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等教育時代氣質的重構

2020-12-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縱觀古今,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反映著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主流價值追求。當前,我國社會正面臨著價值取向多元、各種思潮和文化相互碰撞、利益錯綜複雜的局勢,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和呈現出的氣質有待重新審視和匡正。以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時代氣質的內在一致性,並論述了如何重構當代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等教育;時代氣質  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是對每個時期社會風貌和價值追求的映射。1809年,洪堡建立柏林大學時,高等教育以追求真理、培養獨立人格和紳士品格的價值理念,散發著「象牙塔」的超塵氣質。隨後,從大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高等教育伴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變換著角色定位,從「社區服務站」向著「社會的軸心機構」發生轉變。而高等教育在每個時代所彰顯出的氣質,就是那個時代社會整體風貌的縮影,給那個時代的人們烙上了深深的印記,我國也不例外。我國高等教育從古代到近現代涵養了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綻放出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當代又經歷了建國、改革開放和發展建設幾個階段,其角色定位及其所顯現出的時代氣質也不斷發生變化。重新審視和建構當前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從而反哺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是高等教育領域需要自覺承擔的歷史使命和亟須完成的重要任務。  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映射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我國古代社會以「入世」為追求,推崇「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而當時的高等教育就是為統治階級培養「經世治國」接班人的場所。古代的高等教育活動以培養社會精英為主要任務,無論是太學、書院,還是各種類型的私學,皆以國學標準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以能否升學和步入仕途為主要目的。古代高等教育的氣質風貌所反映出的,就是當時渴望「一舉成名天下知」 的「讀書做官」這種社會政治中心思想的主流價值觀念。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近代高等教育的氣質也隨著歐美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發生了改變。「師夷長技以制夷」,京師同文館肩負著「自強」「求富」的任務,資本主義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從維新運動「發展資本主義挽救中國」,到「五四」運動豎起的「科學」「民主」的兩面大旗,都反映了這一時期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自主,努力擺脫被動落後局面的主流價值追求。而隨後開設的天津中西學堂、京師大學堂、上海南洋公學、萬木草堂等一批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學堂或書院,也以培養精通「西政」、掌握「西學」的人才為當時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論從教育行政到教育制度還是從課程設置到教材編寫,無一不反映著近代新式學校「教育救國」的時代風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治生活一度成為社會的主題,而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主題就是儘可能為政治提供支持,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是當時最具政治理想和熱忱的群體。那一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是適應國家的建設的需要,培養……忠實於社會主義事業和準備著隨時保衛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1];「向工農開門」的辦學方針,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實踐環節,也都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  可見,縱觀古今,每一時期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都反映著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當前也不例外。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思想的解放、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包容,讓中國社會的多元性和自由度節節攀升。然而,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些混淆視聽的觀點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和信仰上的迷茫,削弱了社會的共識。受到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各種論調也不同程度地入侵到高等教育的思想文化陣地,使高等教育的氣質呈現出焦躁和不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凝練和概括,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是在當下中國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各種思潮和文化相互碰撞、利益錯綜複雜的今天,匯聚力量、凝聚共識,指引中國人民堅定前行的價值理念,也是對高等教育和各項辦學理念的價值引領。在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亟待重新審視和匡正,以強化其社會引領的功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具有內在一致性  正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反映社會風貌,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映射。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就是整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國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不僅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目標確立和功能發揮三個方面,與其具有內在一致性。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相一致。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是高等教育在一個時代的價值追求所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特質和風格氣度。因此,重構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首先要明確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會受到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狀況與社會發展理念的雙重影響。從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狀況看,時至今日,高等教育早已在世界的舞臺上成為了「社會軸心」。高等教育是整個社會系統中最具活力、最能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子系統。如今的高等教育不能被禁錮在「象牙塔」內不顧社會的實然狀態,追求純粹理想化的學理研究;也不能被工具化和附庸化,追求對社會簡單被動的應對和服務。高等教育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精神力量,為社會提供思想和行為模式,以自身的價值追求引領社會不斷發展。從社會發展的理念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恰好為高等教育的價值追求指明了新的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執政黨提出的目標理想和價值取向,符合全體社會成員的長遠與眼前利益訴求。它是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國家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可見,高等教育價值追求無疑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指導當前社會生活中人的行為方式和觀念規範的最主流的觀點保持一致。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的目的相統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根據高等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判斷的結果。良好的時代氣質,蘊含在現代大學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目的的確立要明確「為誰培養人」「為誰服務」,並且規定出培養對象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正如德裡克·博克所說,大學承擔社會責任,或者說大學的社會職責,是任何國家大學存在的目的。[2]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無疑是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受教育者能否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堅定的政治立場,能否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負有重要的、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何謂「合格的人才」,則可以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找到答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不僅描述了社會主義發展建設需要的人才在能力和道德素養方面的要求,還體現了社會主義「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3]的根本價值觀念和終極價值理想,反映了我國當前發展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繁榮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因此,無論是我國高等教育育人目標的確立,還是階段性目的的把握,都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訴求相統一。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的功能相呼應。高等教育對於社會發展而言,具有促進政治民主化、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延續和發展,以及調節人與自然關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對於個體而言,則具有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促使個體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出的三個層面的倡導,分別對應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就是要在經濟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政治上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文化上創造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先進文明,社會上形成安定有序、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同時,每個公民都應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職業道德、傳統美德和個人品德,作為做人之道和立世之本。可見,這種為實現國家富強、社會繁榮和個人幸福而在觀念層面做出的引導,與高等教育的功能相互呼應。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主要場所,是整個學校教育環節中與社會聯繫最為緊密的最後一環。高校對於社會的影響和學生的影響都是全面而深刻的。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三個層面的倡導,將有助於高等教育正向功能的發揮。  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構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  重構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需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育人的全過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和精神世界。只有在高校教職員工和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通過時間的沉澱和實踐的積累獲得社會認同後,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才能影響並帶動其他社會公民,使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真正發揮出價值引領的作用。  第一,重塑高等教育時代氣質內核,需要全過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等教育時代氣質的重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重塑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出的三個層面的倡導,應反映在高等教育辦學的全過程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制度建設、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等方面。  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高校應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辦學的頂層設計,並具體反映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高校辦學既要注重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依託優勢學科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學府,也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大學的特徵。  二是在教育教學的實踐環節中,要打造「課堂教學—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網絡媒體—校園文化」的聯動平臺。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思政課講授內容和教材建設。特別是在專業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著力向學生傳授知識體系、正確的認識論和科學的方法論的同時,以「愛崗敬業之心、平等友善之姿、公平正義之行」以身作則,用自身言行感染學生,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此外,要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以理論學習、形勢政策教育和主題黨團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要以鮮活事例感染人, 找準宣傳教育同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點,讓教職員工與學生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培養情感認同。學校還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驗感受和認知理解,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形成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持續的創新能力,掌握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搭建平臺。在此基礎上,學校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將課堂教學內容、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的成果、事跡進行廣泛傳播,擴大影響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中,通過新媒體策劃主流的議題事件或結合熱點問題,引發學生主動關注和積極思考,在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擴大共識,加強正能量信息的傳播,增強理論的說服力。此外,學校還應重視並發揮校園文化的感染和引領作用,促進文化建設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密融合。  三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還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校、科學管理的工作實踐中,用制度的權威性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一方面,要確保依法治校,通過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系統的政策和法規,將法律意識融入大學治理之中;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科學規範的制度體系和高效的內部管理系統,對師德、師風加強監督管理,對機關作風和廉政建設加強約束,為師生權益提供保障。平等公正的制度環境,能夠激發和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師生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在制度環境的保障下,高校的管理、服務都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方向指導,機關管理人員和後勤服務人員都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為指南,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在對人態度、辦事效率等方面為和諧校園營造良好氛圍。在高校內部,要樹立校園內「人人是教師,處處是課堂」的意識,堅持內外結合、專兼配合的思路,落實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具體措施,由全體教職員工共負育人之責。[4]  第二,彰顯高等教育時代氣質風貌,需要創新途徑。人們感知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有賴於高等教育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同時,在高等教育的主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系統會因自身散發出的時代氣質而塑造出一種形象、形成一種文化場域,輻射並感染社會的其他領域。  高校是先進文化的中心,應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問題和實踐難點,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特質。同時,將理論與時代發展特徵緊密結合,針對師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對他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疑釋惑, 努力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價值、符合人們心理需求的研究成果。[5]要充分發揮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構建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體系。  高校應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產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在校內結合本校的歷史傳統和風格特點,開展專題研究,挖掘、整理學校的發展歷史,精心培育學校的價值觀念,凝練出一批優秀成果。同時,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身專業知識和學科背景相結合,在知識的傳承創新中體現價值追求,實現育人效果。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直面現實社會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向社會不斷推出美術、攝影、書法、文學、音樂、舞蹈、紀錄片等形式的文化產品,以文化成果載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中的傳播。  高校應充分利用虛擬空間傳播信息豐富性、廣泛性和及時性的特點,通過網絡媒介創新微文化傳播載體。一方面,高校應運用網絡媒介與家長形成緊密連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間產生共鳴,由影響一個學生到影響一個家庭單元;另一方面,高校要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的建立,樹立和宣傳自身形象和理念。通過形象的塑造獲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的育人理念,潤物無聲地擴大影響力。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6]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師隊伍的建設當中,把增強教師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作為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主要內容。教師應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待教學和科研工作,承擔起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此外,高校應面向社會,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的平臺,讓學生在生動的活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眾感知高等教育的時代氣質,從而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與思想共識。(作者:吳雅霖 劉芳,單位:首都醫科大學,劉芳系學校黨委副書記)  本文系北京市委教工委重大委託課題項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全過程的研究」(項目編號:JGWXJCZX20146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建華.高等教育價值觀視野下的高等教育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1):5-9.  [2]王曉陽,張京順.美國大學的社會責任與學術自由理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115-121.  [3]張利華.對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新認識[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2):51-54.  [4]宇文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全過程[J].河北學刊,2010(4):173-177.  [5]王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的五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5(1):124-127.  [6]習近平.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 2014-02-26(1).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
    可是,「將信息技術由外在於教育場域的器具變成與個體生命成長共生的內蓄力量,其深刻內涵卻是顛覆、是變革、是重構和再生,即利用信息技術對教育實行全方位改造、顛覆性重構,使其升華為資訊時代的新形態。」[13]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絕不能簡單地被看成是用於改進現有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外在工具與手段,而應是推動大學教育革新的內生力量。三是對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與「數位化大學」的含義理解存有缺陷。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數位化大學」的顛覆性創新何以可能
    可是,「將信息技術由外在於教育場域的器具變成與個體生命成長共生的內蓄力量,其深刻內涵卻是顛覆、是變革、是重構和再生,即利用信息技術對教育實行全方位改造、顛覆性重構,使其升華為資訊時代的新形態。」[13]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絕不能簡單地被看成是用於改進現有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外在工具與手段,而應是推動大學教育革新的內生力量。三是對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與「數位化大學」的含義理解存有缺陷。
  •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質量是每所高校的立校之本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著力解決兩大問題,一是扭轉高等學校以學歷為導向辦學的傾向,不能只滿足社會的學歷需求,不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二是推進學校治理改革,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現教育家辦學。按照國際標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高等教育就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於今年達到50%,高等教育由此進入普及化時代。
  • 「後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1∶99現象
    > 「後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
  •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5月06日15:52 人民網武漢5月6日電 「當代思想的任務之一,就是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我們時代的智慧箴言。」
  • 鄔大光:論我國高等教育學體系的特殊性
    關鍵詞  高等教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正在進入一個以本土問題和實踐為基礎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時代,這是新時代賦予人文社會科學的使命,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需求。
  • 鄧紅輝: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在論壇開場致辭中,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副總編輯、21世紀報系黨委書記、總編輯鄧紅輝表示,當下企業針對產品所打造的「品牌符號」,應針對不同場景、人群乃至消費需求而變,數位化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值得思考。「數位化時代是技術驅動的時代,技術快速發展也讓消費者對品牌與產品的決策鏈路逐漸縮短。」
  • 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走向融合與重構
    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小學校長肖方明認為,疫情後學校課程須進行重構,一是重構體系,即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二是重構模式,挖掘學生個性化學習潛力。此外,與會校長認為,後疫情時代,更加凸顯「五育並舉」重要性,學校要加強生命教育、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養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 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判斷新特徵新使命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論·教育篇  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的時代背景下,進入新階段的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也相應地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平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其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 關於高等教育「溢價效應」及弱化現象分析……
    試乎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感到不划算,「還沒籤呢」、「工作找到了嗎」、「本科生工資太低了」等話題已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一種莫名的對高等教育前途焦慮在泛濫。「讀書無用論」好像又有回頭之勢。曾經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溢價效應」深信不疑,現在則疑慮重重,對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看?我們應該怎麼辦?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臧峰宇,朱梅  內容提要:半個世紀以來,學界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的研究蔚為大觀,並圍繞馬克思正義論是否可能、馬克思正義論的內在邏輯、重構馬克思正義論的規範性與現實性等展開理論爭鳴
  • 「工讀主義」與毛澤東時代的高考和高等教育
    【編者按】與「鞍鋼憲法」類似,毛澤東時代的高等教育也有「兩參一改三結合」。
  • 教育學核心概念的嬗變與重構
    教育學核心概念的嬗變與重構需要遵循文化邏輯、時代邏輯、實踐邏輯和學科邏輯。新時代的教育實踐需要進行教育學核心概念的重構,重新定義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習、什麼是學校、什麼是教師。中國特色教育學話語體系的核心概念建構,必須立足於中華教育學術傳統和新時代中國教育實踐、分析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新現象、研究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新問題,在傳承、創新中實現核心概念的重構,創製出對中國教育實踐的原創性理論解釋。
  • 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
    可以說,智能教育時代已經來臨。這得益於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以及教育自身發展的訴求。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
  • 陳興德:焦慮、認同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
    梁啓超以「過渡時代」來指稱清末民初的中國,指「過渡時代,又恐怖時代也」。[10]蔡元培則認為近代中國國民心理經歷了「自大」向「自棄」的沉淪,其實質是從「身份認同」走向「文化撕裂」(或「文化精神分裂」)。[11]這是內憂外患的困難時局所引發的「文化焦慮」的必然結果。
  • 文獻||陳俊民先生《張載關學的歷史重構》
    全書十二章,可分五個部分:一至三章,先敘述1980年代初,作者帶著重構中國傳統哲學邏輯發展的現代詮釋體系之理想目標,自選「張載哲學及其關學源流」專題而獨自開啟「關學研究」工程;再說明在特殊的「學術機遇」和「關學論爭」背景下,在對「關學經典」 校點整理、縷析重構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哲學概念分析與歷史地域重構」並進的方法重構「張載關學傳承歷史」的基本問題意識。
  • 全球疫情與高等教育的使命重塑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蛻變和世界格局的變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與產業化、市場化會逐步退潮,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與國家性會得到進一步增強。一國高等教育與該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及其在全球化經濟鏈條中的位置密切相關。經濟水平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總體需求、發展規模、經費來源以及學科專業結構等外延和內涵特徵,高等教育通過人才培養增強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並提高社會人力資本水平。
  • 認識論、研究議題和方法創新:論重建民族學
    有鑑於此,近年來我對民族學學科的反思與重構進行了時斷時續的思考與研究,撰寫與發表了一些論文,並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呼籲:民族學需要深入系統的自我反思,民族學的學科重構迫在眉睫! 本書所匯集的是已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關於民族學學科的反思與重構的論文,這些論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組: 第一組的四篇文章論述學科反思與建構的整體性問題。
  • 心理學的批判與重構:一種馬克思主義進路
    叢書總序心理學的批判與重構:一種馬克思主義進路海德格爾有言,哲學之必要性就在於當前時代的「急難」中。
  • 民辦高校發展的內在邏輯:重構與轉型路徑
    在以規模擴張為主要特徵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民辦高校在經濟邏輯的主導下雖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民辦高校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均已發生較大改變,經濟邏輯已經不能滿足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需求甚至成為其發展的瓶頸,亟須進行轉型和重構。有鑑於此,下文對民辦高校發展的內在邏輯展開研究與分析,以期為民辦高校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