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與高等教育的使命重塑

2020-12-27 中國教育新聞網

當前,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全球疫情是否會伴隨著夏季來臨和醫學醫藥的創新突破戛然而止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自二戰以來形成的全球經濟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蓬勃發展的全球化浪潮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在疫情大流行的時空範圍內,口罩、醫療設備、防護物資等在平時可以在國際範圍內正常交易與流通的產品,正在成為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資。那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沒有較為完整產業鏈條的國家和地區,面臨醫療物資短缺的局面。疫情過後,世界各國會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得失與自己的舉措,會重新定義戰略物資和產業鏈與供應鏈。國家產業布局結構特別是工業體系的相對完整及農業發展必將引起各國各地區的高度重視,國際貿易體系面臨挑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蛻變和世界格局的變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與產業化、市場化會逐步退潮,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與國家性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一國高等教育與該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及其在全球化經濟鏈條中的位置密切相關。經濟水平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總體需求、發展規模、經費來源以及學科專業結構等外延和內涵特徵,高等教育通過人才培養增強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並提高社會人力資本水平。如拉美國家的經濟高度依賴美國,主要以資源能源和產品出口為主,導致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結構與美國大體一致,經濟的附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的附屬性。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全球化深入發展,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重點不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調整帶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科學研究重點的變化,帶來的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理念的衝擊,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被削弱,競爭和市場機制不斷得到強化,私人產品觀念持續增強,知識正在日益變得商品化,大學與政府、市場的關係發生了明顯的重構,隨著政府撥付經費在高校支出中的比例逐步降低,高等教育機構與市場和產業鏈條的需求相結合,減少對於政府公共經費的依賴並開拓新的經費渠道。總之,經濟全球化帶動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推動出現了公共經費佔比下降,高校與市場密切聯繫,高等教育市場化、民營化的興起,分權的推進和問責制的流行。

疫情如果導致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回流趨勢和重新調整布局,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產業化與市場化就會面臨新的變局,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與國家性會進一步凸顯。一是高等教育適應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與產業鏈的布局需要,高等教育的使命、職責與具體的結構、布局等有待重構,無論政府的財政撥款是否有大幅增加,在經濟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與國家、政府的聯繫會進一步增強,一國的高教發展必須致力於解決該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提出的需求。二是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會增強。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和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情況下,高等教育必須有所作為,把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使公共性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發展與追求的目標,成為高等教育公平的新底線。

如何實現高等教育的使命重塑?依賴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總是希望依賴外部力量幹預特別是政府的推動,依靠自身力量很難實現或者無力完成。創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則能夠憑藉自身力量實現戰略轉型。高等教育機構要由制度理論、權變理論為指導的被動變革轉變為資源依賴理論為指導的主動創新。制度理論強調環境中的規範性要素,高校嵌入制度環境與約束中。權變理論確定的就是在環境的條件與組織的設計中間找尋到一種「適應」。高等教育機構在組織與環境之間找到一種「適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組織變革,但組織成員對外部環境是一種被動反應。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決策跟著外面變,但是這種變革沒有體現主動性。這是一種傳統的行政化的發展模式,是一種高決定性、高選擇性的發展模式。資源依賴理論是指環境不是一個嚴格的限制因素,組織成員也相信他們能應對組織政策,做出改變,行使自由裁量權,組織領導者為了提升機構的發展目標而重塑外部環境。大學高度依賴外部資源,主動作為去爭取外部機構的支持與資源投入,強調如何從外部獲取發展資源。這是一種低決定、高選擇性的戰略開發與選擇模式。資源依賴理論不是說要被動依靠外部資源,而是要主動尋求資源、主動變革、進行組織創新。任何高校都是一個高度依賴外部資源的機構,要依賴外部的支持作用和資源投入,才能謀求高校自身的發展。實際上高校的創新發展都必須主動尋求資源、主動變革和主動創新,有位才能有為,高校在爭取資源、使用資源與創造價值、輸出資源(包括人才、畢業生、科研成果、社會服務)等方面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和主動創新。

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經濟產業調整和國際格局變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須有所作為,以積極主動的創新精神迎接危機挑戰,強化自身社會責任,增強高等教育機構的公共性,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由傳統的全球化時期形成的高等教育全球化、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轉變為強調公共性與國家性,高等教育使命的天平由市場、自由轉向公共與責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01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超選集團應邀參加後疫情時代高等教育重塑國際論壇
    2020年9月3日下午,超選智能科技研究院副院長趙豔豔應邀參加後疫情時代高等教育重塑國際發展論壇。論壇由ELEKTRO、ARCST和CNEW共同組織、北京大學Katherine Jiao博士主持,旨在交流疫情下教育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問題,探討疫情後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人才發展趨勢、未來教育展望及基於問題的在線教育實踐路徑。
  • 疫情或致全球2400萬學生輟學 高等教育人數減少790萬
    中國網北京8月12日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之下及之後的教育政策簡報》稱,預計全世界將有2400萬學生因新冠疫情輟學。該組織對此表示擔憂,並呼籲儘可能保持學生學習的連續性,特別是那些來自社會最弱勢群體的孩子。
  • 重大疫情下跨境高等教育中的學生管理研究
    [2]作為國際學生流向的傳統中心,歐洲和美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無疑為全球跨境高等教育(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的發展蒙上陰影,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管理模式亟須改變。新冠肺炎疫情促使高等教育機構從招生、學習、思想教育等各領域多角度、全方位地重塑著跨境高等教育學生管理生態。
  • 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發布《新冠疫情如何影響留學生》白皮書
    這次疫情的發生,對於留學生來說著實影響不小的,也對從事國際教育留學整個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目前來看,對中小留學生的影響最大,家長普遍較為擔心,對於高等教育的準留學生來說,依據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發布《新冠疫情如何影響留學生》白皮書調查和整體的學生諮詢和辦理的數量來說影響並不大
  • 清華大學:共話全球高等教育趨勢 依託慕課平臺推動學習革命
    他表示,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今天討論在線教育正逢其時。我們對慕課平臺推動學習革命的作用,不應該只著眼於高校,更應該考慮到其對整個社會以及人類所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大學和在線教育平臺的聯合努力下,相信未來慕課與在線教育一定會在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提出的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 積極應對全球「三鏈」重塑與再造
    原標題:積極應對全球「三鏈」重塑與再造 【財經論語】 不斷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有效運轉,「掉鏈子」的情況也不可避免地發生。因此,如何應對疫情下「三鏈」布局重新調整是當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認清「三鏈」不同狀況是重塑和再造「三鏈」的根本保證。
  • 疫情過後,全球高等教育院校將會迎來一輪倒閉潮
    疫情的發展改變了很多留學學生的規劃方向和路徑,給全球大學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招生思路和發展趨勢,同時給所有的高校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海外疫情對中國留學生影響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關於「海外疫情對中國留學生影響」的調查報告,目前留學生普遍擔心的問題中,感染病毒排在第一位,影響學業排在第二位。
  • 2020醫生雲論壇:新冠疫情重塑全球面貌 醫療健康新時代來臨
    8月21日,以「新冠疫情重塑全球健康面貌」為主題的2020北京健康大會·醫生雲論壇在上海市松江區的G60 科創大廈成功舉辦。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主辦、大專家.COM承辦。本屆論壇以「新冠疫情重塑全球健康面貌」為主題,論壇採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同步舉行。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九項主張重塑「疫情後」全球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各國公立教育面臨著自19世紀創建公立教育系統以來最大的轉折。在當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教育決策將對教育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邀請各國政府官員、教育學者、學校教師、各年齡段學生,圍繞疫情影響下的全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討,提出了九項關鍵主張,以應對新冠疫情期間及之後的教育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布了《後疫情時期的世界教育:公共行動的九項主張》,建議各國在秉持核心原則、立足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更新和重塑教育,並呼籲加強全球團結,縮短全球教育鴻溝。
  • 迷航中的全球高等教育的「特修斯之船」
    事實上,全球各所大學都在思考高等教育的未來模式。被疫情凸顯出來的全球高等教育危機可以是中國大學的契機。但抓住契機需要理解歷史,透視危機,更需要高瞻遠矚的社會文化視野。危機讓業已存在的深層問題更加清晰。疫情發生後,以美國和英國大學為代表的全球高等教育模式的深層問題更加凸顯:1.昂貴的學費。
  • 大學「破產」或大學重塑?
    但在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包括網絡、移動技術、慕課、搜尋引擎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的出現,這些都革命性地改變了學習行為本身和知識分享的方式,甚至深深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得教育和大學面臨嚴重挑戰。人們不得不反思教育、重塑教學、對大學進行再定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給予了中國大學、特別是創立於這個時代的中外國際合作大學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 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變革學術論壇在京舉辦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9月14日電(孫競)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變革學術論壇暨雲上高博會啟幕發布會」今天在北京舉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以《面向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思考》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時指出,面向未來,要從時代變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深刻變化: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體量規模從大眾化階段邁向普及化階段,結構類型從相對單一結構向多元多樣化辦學結構轉變,教學模式在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方面實現深度融合,正在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 《經濟學家》:步履維艱的全球高等教育
    ◤由於適齡人口減少等問題,國外許多大學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就已經面臨嚴峻挑戰。疫情發生後,國際學生驟減,財務狀況堪憂,歐美一些大學步履維艱,難以為繼,甚至不得不關門大吉。2020年8月7日,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刊發文章《不可思議的大學》(Uncanny Universities),分析了疫情下海外大學的艱難處境。
  • 「網際網路+」戰略日益深入 教育領域重塑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
    發展報告指出,隨著國家「網際網路+」戰略日益深入,教育領域不斷重塑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中國網際網路教學不僅有效抵禦了新冠疫情給教育帶來的巨大衝擊,更充分展現了十年來我們教育信息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戰疫大局做出了積極貢獻。」
  • 張楠:《2次重塑》重塑不一樣的人生故事
    《2次重塑》是一群有鮮明態度的年輕人,用衝破禁錮、打破常規的拼勁,不忘初心、使命、積極打造的社會與大眾共同需求的內容哲學品牌,立志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符號。引領倡導年輕人面向未來,不畏困難,重新塑造的風潮,品牌內涵精細化,表現形式多樣化。圍繞人的心靈救贖與自我突破,可以嵌入到文化市場的不同維度。
  • 疫情大考下的高等教育應急機制建設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實踐雄辯地告訴我們:高等教育系統亟待建立系統化的應急機制,用以規範管理突發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筆者通過深入研究,認為高等教育系統必須建立公共衛生危機6大應急機制:一、領導機制組織領導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
  • 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判斷新特徵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判斷,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建設教育強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進入嶄新階段,這給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賦予了新特徵、新使命和新要求。
  • 重塑教育 打造一流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
    而且,因連結革命和人工智慧,使得社會行為和規範,包括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產業結構、社會形態等會發生很多顛覆性變化,會誘發各類範式革命及社會轉型或重塑,全球教育也迎來了一個重塑的時代。如何捕捉機遇?如何幫助學生在這樣的世界中更好生存?利用全球化、數位化和網絡化,以國際化助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以融合創新引領新時代的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重要命題。
  •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科技大學承載的雙重使命
    科技與新冠:提供科學應對方案《中國科學報》: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作為一名學者,以及一名高校校長,您是如何看待科技在這場疫情當中發揮的作用的?陳繁昌: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 邱慈觀:影響力投資重塑了資本主義嗎?
    影響力投資的全球推動小組(Global Steering Group, GSG)於本周舉行年度峰會,從9月9日開始為期三天的線上論壇。峰會以「疫情後的重建」為題,探討如何通過影響力投資來推動社會重建,以達到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