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復旦管院 復旦管院 收錄於話題#校友1#產業1#復旦20
海內外校友談疫情啟示:產業重構與企業應對
2020,一個不尋常的年份,無論我們身處何處,都能感受到疫情帶來的衝擊。放眼未來,世界會往何處去?全球產業發展會呈現哪些變化?中外企業如何應對?
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校友「雲聚會」閉幕式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邵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比亞迪北美分公司總裁李柯校友,中遠海運(東南亞)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東校友,分享了全球宏觀經濟走勢,以及中外企業如何應對當前變局的話題——產業重構與企業應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對此進行點評與總結。
海內外校友分享
01.
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世界帶來了很多的變化,短期來看的話是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中長期它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影響,疫情還在進展中,它可能還會有反覆,雖然我們也看到了曙光。那麼,這樣一次病毒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覺得病毒確實會引發世界歷程的某種形式的改變,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來看這些疫情給我們所帶來的變化?是因為如果我們生活在後疫情時代,這樣一些變化很有可能構成我們投資主要的背景,這些變化可能出現在政治、經濟、地緣政治、技術、行業、企業、社會以及社會思潮的方方面面。
邵宇教授從經濟、政治、產業、行業等方面分析了疫情帶來的影響和啟示。他認為,疫情後的世界「恐怕會變得更加具有不確定性,而我們需要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他說,未來的十年恐怕是我們的職業生涯特別是我們的投資相關職業生涯中最富挑戰的十年,對於中國的發展,有一系列陷阱要規避,之後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增長和價值的實現。
他同時提到,跟投資特別相關的是,在這次疫情之後,整個政策以及相應的投資決策都會有五個方向的轉變,「這也是我們獲得未來的投資的機遇的關鍵所在。」
02.
這次疫情,就像比爾蓋茨講的實際上給我們大家按了一個暫停鍵,讓我們人類要去思考一下我們怎麼樣更重要。
疫情會激發大家對自己人生的思考,也同時會激發大家對社會環境、對生命健康更多的追求。這無形當中也會觸動很多新型的企業發展,以後可能未來健康產業或者人的環保產業會發展很迅速。
李柯校友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及製造業的角度看企業在疫情中的應對及後疫情時代的機遇。她認為,疫情對汽車行業、電子製造行業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從長遠來看,疫情會加劇國家對電動化的大變革,加速全球電動化的進程。
李柯校友一直長期居住在美國,這次也是一直在美國抗疫,因此,疫情帶來的衝擊,她感受非常深:「我工廠開了,工廠開了以後效率也比較低,因為涉及供應鏈的問題,什麼都慢了半拍。站在我的角度上來看,我既看到了中國快速地發展,快速地復甦;也看到在美國,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也非常大,而且它的前景也不太明朗。」
怎樣把危機變成一個機會?李柯校友以BYD為例談了自己的看法。「BYD從一個做汽車的、做電池的公司,在疫情發生的時候跳進去用自己強大的製造能力去做口罩。我們當時在七天之內畫了400多張的圖紙出來,用我們的CNC機器,自己去車每一個零部件,大概98%的零部件都是我們自己用我們自己的銑床車出來的。所以在兩個星期做出了第一代的口罩機器,在兩個月我們的口罩就做到了全世界第一。」
她總結說,一方面我們需要思考——你自己是不是有很強大的創新能力,如果你周圍的供應商不給你供貨,你自己能做嗎?別人給你封鎖了,你自己是不是還可以自我生存?你是不是有很強的垂直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某些領域有一些專項的企業是有機會的,這樣的機會就是從消費者那邊去拿,利用這個市場去創造一個更好的品牌,消費者認可你,別人不可取代你的地位的話,你可能還有夾縫生存的機會。
03.
始料不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類生活,世界的經濟、政治、金融、貿易、製造、航運、供應鏈等等,都因疫情發生深刻的變化,可能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的節奏,再也回不到過去的模式。
可以說航運在全球供應鏈中擔當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航運也是全球經貿的一面鏡子,是經貿的真實反映和風向標。而航運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打擊是非常全面也非常深遠的,有一些創傷可能是永遠也無法癒合的。
作為身居海外的航運人,朱建東校友在這次疫情中的經歷和感受也非常深刻:「一方面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的航運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全球的供應鏈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疫情也促使了全球的供應鏈、全球的航運業發生巨大的變革。」
他分享了疫情給全球的供應鏈、全球的航運業帶來的一些變化和觀察,以及應對變局的思考。
他說,疫情催生和壯大了一批新的產業、新的業態,包括在線消費、無人配送、共享業態等等,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潛力,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推動力。疫情也為航運業的數位化、智能化升級打了一劑強心針。為了確保疫情期間各項服務的穩定、安全和高效,中遠海運也快速推出了遠程協同辦公、業務平臺化、供應鏈智能化、推進線上服務的更新和迭代,為客戶提供不見面的物流,「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雙線融合,為客戶提供了更加具有個性化、多元化的全程物流的解決方案。」
朱建東校友認為,全球供應鏈各個航運企業需要加速數位化的建設,要站在世界的第一梯隊,不可掉隊,需要成為整體的集成的數位化企業,把管理、技術、操作以及我們的一些行為理念全面地做一個整合。
院長點評與總結
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在我們校園,同大家見面、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不僅分享我們防疫抗疫的工作成績,更要去展望下一步我們事業奮鬥、我們工作學習未來的策略,我們的解決方案。
但是疫情也給了我們很多新的思考,我們要更多地去學習、更多地用理性去做思考、做分析、做決策,我們要更好地尊重專業、尊重科學。
三位校友分享之後,陸雄文院長進行了總結,隨後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最新的一些思考。他強調了三件事:
「第一,這次疫情乃至疫情之後,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政治因素在全球經濟決策當中,在全球經濟活動當中,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不但要學好管理,還要基於政治學這樣一個主題擴展到文化、歷史,甚至於人類學等學科知識。對全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全球的歷史、政治體制、人類的文化進程有些比較,有些分析,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疫情之後全球經濟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以此對自己產業、對自己企業下一步的布局做出一個更好的、理性的、科學的判斷和決策。
「第二,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全球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產業趨勢會怎麼樣,供應鏈的重組、變化會對你所在產業,對其他產業產生什麼影響,你的挑戰在哪裡,你的機會在哪裡,其實都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我們的校友們都要為此做好更充分的研究、更充分的研判,邀請專家、邀請內部團隊做集思廣益,然後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
「第三,我個人覺得中國的未來按傳統的發展模式,依賴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製造規模、低成本來尋求比較優勢的機會越來越少,幾乎要走到盡頭。我們依賴於自己內部市場也機會不大,我們仍然要走全球化的道路,但是別人要把門從外面給我們關上,我們該怎麼辦?所以整個經濟的模式的變化,勢在必行。幾乎所有產業都面臨重大挑戰,在這個時候,我們更加要去考慮創新,創新不僅是商業模式創新,更重要是技術創新。科創時代到來是中國的希望,我也希望我們校友們能夠非常緊密的跟蹤各領域技術突破,及時的來應用這些技術成果,及時的來跟上科創革命的高速列車。」
陸院長表示,為中國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更多的企業家人才,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使命和信念,我們一直在努力當中。他與大家共勉:「我們一起共同努力,用理性、用知識武裝自己,去尋求未來發展道路。」
明天就是國慶假期和中秋佳節,陸院長在校友「雲聚會」閉幕式的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國慶節快樂,「一切安好,後會有期!」
「瞰見」雲課堂
最新播單
特別推薦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產業重構與企業應對 | 瞰見×2020》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