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況利
► 王我
撰寫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況利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王我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醫務工作者們用血肉之軀築成了一道隔絕病毒的牆。既然是血肉之軀,醫務工作者在同時面對生理和心理雙重的巨大壓力時,心身狀態就容易失去平衡,進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個別人甚至會患上精神疾病。筆者團隊疫情期間對重慶市12 000餘名醫護人員進行的心理篩查結果顯示:有焦慮症狀的佔23%,其中有中重度焦慮症狀者佔3.4%;有抑鬱症狀的佔30%,其中有中重度抑鬱症狀者佔3.6%;有軀體症狀的佔47%,其中有中重度軀體症狀的佔20%。以上結果可見:心身症狀在抗疫醫務工作者群體中是非常普遍、異常突出的狀況。
面對不可預期、威脅生命、早期不可控制的新冠肺炎,面對早期醫療資源匱乏、工作強度巨大的現狀,醫護人員倍感緊張、壓力和焦慮,且大多數人難免出現擔心自己被感染或導致家人感染的心理擔憂;身體疲勞、精力差、軀體不適;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決斷力受限;易怒、抱怨和苛責他人等。這就需要我們對醫護人員進行及時的心理評估,發現高危人員並進行及時的心理幹預,以幫助醫護人員儘快恢復心身平衡狀態。
真實案例
周女士,女,32歲,奉節縣某鄉鎮衛生院醫師。她在疫情發生後,被抽調參加流行病學調查工作,長期處在疫情調查第一線,經常到確診者或疑似感染者家中調查,工作責任和壓力大,常常夜以繼日工作,有時還得不到群眾的理解。睡眠嚴重不足,有時非常疲乏卻無法入眠,感到身心疲憊,常常心悸、胸悶,全身腰酸背痛,有時會頭痛不適,食慾缺乏,身體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僅僅1個多月體重就減輕了將近5 kg。她有時甚至會想,還不如讓自己感染病毒,這樣就能好好休息一下。與諮詢師通話時,周女士聲音疲憊,表示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網絡量表篩查:PHQ-9:中重度,GAD-7:重度,PHQ-15:重度。
幹預過程:按照重慶市的統一部署,筆者團隊對醫務人員儘可能進行心理普查,先通過手機掃碼的方式進行線上網絡心理篩查,對3個自評量表結果為中度以上的醫務人員,按照自願原則進行免費電話諮詢。根據實際情況,將每次諮詢時間控制在15~30 min。
(1)第一次電話諮詢,首先共情,建立信任。傾聽周女士的傾訴,幫助其建立積極心態,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推送放鬆訓練的音頻,鼓勵通過肢體的放鬆來逐步調節心情;推送適合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自我催眠音頻「內在生命力」,從內心逐步增強戰「疫」的信心。
(2)第二次電話諮詢,周女士首先反饋放鬆訓練和進行自我催眠音樂後,身體疲倦得到緩解,頭暈、心悸、胸悶的症狀開始緩解,睡眠明顯好轉。諮詢師再進一步幫助其尋找其自身的資源:堅持了一個多月說明其生命力頑強和堅韌;家人對其的全力支持和理解,以及家人期待她的歸來,是她要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周女士感到內心有了更大的動力,堅持工作。推送睡眠保健操。
(3)第三次電話諮詢,周女士說話語氣較之前輕鬆,情緒穩定,能平心靜氣地述說,堅持每天做放鬆訓練和睡眠保健操,睡眠也變得深沉,白天疲憊感減輕,自覺心裡不再焦躁不安,身體的不適感明顯緩解,食慾也開始變好了。近期疫情程度減輕,工作量也減少,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更加堅定了周女士的信心。
心理幹預效果:來訪者情緒明顯好轉,睡眠好轉,各種軀體不適也明顯緩解,能堅持工作,對諮詢師非常感謝。網絡量表複測:PHQ-9:輕度,GAD-7:中度,PHQ-15:中度。
疫情下醫務人員心理危機幹預的實踐方案
在本次新冠疫情期間,筆者團隊針對不同層次的醫務人員開展心理幹預活動。
1
救援前的崗前培訓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在一線救援醫務隊員裡,除了常規臨床專業學科醫生外,還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精神科醫生,在初期既能協助處理患者的臨床精神病學相關問題,又能應對患者、醫護等人員在醫療環境中產生的各種情緒、心理問題。在疫情平穩時,精神心理工作者再行處理醫護人員的創傷、內化行為等深層次問題,力爭做到早介入、早幹預。崗前培訓內容建議:除了基本的傳染病防護知識,還應當包括應激反應相關知識、疫情應對的心理準備、自我心理防護與保健、醫患溝通技巧、團隊互助和心理自助方法等。
2
救援中的心理幹預
救援中的醫護人員,身體承受著超負荷的工作,常會處於過度疲勞狀態,會產生緊張、焦慮、抑鬱、悲傷的情緒,有時會覺得無助、壓抑,甚至耗竭,在面對患者死亡時會有很強的挫敗感或自責。另一方面還擔心家人無人照顧,怕家人被感染。因此,要及時評估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並採取針對性的心理幹預措施,適當釋放蓄積的情緒、改變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尋找各種社會支持和環境資源,重獲對生活的自主控制,減輕痛苦,促進心理健康的恢復。
(1)動態心理評估:主要包括焦慮、抑鬱情緒等方面的評估。
(2)根據心理狀態,分層進行心理幹預。①對於測試結果正常的群體,繼續追蹤隨訪。②對於測試結果輕度異常的群體:提供心理支持熱線或者網絡諮詢平臺,醫護人員可以隨時連線諮詢。根據醫護人員不同的情緒反應,定期推送放鬆訓練、臨床催眠、正念練習、睡眠保健操等心理自助音頻和視頻。定期追蹤心理健康狀況。③對於測試結果中重度異常的群體:心理幹預者應主動聯繫重度異常的個體,除了第二點的內容,還提供線上/線下心理諮詢,可以採用個體或團體心理幹預的方式。持續2周症狀不緩解且影響工作者,需由精神科醫生進行評估診治,必要時進行藥物治療。對於有自殺意念的個體或緊急狀況時,需要重點評估,給予緊急心理危機幹預,並及時向精神科轉介。每周追蹤心理健康狀況。
3
救援結束後的心理幹預
醫務人員從救援一線崗位上退至後方後,需要14 d的隔離以及一定時間的調整,才能逐步恢復正常生活規律。
(1)自我隔離期:在隔離期的醫護人員會體驗到孤獨感,有的醫護人員仍會閃回在疫情期間的事件和感受,可能存在悲傷、自責、失眠、噩夢,擔心自己感染等焦慮情緒,以及各種心身反應,心理仍然處於失衡狀態。這一階段的幹預要點是學會與情緒共處,與救援過程及負性情緒作別,增強家庭、社會等支持力量。
(2)回歸正常生活後2周:做到正常作息、自我關懷、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有親人喪失的醫護人員,根據需求開展線上或線下哀傷輔導。持續進行動態的心理評估。
(3)救援結束後1個月:繼續隨訪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態,重點篩查是否可能存在創傷後應激障礙。
(4)救援結束後半年:重點關注前期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醫務人員,持續對這一群體進行心理支持工作。
編輯:韓 靜 孫陽鵬
排版:薛 偉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20期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