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自我重構-壓力管理的基本認知

2020-09-03 chemtiger1970

用心思考,認真生活,《遊戲人生》讓生活輕鬆更精彩!

如果有人問這次疫情給我帶來了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壓力。首先擔心的是家庭成員、朋友和同事的安全,其次擔心自己工作的穩定性和生活的不便,進而擔心未來自己和家庭生活的長遠保障,無疑這些擔心最終都會轉換為巨大的身心壓力。在現代工作生活中,我們要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需要隨時保持冷靜、理性、可控制和敏感性,這種緊繃的生活節奏和要求都會變成壓力,對壓力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非常重要。

雖然我們經常會談到壓力,當你真想描述壓力時,會覺得異常困難,難以描述。幾百年以來壓力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們作為非專業人員說不清楚也不奇怪。

漢斯·塞利(Hans Selye)是壓力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生活的壓力》一書中的觀點是:壓力並不一定是壞事,這完全取決於您的接受方式。令人振奮、富有創造力的成功工作壓力是有益的,而失敗、屈辱或傳染性壓力則是有害的。然而最普遍被接受的定義是理察·拉扎魯斯(Richard S. Lazarus)在《心理壓力與應對過程》中提出的說法:壓力就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失去對事件的控制(需求超出個人和社會可動用的資源)時的感受。壓力不僅僅來自外部,也與自我心理平衡控制能力有很大關係。

我們如何識別壓力呢?

每個人對壓力的反應都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戰鬥或逃避反應來簡單識別壓力,下面是一些常見體徵和症狀:

經常頭痛;

手腳冰冷或出汗;

經常出現燒心,胃痛或噁心;

驚恐;

睡眠過度或失眠;

難以集中注意力;

強迫行為;

不願社交或孤立自己;

經常疲勞;

易怒;

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

經常有不知所措或過載的感覺。

我們也可以通過國際通用的霍姆斯-拉厄壓力評估表來詳細了解自己的壓力程度。我已編寫了一個EXCEL免費程序,大家可以根據下面的地址或掃描二維碼下載:

https://pan.baidu.com/s/1GttTvKvSuV9zamL823u9EQ提取碼:1970

我發現自己在疫情期間壓力值上升了一倍,已到了影響健康的邊緣,這項測試還是挺有用的。

人體是如何應對壓力反應的?

一般有兩種本能反應構成了我們對壓力的應對機制:一種是「戰鬥或逃避」,另外一種是壓力適應綜合症(GAS)。這兩種應對方式可以同時發生。

戰鬥或逃避

沃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早在1932年就確定了「戰鬥或逃避」的反應。這是一種基本的短期生存反應,當我們遭受震驚或看到被視為威脅的東西時反應就會被觸發,這是一種本能。譬如當我們面對疫情等危險時,跟其他動物一樣,我們的身體中會產生神經遞質,這些物質會幫助我們更快地逃跑或者更加努力地反抗。這些遞質會增加心率和血壓,釋放更多的氧氣和血糖,從而為重要的肌肉提供動力。也會增加出汗,以使這些肌肉涼爽,並幫助身體保持效率。也會將血液從皮膚轉移到我們身體的核心器官,減少了我們受損時的失血量。這些神經遞質幫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威脅上,排除了其他幹擾因素,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威脅生命事件的能力。這種機理不僅僅發生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幾乎每當我們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公共場合講話、與別人發生衝突)或使我們的目標受挫的事情時,都會發生,只是反應比較小而已。當然身體的這種反應也有負面後果,我們會興奮、焦慮、發狂和易怒的,這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和精確控制事物的技能。關於神經遞質的內容請參閱我以前的推文《你的心情與神經遞質的關係》。

普通適應綜合症(GAS)

漢斯·塞利(Hans Selye)在1950年確定的GAS是對長期暴露於壓力下的一種應對反應,分三個不同的階段應對壓力:警報階段,我們對壓力源做出反應;阻力階段,我們適應並應對壓力源,身體因無法無限地保持抵抗力,我們的身心資源會逐漸枯竭;筋疲力盡階段,最終我們感到精力枯竭,正常生活無法保持。

在短期內,我們需要承受和控制這種戰鬥或逃避反應,以有效地完成工作。從長遠來看,長期承受壓力會導致諸如倦怠,心血管疾病,中風,抑鬱,高血壓和免疫系統減弱等狀況,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壓力不僅僅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還會降低我們有效開展工作的能力,從而有損與他人有效合作的方式、效率和能力,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職業,整體福祉和關係,因此需要對壓力進行有效控制。

自我重構通常可以使您消除悲觀情緒和壓力,用「第三隻眼」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況。千萬不要把否定過去與自我重構混為一談。否定過去是拒絕承認惡劣情況的真相,自我重構是承認自己處在困境中,盡力審視積極的方面。自我重構是一種應對策略,可幫助您在困難的情況下輕鬆生活而不會淪為悲催的受害者。為了重構,您必須專注於當前情況,採取以下兩個行動步驟:

首先,確定當前情況的積極情緒。這些積極的情緒可能包括友誼,熟悉度,舒適度和對同伴的尊重。問問自己,「我喜歡目前的情況嗎?」。

其次,確定當前情況的實際好處。當專注於當前形勢的利弊時,可以平衡使你沮喪並讓你陷於困境的不利因素,有時還會幫你找到不滿意的根本原因。問問自己,「我能從目前的情況中得到什麼?」。

本推文讓我們了解壓力和洞察自己的壓力狀況,下一步要學會如何去管理和控制壓力,讓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每天進步一點點,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從優秀走向卓越!白天謀生、夜晚發展!

上一篇:賈伯斯如何創造了神話(13)-打造自己的成功生態!

我將用四篇推文介紹一下壓力管理的基本知識,分別從行動、情感和接受三個角度來分享一些有效的壓力控制方法。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的自我重構-面對壓力,我從了吧!
    前面兩篇文章介紹了通過行動和積極態度來對抗壓力的方法,這兩種方式是否奏效也取決於不同的人,如果實在不願意自己改變,剩下的唯一方法就是去適應這個世界,尤其對於一些無法和不願擺脫壓力環境的人,只有通過被動地適應這種環境,提升自己的耐壓水平來讓自己保持身體和精神健康。
  • 重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這種探索不僅應對了疫情時期教育面臨的非常態,也讓我們大到對教育的發展格局小到對個體的培養有了更深的思考。今天,學者們提出後疫情時期教育甚至後新冠時代教育這樣的概念,不僅因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界還沒有找到制勝的絕招,我們還要在一段時間內面對非常態的生活,還因為疫情期間對教育的深思本身所具有的對教育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 東潤分享 | 馮建軍:重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因此,探究疫情時期取得的教育經驗和探索後疫情時期教育何去何從,無疑具有建設性和啟發性。後疫情時期教育的恢復並非回到疫情前的常態,而是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態和疫情中非常態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重構後疫情時期的教育新常態。
  • 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走向融合與重構
    本報訊(記者 李萍)日前,由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辦的「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論壇在線上召開。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12名學員校長及其實踐、理論導師參會,共同探討疫情後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很多挑戰,也對校長的能力建設提出新要求。」
  • 疫情後,產業重構與企業應對
    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校友「雲聚會」閉幕式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邵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比亞迪北美分公司總裁李柯校友,中遠海運(東南亞)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東校友,分享了全球宏觀經濟走勢,以及中外企業如何應對當前變局的話題——產業重構與企業應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對此進行點評與總結。
  • 群言爭鳴丨疫情背景下,教育概念如何重構?
    疫情中的在線教育告訴我們,比「學會」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會學」的方法和「愛學」的情感。 疫情期間大量的在線學習,逐步培養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也是教學更高層次的目標。「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人的終身持續學習能力和熱愛學習的動力情感。
  • 三陶教育舉辦「進化與重構 · 後疫情時代培訓機構崛起峰會」
    由三陶教育和釘釘聯合舉辦的「進化與重構·後疫情時代培訓機構崛起之路峰會」(下文簡稱「峰會」)在鄭州盛逸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啟,來自三陶、釘釘、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專家學者,與全國300餘家教培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未來教培行業發展方向。 與會率100%,15萬人在線觀看,13位專家20萬字精彩乾貨,三天兩夜,高潮不斷,場場爆滿!
  • 後疫情時代,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至關重要
    來源標題:後疫情時代,加強應急心理管理能力建設至關重要作者:王文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行為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勝利在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最緊要的任務,心理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心也要轉移到穩人心
  • 後疫情時代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
    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為主題,從基礎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在線教育治理、智庫建設與評價、國際教育等五個方面,研討當前在新冠疫情與科技革命的雙重衝擊下,如何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在主旨報告中,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督學、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表示,「新時代教育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 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2020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暨「金象...
    原標題: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2020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暨「金象獎」總決賽在滬舉行   在數位化時代,科技創新帶給商業更多的想像力,也在根本上改變著
  • 後疫情時代,OMO是教育行業重生的新機會?
    圍繞這一主題,由武漢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協會主辦、翼鷗教育承辦的《重塑·新生|後疫情時代下的教培OMO變革》研討會日前在武漢舉辦。同時,武漢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協會武昌分會也在現場正式揭牌,共63家合規機構加入分會。小語種、一對一、藝術、語文、數學、英語六個協會專業委員會成立。協會秘書長範汨介紹說,區級分會和各專業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標誌著武漢教育培訓行業正朝著規範發展的方向前進。
  • 宣講家文稿:壓力管理與積極工作——疫情發生後的心理建設與社會和諧
    今天,我跟大家探討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怎樣進行壓力管理、怎樣積極工作、怎樣進行心理建設,以及怎樣促進社會和諧。我們聚焦疫情發生後怎麼進行壓力管理,從壓力之「源」、壓力之「理」以及如何做好疫情發生後的心理建設三個方面,講述壓力管理的基本內容。
  • 在線·在校·在場——後疫情時代的學生教育與引導
    就有了這樣一個副標題:後疫情時代的學生教育與引導。 首先解釋一下後疫情時代。中山大學王竹立老師有言:所謂後疫情時代,並不是我們原來想像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情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小規模爆發,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的發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經濟、文化、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
  • 壓力與情緒管理
    壓力與情緒管理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張莉教授用一個生動的例子打開了本堂講座的篇章,將壓力與情緒管理分為六大模塊:壓力認知、壓力來源、壓力評估、壓力與行為、壓力管理、情緒管理。21世紀是一個「壓力時代」,張莉教授講到:我們想學好壓力與情緒管理這堂人生的必修課,就必須先進行壓力認知,理解壓力是一種心理感受,明白壓力是環境要求你做出選擇或改變時的個人感受。其次,要了解壓力來源有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自我壓力、社會壓力等。
  • 同濟-曼徹斯特項目管理雙學位MBA:後疫情時代的深化改革與創新
    當「黑天鵝」飛來,風暴席捲全球,經濟與社會構架的重構成為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當防疫與發展並重,新常態形成,如何在既有發展模式上實現創新亦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跨國教育。同濟MBA向來以國際化、專業化、實務化特色著稱,首當其衝便是國際化。
  • 疫情下的自我成長路徑
    因此,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已基本控制住,且全國範圍內已經基本全面復工了,但是在持續兩個月的停工、停業以及全球疫情的不斷升級,經濟復甦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和時間,而這一切則取決於疫情全球擴散的情況,以及各國的防疫戰略。
  • 疫情後時代的醫務人員,如何做到避免情緒的捲入,更好地自我關照
    不斷變化的疫情,全媒體時代信息的漫天&34;,病毒認知不確定性·····極大地破壞了公眾的信任感、安全感和確定感,增加了民眾的恐慌情緒。有些心理援助志願者有很強的助人情結,甚至孤身前往疫區進行心理援助,儘管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提倡。
  • 鄧紅輝: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12月20日,由21世紀經濟報導聯合根元諮詢集團主辦的2020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在滬舉辦。在論壇開場致辭中,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副總編輯、21世紀報系黨委書記、總編輯鄧紅輝表示,當下企業針對產品所打造的「品牌符號」,應針對不同場景、人群乃至消費需求而變,數位化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值得思考。「數位化時代是技術驅動的時代,技術快速發展也讓消費者對品牌與產品的決策鏈路逐漸縮短。」
  • 2020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白皮書
    聚焦這個群體,獵聘特此推出《2020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白皮書》,主要研究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的信心重構、心態重構、工作重構、生活重構和消費重構問題。結合獵聘平臺6000萬+的用戶大數據和上萬調研樣本進行分析,並對多個城市百餘名職場人進行訪談,進一步展示後疫情時代職場人生存狀況,為相關用人方、求職方和研究機構提供參考。
  • 論高等教育時代氣質的重構
    以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時代氣質的內在一致性,並論述了如何重構當代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等教育;時代氣質  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是對每個時期社會風貌和價值追求的映射。1809年,洪堡建立柏林大學時,高等教育以追求真理、培養獨立人格和紳士品格的價值理念,散發著「象牙塔」的超塵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