這個攝入量總體來說是安全的,不用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