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網絡上曾發起過這樣一個提問:&34;許多網友說:&34;。
情同此理,作為醫務工作者(心理援助志願者),在所有的助人原則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助人。
在安心計劃醫務心理支持工作開展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項目組收到了許多醫務人員的求助信息:失眠,無法睡著,一閉上眼睛就想起那些朝夕相處的病人,那些在醫院崩潰哭泣的病人家屬,導致醫務人員自己也內心充滿壓力,無法控制情緒,時常崩潰、大哭,眼淚止不住的流下……
以上種種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解釋:助人者的情緒捲入。
因為真心救助病人,真心付出,真情陪伴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面對生命離去時才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傷痛。疫情蔓延期間,醫務人員在高密度的工作中,面對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同時,也用真情去投入到工作中。這種真情投入是醫務人員對自己職業的堅守和執著,是可敬的,更是可愛的。
作為心理援助的項目組成員,我們非常心疼疫情之後的醫務人員還被疫情期間的痛苦回憶裹挾著&34;。所以本周,項目組特別輸出一份小禮物給各位可敬又可愛的醫務人員:有關如何避免捲入,做好自我關照的心理調適技巧。
在這場疫情中,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孤島。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人群之廣、影響心理之深遠,是人們始料未及的。 回想2008年,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有許多熱心的心理援助志願者奔赴災區,到了災區以後發現現實的災難比想像中的要複雜得多,充滿了無助感,甚至有的志願者內心深處的創傷被激發出來,不但無法起到很好的心理援助作用,甚至為災後救援增加了難度。
不斷變化的疫情,全媒體時代信息的漫天&34;,病毒認知不確定性·····極大地破壞了公眾的信任感、安全感和確定感,增加了民眾的恐慌情緒。有些心理援助志願者有很強的助人情結,甚至孤身前往疫區進行心理援助,儘管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提倡。
安心計劃醫務心理支持項目總負責人史佔彪教倡導安心計劃的諮詢師團隊應用心理教練的對話技術支持和陪伴醫務人員走出疫情的陰霾。心理教練技術關注由心及理、助人成事。助人者(醫務人員或心理援助者)了解自己的有限性,強大自已的內心力量,用相對健康、完善、充滿能量的狀態,才能最終支持更多的人。
懂得自我保護。安心計劃開始的前兩周裡,諮詢師團隊聽到的最高頻率的詞彙就是&34;。醫務人員們回想自己如何挺過疫情時,談到的最多的也是如何防護的場景。同理,在關注和援助他人時,也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心理。災後的心理援助尤其強調自我保護的重要性。醫務人員陪伴和關注患者理性面對病毒,處理病毒的創傷,處理內心的創傷。但是一旦醫務人員自己沒有及時處理好這些傷痛,就像二次汙染一樣,同樣會遭受到心理創傷。
在心理諮詢界,不乏有心理諮詢師對他人微笑,卻對家人咆哮;幫他人指點迷津,自己卻身陷囹圄、無法自拔。醫務工作者同樣也是普通人,助人之餘,何以成為傷痕累累的救助者?
告訴自己,我已經為疫情防護,病人救治自己做了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
告訴自己,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夠一次性康復和治癒,我沒有辦法解決對方所有的傷痛,這世上沒有神仙,我也不是萬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覺知,我們要警惕它無意識地蔓延。醫務人員的用心和用情是非常值得感動的,在強大的專業知識支持下還籠罩著一顆真情火熱的助人之心,只是在後疫情時代中,我們也無比希望可以代替那些得到幫助、接受救治的患者們,保護好醫務工作者的這顆寶貴的心。
時刻保持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情緒的頂點,精力的局限性,接納助人工作本身的局限性,才能保持好內心的平衡與穩定,在有限的能量中,盡最大的努力去支持患者。
作為醫務工作者,在患者找到大家的時候,大家會根據專業知識快速判斷患者需要接受什麼樣的治療,但術業有專攻,專業是有邊界的,這世上沒有任何一種藥能夠做到&34;。也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可以&34;。
就像提供心理援助,假如我們忘記了心理援助的基本目標,就像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一樣。假如我們在心理援助過程中一直在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打破心理援助時間、心理諮詢界限及心理援助目標的設置,不但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而且還會讓來訪者對心理援助失去信心,產生雙向挫敗及疲倦厭煩的情緒。
心理援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34;。情同此理,我們要選擇自己能做的工作,假如的問題已經超出你的能力範圍,比如跨越學科,醫務工作者要真誠地和對方說:&34;。一旦心理援助志願者這麼做的時候,也會向對方示範了一種對待生命的方式,也讓對方能夠尋求更專業的幫助。
現代醫學證明,焦慮、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同樣具有感染性,會給他人帶來心理壓力,會削弱旁人的免疫系統,從而降低人的抵抗力。是的,目擊他人遭受苦難,產生共情,把別人的創傷當作自己的創傷,這在心理學上稱為&34;。人類具有強大的共情能力,在正能量中相互激蕩匯聚成激昂的鬥志,在痛苦中看到同類受苦,也會產生相似的情緒,感到悲傷和憤怒。
為此,要有可持續發展,保持持久的戰鬥力,不能憑著滿腔熱血,要助人更要懂得情緒上自我保健。要學會找到放鬆和娛樂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娛樂,每天要排好日程,還要保障睡眠,讓自己的頭腦能夠更清醒。總的說來,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還要很好地進行自我保護,這樣才能使個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病毒是病,需要防護,心理問題也是病,同樣也需要自我防護,需要學會自我保護。
疫情期間,團隊的一位心理援助志願者接到一位來訪者電話,對方因為家人的死亡而悲傷。心理援助志願者應用了所有的陪伴及支持性技術,都難以使對方平靜下來。心理援助志願者在和團隊分享時,督導告訴他:&34;。這個心理援助志願者放下了一直緊繃的情緒。後來她說她一直有一種受挫感,但她就這樣承受著。當督導告訴她,其實她已經做得很好時,她真的受到了鼓舞。有了同伴的鼓舞及團隊的支持,就可以很好地緩解負面的情緒。
我們提倡所有的心理援助志願者應該在一個相應的組織體系下進行工作。在疫區從事心理援助工作缺乏同伴及團隊的支持,隨著焦慮及恐懼情緒地不斷攝入,很快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心理教練聚焦解決問題,不過分關注情緒,不被情緒和困鎖所縈繞,而是給予來訪者更大的空間,讓他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此過程中,發現機遇、看到資源、調動潛能,進而自然而然地緩解情緒和症狀。所以心理援助要關注情緒,重視情緒,卻不能被情緒所綁架,陷入情緒而不可自拔。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思維總是有限的,而大家相互的交流能夠讓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多樣化,學到不同的積極應對方式特別是我們在危機中的適應能力。在團隊裡,每個人都學有所長,發現身邊人的&34;,每個人都可以提高專業技能,提升自信心。
在我們服務的醫務人員中,那些狀態恢復較快,情緒較好的醫務人員總有這樣一個共同點:身邊總有&34;。可以是身邊同事的交流群,也可以是從小長到大的&34;。他們可以在這個社群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分享各自的應對策略,共同探討一些關心的問題,建構起互相支持的氛圍。適時地將你的感覺和經驗與同事討論和分享,可以有效獲得心理的支持。
家人的理解與支持,鞏固和完善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適時地將自己的感覺和經驗與家人進行討論和分享,與最信賴的親人進行交談,可以適時表達負面情緒,這份情感支持彌足珍貴。
此時此刻,團隊也需要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下,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是要形成輪休制度。團隊成員之間需要有分工,不能讓一些醫務工作者一直戰鬥在一線,要及時休整,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工作壓力下很好地自我調節和恢復。
二是要有專業的心理疏導支持。保障醫務工作者能及時得到專業的支持。
三是要加強培訓,對於專業心理援助志願者,尤其是社工以及心理工作者,一定要在接受疫情心理援助的培訓後再加入心理援助工作。
四是形成相互支持的氛圍。集體作戰,抱團取暖,援助他人的同時不要忘記關愛同行,當同行之間形成了情感共同體,這是最強大的力量。
在安心計劃醫務心理支持的諮詢師團隊中,史佔彪教授一直倡導使用心理教練的對話技術開展心理援助。心理教練特別看重心理資源和社會資源,哪怕過往的一些成功經驗和體驗,過程中一點點的改變和不同,未來生涯中可以預見的一點點可能性。都可以作為來訪者實現智慧性跳躍和領悟的難得機遇。
文章摘自《安心行動-心理教練對話戰「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