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 打造一流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全球化、數位化、網絡化強化了全球的互聯和相互制衡,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模糊性、複雜性和多變性。而且,因連結革命和人工智慧,使得社會行為和規範,包括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產業結構、社會形態等會發生很多顛覆性變化,會誘發各類範式革命及社會轉型或重塑,全球教育也迎來了一個重塑的時代。如何捕捉機遇?如何幫助學生在這樣的世界中更好生存?利用全球化、數位化和網絡化,以國際化助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以融合創新引領新時代的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重要命題。

關鍵詞:重塑教育;一流人才;人才培養

中國教育怎麼重塑?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傅明哲(Ming-Zher Poh)曾做過一個實驗,用可穿戴式傳感器監測學生整周大腦的活動狀態,結果發現:學生在傳統的課堂上大腦活動最不活躍,而在做實驗、做作業、自學、考試甚或做夢時大腦卻高度活躍。2015年,澳洲青年基金會從2012年到2015年6,000多個數據源收集了420多萬份崗位信息,最後發現最受企業青睞和增長最快的前四項技能分別為:數字素養(Digital Literacy,212%)、審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158%)、創造力(Creativity,65%)和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26%)。即使那些增長不快但企業仍關注的技能是表達能力、團隊合作、關係構建、溝通能力、金融素養等,在現在的教育過程中也明顯關注不夠,主動訓練不足。世界發展的趨勢、社會的需求、上述試驗及調查的分析都在告訴我們:現有的人才觀念需要調整,教育理念亟須改變,育人過程、教學方式、教育生態亟須全面重塑!

有教育家指出,上述變化對教育者來說是一個警醒(Waking up call),遺憾的是不少人還未醒來,一些人醒了但尚未起床;令人高興的是已有一些行動起來的人。例如:史丹福大學為了應對未來世界的變化,提出了21世紀大學育人目標是:掌握知識(Owning Knowledge):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融合,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分析哲學;磨鍊能力(Honing Skills and Capacities):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批判性閱讀能力、美學與審美能力、形式和定量推理能力、歷史思考能力、科學分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培養責任感(Cultivating Responsibility):包括個人和社會責任感、倫理和道德、跨文化跨種族認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包容慷慨的品質以及富有同情心;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掌握知識遷移能力,即運用所學知識能力去創建新的連結,解決新問題,應對各種外界挑戰和機遇,逐步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習慣,成為創新型人才。[1]

西交利物浦大學(以下簡稱西浦)誕生於這個偉大卻充滿挑戰的時代,立志在建設一所高水平國際化大學的同時,希望為未來的教育提供一種方案。考慮到全球教育模式需要重塑和升級,所以不能簡單拷貝外國或中國現有模式,而是利用自身國際化辦學的機會,整合東西方文化和最優實踐成果,根據未來趨勢和需求,探索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

辦學理念清晰,定位準確,戰略規劃全面

西浦以建立「研究導向、獨具特色、世界認可的中國大學和中國土地上的國際大學」為宏偉願景,融合東西方文化與教育精粹,整合全球資源,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有利於知識工作者和組織效率釋放的新型大學組織管理體系、新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並以此為基礎影響中國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發展。

通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西浦發展的1.0版本:在教育上初步形成了創新型的國際化專業精英培養模式,在大學運行上形成了一種網絡化、平臺式的大學組織管理體系,在大學與社會互動和服務方面,形成了開放式的校園和大學與社會互動的機制以及共生共享的生態體系。同時,西浦建設了輻射和影響全國的教育領導力研究與培訓基地—西浦領導力與教育前沿研究院(ILEAD),從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育人體系的研究、培訓與諮詢、教育與評估、教育改革創新社區四個方面來全面推動全國乃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以學生為中心,孕育「五星」育人模式 

西浦回歸大學本質,堅持「以學生健康發展為目標、以興趣為導向、以學習為中心」 的育人理念,培養具有素養、能力和知識三大體系的「世界公民」。研究明確了素養、能力和知識體系及各自五方面的內涵,構建了五星的教育策略及支撐體系。

一是知識體系:生存與自我管理的哲學與智慧;不斷豐富的國內外生活體驗;人生和工作的藝術與技巧;科學思維與知識體系;技術與工具的使用。二是能力體系: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整合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主動的態度和堅實的執行力;積極探索與創新精神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合作精神和行為能力。三是素養體系: 核心思想—快樂生活、成功事業;核心價值觀—創新和貢獻;核心目標—提高人類生存能力;核心倫理原則—和而不同;核心世界觀—全球視野與練達。四是綜合教育策略:不斷重塑學習和教學;幫助學生從各類活動和組織中學會成長;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與創業教育;融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和實踐;以國際氛圍和交流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五是網絡化支撐系統:以「多元、規則、創新、自由和信任」為核心理念的校園文化系統;符合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和國際水準的學術服務與支持系統;強大的學生學習支撐和服務平臺;高效的網絡化的學校運行支持系統;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基礎設施支持系統。

搭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服務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是為學生搭建一個成長和自由發揮能力的舞臺,指導和幫助學生儘快健康成長。為此,西浦提倡學生自我管理與學校服務和引導相結合,搭建各種服務平臺,系統地支持學生自治、自理、自我發展,幫助學生實現讓他們受益終生的三維度、九方面的轉變,即從孩子到年輕成人再到世界公民的轉變,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再到研究導向型學習的轉變,從盲目學習到興趣導向學習再到重視人生規劃的轉變。大學視學生為年輕的成人,既強調他們成人的責任,又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為有效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西浦倡導研究導向型學習、教學和工作,建立了四大導師體系,試圖從國際視野、社會價值、人際關係、科學技術、學會學習五個方面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以「研究導向」重塑現代教學與管理體系 

在知識獲取日益便捷的當代,必須改變傳統的應試或知識灌輸式教育方式,重塑教學和大學運作,以使學生在校園獲得最大價值。為此,西浦以研究導向重塑教育,具體包括研究導向型教師:西浦所有教師既要教學又要研究,還要從事相應的學術管理工作;研究導向型學習:鼓勵從現象或問題入手,幫學生從單純的記憶和理解知識,轉變為通過研究學會學習。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訓練學生的審辨式思維;塑造學生創造性行為;幫學生形成複雜心智[2-3];練就終生學習的能力。學生在研究導向型的學習過程中,可從五個方面獲益:搜尋知識、整合知識、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

一是研究導向型教學:教師要從傳統的教授知識轉變為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根據所教課程知識相關的現象、任務甚至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入手,有節奏和步驟地引導學生通過研究解釋現象、回答問題、應對挑戰,從而掌握知識體系、提升能力和改變自我。二是研究導向型管理:大學是典型的知識組織,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新生事物和事務,即使是一般性管理工作,也要以研究為導向,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引領性,以保持持續創新的機制和狀態。

支持學生全面發展的服務體系

為幫助學生在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系統、十五個方面全面發展,西浦構築了多層服務體系。一是文化和自我教育。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圍繞「五星育人模式」,確立了「獨具特色的大學思想教育」發展策略和方式,讓學生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國情、法律、治理、政治有深刻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的正確態度和能力。進一步通過自我管理、數字公民、可持續綠色發展、創新創業、社會責任與慈善等課程強化素養教育。二是本科生的四大導師體系:學術導師,由院系的專業課教師兼任,依據學生的個性、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為學生的學業發展提供各種信息、建議與幫助,以促進學生的學術進步;校外導師,由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兼任,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社會、人生經驗和職場規則,幫助學生更成熟地融入社會,以增強學生的競爭力與社會適應力;生活導師,為學生提供非學術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支持,並輔以強大的幫助體系,如學業進展委員會、心理中心、一站式服務中心、學能提升中心等;學友導師,通過新老學生、海內外學生間的朋輩互助,幫助學生儘快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了解西浦文化,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規劃大學生活,實現自我發展。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職責意識,增進學生間的互助關係。

以國際化一流師資隊伍保障高水平的教育探索   

西浦按照國際知名大學標準向全球招聘教師,並注意保持國籍和背景的多元化,以利創新和吸收世界各國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研究實踐。現有教職員工1,200餘人,其中專職教師700多位(外籍70%左右,非華裔外籍50%左右)。大多教師都具有國際知名大學博士學位和豐富的教學與科研經驗。另外,西浦還聘用國際頂級教育獵頭公司面向全球選聘高端人才。

高水平的國際化戰略及有效實施 

國際化是西浦的基因,但西浦國際化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指標層,更看重的是國際化機制的營造和國際影響,包括四個層次:要素層,主要表現在學生、教師、課程以及設施等要素的國際化;機制層,主要是辦學理念、培養模式、大學管理、校園文化的國際化,以使西浦師生融入到世界的學術活動中,同時吸引國際學者來西浦合作和交流,還能夠整合世界資源支持師生學習和研究;功能層,支持西浦及其師生登上世界舞臺,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和影響;質量層,西浦非常重視國際專業認證,目前已完成了建築學等的國際認證,在認證的基礎上,試圖從多方面創新超越。

健全的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為確保中英雙學位的授予質量,西浦接受來自利物浦和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QAA)的認證及中國教育部的評估。西浦努力吸收美國教育體系的靈活性、英國教育體系的質量保證、中國及蘇聯體系的重基礎(變其被動方式為主動和研究導向方式),以形成獨具特色的國家化創新性的教育體系。建立了以外部機制為控制點、牽制內部質量管理流程的一套融合中西方優點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國家層面:在接受中國國家高等教育的考核和評估的同時,受英國QAA從課程設計、審批、監控和評估程序等全方位監管。二是大學層面:學校在螺旋式自我提升的基礎上,接受利物浦大學對西浦五年一次的學位授予權評估、一年一次的回訪監控以及日常性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學校戰略規劃、組織結構、政策、質量保障體系、師資、學生體驗、教學與評估、學習資源、招生與品牌、學生統計數據、合作夥伴協議、政府文件十二個方面。三是院系層面:學校對每個專業都有外部專家參與的內部周期性評審,幫助院系全面審查所有學位項目的教授和學生培養情況,檢查是否達到預定培養目標。四是專業層面:院系在每個新學年初始需要提交一份年度專業自評報告,其目的在於評估院系所開設的學位項目的實效性。五是課程層面:新課程申請、現有課程大綱調整必須經過院系教學委員會和課程專業委員會審批、同行評審以及外部考官的審核。

扁平化的網絡組織管理架構

為了克服官僚層級體系的弊端、迴避備受詬病的大學行政化問題,西浦利用現代網絡的支持,形成了扁平化的網絡組織管理架構,網絡平臺的核心是董事會和高管團隊,負責學校戰略和日常運行。外圍是四大服務中心,其中學術事務中心負責教學、科研和研究生事務;行政服務中心負責校辦、財務、人力資源、校園發展與管理等;學生事務中心負責學生招生就業以及學生日常管理和服務;信息事務中心負責品牌、市場和內部溝通、對外聯絡和服務、圖書館、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等。四大服務中心的共同職責是配合高層管理團隊為全體師生及其教學與科研活動創建友好、高效的服務平臺。

一是為了實現學科交叉、互動創新,學校鼓勵成立跨學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建立學科群,通過學科群學術協商領導機制,實現學科建設謀劃、教學交流、研究合作、資源共享,從而促進學科互動、共生、合作、融合和交叉創新。二是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界限清晰、良性互動。一方面,服務支持平臺運用行政權力保證各種服務高效運作,學術體系利用其學術權力按科學規律組織其活動;另一方面,行政和學術權力機構各司其職,互不幹涉。行政權力不插手學術資源配置過程,涉及學術判斷和發展的事務均由專門的學術組織或委員會處理。學校所有職能部門不是權力機構,其職責是服務和支持。三是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西浦努力搭建多元主體共同介入的參與式治理模式。學校的高管團隊既接受董事會的領導,也接受來自投資者和社會的監督和指導。在「學生自治、學校引導與服務」的基礎上,成立學生聯絡委員會、學生事務委員會,將學生的建議和意見通過正規渠道送達高管團隊;在課程上建立師生聯絡委員會,確保教學過程的互動和改進;學校還成立了來自社會人士組成的各種諮詢委員會、校外導師團隊、家長聯誼會,為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

強化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

當代大學不再是游離於經濟社會之外的「象牙塔」,政府、產業界、大學的共同努力,成為過去五十餘年為世界發展帶來福音的「創新引擎」,在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大學將成為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進器」。

西浦在育人和研究的同時,積極強化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作用。除形成開放式校園、與社會共享和互動的機制外,還專門成立連接大學、企業和社會的國際創新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多個領域的國際研究中心或研究院,通過高校、政府、企業的互動和深度合作,實現西浦與社會、與產業的共生和共贏。2017年,西浦與蘇州市政府和工業園區共同建立西浦智庫;2018年,西浦又與國家開發銀行、蘇州市政府創建新時代發展研究院。

以科學研究提升人類生存能力和質量

圍繞提升人類生存能力和質量的使命,西浦在教育探索的同時,非常重視研究的戰略布局。在各級政府支持下,積極創新與企業合作的機制,已建成以生物科學實驗室、校企合作的新材料研究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開放實驗室和研究平臺,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研發集群。2015年,學校與蘇州工業園區籤約共建西浦科技創新平臺,明確了「中外合作、開放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的建設方針;2017年,蘇州市人民政府發布支持西浦重點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國際創新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離岸創新中心等創新生態載體,促進大學創新資源與蘇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需求深度結合,實現學校與地方的良性互動、融合發展。

營造大學生態促進人類文明

如今,大學應成為社會體系中扮演催化劑的活躍子系統,利用其教育、科研、創新及全球知識網絡撬動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程。因此,西浦在努力通過學術社區的營造構建三層級互動的生態系統。一是「自然生態」,即校園物理布局應有利於師生互動、合作和學術社區活動的開展,在環境營造上提倡綠色環保理念;二是「知識生態」,通過制度、機制和文化的塑造,構建促進知識發現、傳播和轉移以及利於創新、共享和應用的平臺;三是「社會生態」,開放校園、共享資源,與其他社會組織積極互動和友好合作。大學生態的營造通過大學與社會共生共贏不僅利於大學功能的實現,而且可以助推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

創新、超越:融合式教育模式

創新是西浦發展的「基因」和動力。展望未來,教育如何幫助人類站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肩膀上更美好地生活?西浦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未來的社會可能有10%的人會成為專業精英,即某個領域的專家,不斷發現新知識、創造新技術;另外,約有20%左右的人會成為行業精英,利用新技術去開拓和領導新的行業。傳統的高等教育集中在專業精英教育模式上,西浦十年發展也是這種模式的一種拓展和改進;但面對未來需求大量行業精英的形勢,有待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西浦從2017年已經開始探索培養行業精英的「融合式教育模式」,即在進一步強化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將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領導)教育和創業教育相融合;把校園學習、企業實踐、行業引領和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把本科學習和在崗碩士研究融合;把學習、實習、研究、實踐相融合;把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導向型教育與實習和在崗訓練相融合;把學習和實踐、就業和持續深造、人才培養、研究和企業發展相融合。我們的使命是為未來新行業培育精銳力量和領導者、探索國際化高端應用人才培育和辦學模式、探索新行業的發展模式及促進新產業的發展、為人們生存的困難或挑戰尋求解決方案。西浦的融合式教育會有三種運行方式:一是工業企業定製化教育;二是建設全新概念的西浦創業家學院;三是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營造利於融合型精英培養的、可以探索和試驗未來社會幾大問題解決方案的社會實驗區。

西浦的嘗試是新時代全球化和網絡化背景下中國高教改革的一個典型縮影,它的誕生、發展、探索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對於當今全球化發展的勇氣與信心,國家的快速崛起給予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大力改革創新的基礎和實力,充滿想像空間的未來社會賦予了教育工作者創造的空間,國際化合作辦學和全球整合資源的機制使西浦引領教育探索成為可能,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人才培養是一個大的系統生態工程,大學只有把這個育人系統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地營造好,才能重塑教育新形態,才能持續吸引更多的、不同類別的優秀人才在這個大的人才生態系統中實現共建、共享、共進、共益、共生與發展。大學要有好的發展,必須與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緊密聯繫,美國的大學為社會服務主要通過「面向社會開放設施、面向社會傳授知識、學生社會參與、教師社會參與、振興經濟與推動企業發展以及建立公共關係六個維度」來實現自身提升[4]。西浦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直接通過創業家學院和幾大社會實驗將其融入其中。(作者:席酉民 鈔秋玲,單位:西交利物浦大學)

參考文獻:

[1]劉海燕,常桐善.能力、整合、自由:史丹福大學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4):30-35,70.

[2]席酉民.以「複雜心智」闖蕩世界—席酉民校長在2018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EB/OL].(2018-07-10)[2019-06-05].http://www.xjtlu.edu.cn/zh/news/2018/07/xiyouminbiyedianlijianghua/.

[3]席酉民.以「和諧心智」贏得未來—執行校長席酉民教授教師節致辭[EB/OL].(2018-09-10)[2019-06-05].http://www.xjtlu.edu.cn/zh/news/2018/09/xiyouminjiaoshijiezhici.

[4]陳貴梧.美國大學社會服務使命及其實現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101-106.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致力於人才培養,優路教育重塑職教生態
    職業教育作為與社會連接最近的教育,除了致力於技能的提升和專業知識的輸入,更應貼近這個時代,時刻傾聽時代最真實的訴求,與時代的脈搏共振。在職教的賽道上,除了培養技能,更應該重塑創新理念,讓學員深諳創新意識,具備創新能力。
  •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五大協同」打造人才培養生態環境
    MBA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 「五大協同」打造人才培養生態環境  MBA教育不斷發展,施騫認為MBA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課程授課很重要,但人才培養並不僅僅靠授課就能夠完成,也就是說商學院在MBA培養中需要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形成適合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就如同濟經管學院經常談到的五大協同——院企協同、院政協同、學科協同、國際協同、科教協同。
  • 青島打造一流工業網際網路人才集聚生態
    近日,青島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打造工業網際網路人才集聚高地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實施十百千萬人才培養、人才生態優化提升等行動,全力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人才高地
  • 濱州醫學院車先禮:打造最好本科教育,培養卓越一流人才
    會議期間,成功舉辦了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高峰論壇,通過高水平專家學者的主題報告,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剖析問題、探索路徑,全校上下進一步形成了加快建設「一流本科」的共識;認真聽取了趙升田院長所作的教學工作報告,回顧總結成績,深入分析學校改革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全面部署「一流本科」建設工作,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指明了努力方向;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就本科教育教學十四五規劃
  • 東南大學多措並舉加強一流本科教育 培養中國特色領軍人才
    東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夯實「雙一流」建設基礎,努力培養中國特色高素質領軍人才。  轉型發展,明確領軍人才培養目標。在全校組織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深入分析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新時代一流人才培養理念與路徑,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廣泛凝聚師生共識,著力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知識基礎、深厚的人文素養和突出的創新能力,努力造就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擔當引領未來和造福人類使命的領軍人才。
  • 北京林業大學:著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培育風景園林精英人才
    2018年10月25日,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舉辦期間,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公開發布「著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培育風景園林精英人才」。 依託60餘年園林教育的歷史積澱和學科特色,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構建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一模式、二體系、三平臺」,著力打造風景園林一流本科教育,積極探索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風景園林精英人才培養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 廈大校長張榮:不培養出一流人才,無法成為一流大學
    高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檢驗我國一流大學建設成效的基本準則。當前,疫情對人才培養從招生到升學就業的各環節都帶來了一系列的次生影響。一是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呼喚高校加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服務能力,加速更新教育理念、重構教育體系、建立以學為中心互動教學「新生態」的要求更加迫切。
  • 全力辦好一流工程教育 加速培養卓越工科人才
    二、全球重要經濟體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變革 與「再工業化」浪潮相適應,全球重要經濟體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啟動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通過構建通識教育培養體系、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健全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提升工程領導能力、突出科技創新意識等,加強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以應對新形勢下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國際工程教育主要分為美國體系和歐洲體系。
  • 建設一流本科教育 吹響二次創業號角
    12月6日至7日,在前期開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討論的基礎上,中原工學院在龍湖校區召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     會議現場   會上,中原工學院校長王宗敏作了《建設一流本科教育 吹響二次創業號角》的報告,副校長曹健作了《切實推進「四個回歸」 加快建設中原工學院一流本科教育》的報告,並特別邀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為全體參會人員作了《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的高水平報告。
  • 深化「雙一流」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平臺打造 TCTF 發力築牢產業安全...
    經過連續四屆的沉澱,TCTF不僅成長為中國網絡安全新生代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窗口,更是騰訊安全打造「雙一流」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平臺的核心陣地,致力為中國產業安全發展輸送人才力量。TCTF 2020在網絡安全人才挖掘和培養方面的功能更為凸顯,一方面通過「一流」CTF賽事的舉辦,以賽代練,打磨網安新生代人才;另一方面為騰訊安全打造「一流」人才培養平臺,加快中國新一代網安人才成長輸送優質生源。據TCTF組委會回訪往屆決賽選手的調研結果顯示,所有參賽選手均在畢業後從事網絡安全職業。TCTF成為各行各業新銳安全人才力量的重要輸出口。
  • 【探·一流】環環相扣,生生不息——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於2011年3月組建成立,是在原海洋與環境學院的環境學科和生命科學學院的生態學科基礎上組建而成。學院現設環境科學系、生態學系、環境與生態工程系,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形成本、碩、博與博後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環境科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為福建省重點學科。
  • 【觀點】景安磊 鍾秉林:一流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形勢、問題和路徑
    培養一流工程技術人才,需要優化學科建設和專業集群的發展路徑,凸顯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特色;回歸工程實踐本質的內容體系,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內涵建設;提升專業綜合能力,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協調各方育人資源和力量。
  • 建設一流本科計算機類專業 培養一流計算機類專業人才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論壇 建設一流本科計算機類專業 培養一流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報告專家分別從新形勢下的新理念與要求、能力導向下的教學體系、以特色求一流的建設路線圖,以及相適應的一流課程建設開展討論,拋磚引玉,以期看到大家探索和實踐一流培養方案、一流培養措施、一流教學方法,取得一流成果,培養出一流畢業生。
  • 北林黃國華:向課程思政與創新教育發力,打造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
    全媒體視角68年來,北京林業大學以發展我國林業事業,綠化祖國,持續改善國家生態環境為己任,培養了一大批「學林愛林、為林興林」的高級專門人才。展望未來,我們將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勇往直前的奮鬥姿態,努力實現新時代北林新崛起的宏偉目標,為建設美麗中國拿出「北林方案」,貢獻「北林智慧」,提供「北林力量」!
  • 哈爾濱商業大學孫先民:發揮商科辦學特色,培養一流人才
    在紅色文化打造上,我們充分利用龍江「四大精神」等紅色資源,加強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同時,結合學校的學科特點,努力打造誠信文化,構建一套完整的誠信文化建設體系。商業大學的校歌就是誠信歌。中教全媒體:創新人才培養是當前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您認為如何才能做好創新人才培養?
  • 迪威迅:打造產業生態 重塑園區價值
    我們理解的『智慧』不單指信息技術,更重要的是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流程管理重塑,形態業態重建,而且這種重建是適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各方利益的和諧共贏的。  二、打造產業生態  當傳統地產市場遭遇寒冬的同時,以園區為代表的產業地產正享受著政策的春天。基於發展實體經濟的需要,國家和地方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產業發展政策,包括產業用地政策,全面啟動包括土地利用制度在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深圳光明區吸引國際一流人才打造強勁動能
    光明區將全力以赴提供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讓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創新有條件,為光明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充沛的動能,推動實現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宏偉藍圖。  光明科學城將產生的強大創新動能,讓海外專才們為之振奮,吸引國際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的邀請也讓他們為之心動。海外專才陳教授表示,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有很強的產業轉化能力,光明在創新創業方面有優勢。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光明尋找到合作機會。  吸引▶▶光明中心區構建優質生活圈  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環境。
  • 將培養一流人才作為學校不懈追求的目標四川師範大學奮力創建一流...
    為了加快推進專業建設,優化專業布局與結構,近年來,四川師大系統謀劃、持續發力,2018年,在該校「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整體方案」中重點明確了人才培養的關鍵地位、專業建設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堅持聚焦「三心四能五結合」人才培養總目標,構建「五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系統實施了專業核心課程制度、課程實施大綱制度、「十個一」教育養成制度等系列制度,深入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持續推進本科專業轉型發展和提檔升級
  • 一流本科教育的形成:從政策驅動到認知重塑
    21世紀初世人都看到了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帶來的巨大成功,便將改革的成功歸功於《重塑本科教育藍皮書》所提出的一些主張,比如:「研究型大學要使每個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教育體驗。通過提供整體性教育,大學本科將培養出獨具特色的學生。這些學生將具有探索精神、交流能力且富有多種經驗。大學應為學生提供科研體驗,培養其科研能力,使其逐漸成長為成熟的學者。
  • 識別「金課」雙重含義 打造聯通生態環境
    目前,打造「金課」的行動在全國高校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