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範大學成龍校區圖書館
獅子山校區第六教學樓
獅子山校區荷花池
獅子山校區北大門一角
成龍校區南風門
四川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四川師大」)是我省省屬重點大學,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國家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也是四川省舉辦本科師範教育最早、師範類院校中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長期以來,四川師大秉持「重德、博學,務實、尚美」校訓,立足國家戰略需求開啟國際視野,弘揚學校師範教育的優良傳統,紮根巴蜀大地,為國家尤其是我省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新時期,四川師大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全面踐行學校「24356」辦學指導思想,奮力創建一流本科教育,著力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人類進步事業的積極參與者。
根植優良傳統
校友入選院士數並列全國師範院校第二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簡稱「兩院」)院士增選中,四川師大物理系1993屆校友羅先剛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繼李言榮(該校化學系1983屆畢業生,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勇(該校化學系1986屆畢業生,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四川師大本科畢業生中當選兩院院士的第三位校友,據有關統計,該校本科畢業校友當選兩院院士數已並列全國師範類院校第2位,並列全國高校第44位。
「校友當選院士既是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肯定,是學校的榮譽,更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四川師大黨委書記李向成說。長期以來,四川師大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教師始終將教書育人作為本職,將學生的成人成長成才作為天大的事,70餘年來,該校已累計為國家培養了30餘萬名各類人才,畢業生中湧現出了一大批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國家「萬人計劃」、優秀中小學教師、黨政軍領導幹部、優秀企業家、文藝界人士等為代表的傑出人才。
學校的發展和校友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校友是學校的「教育成果」,更是學校的亮麗名片,校友的高度反映出學校的高度。正如該校1983屆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所說:「川師大影響著我的一生,當時作為一個懵懵懂懂的學生,我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如今回想起母校和當年的老師,依然心存感激,是他們在我成長的關鍵階段給予了栽培和關懷。」學校育人的點點滴滴匯聚著校友未來成長的力量。
「人才培養成效的顯現具有滯後性,校友今天的成功源自學校昨天的教育;我們今天的工作,影響甚至決定著學生明天的發展。」四川師大校長汪明義說。面對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畢業生中優秀校友不斷湧現的現象,四川師大冷靜對待、理性分析,於近期舉辦了系列研討會、總結會,深入挖掘、系統總結學校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經驗,致力於在新時期持續將學校好的精神、好的傳統、好的做法保持下去、發揚光大,讓培養優秀校友的經驗成為學校永久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文化滋養。
校友的肯定與鞭策更是學校的發展動力,該校1986屆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勇曾說:「與川師大的相遇是幸運的,在川師大的成長是幸福的。」這既道出了川師大曆屆校友的心聲,更是學校的價值追求,新時期該校在發展願景中明確提出:「不斷增強教職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斷提升在校學生和校友對川師大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學校成為全校師生和校友心中的精神家園。」把培養好一代又一代學生作為學校發展的不懈追求。
創建一流平臺
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數居省屬高校前列
去年4月,為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教育現代化,貫徹新「高教40條」,在奮力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進程中,教育部正式啟動實施一流專業「雙萬計劃」。12月底,「雙萬計劃」名單公布,四川師大12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入選數量佔到了我省省屬本科院校入選總數的五分之一,居全省省屬本科院校第1位。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專業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的高度決定著辦學的高度。」汪明義說。為了加快推進專業建設,優化專業布局與結構,近年來,四川師大系統謀劃、持續發力,2018年,在該校「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整體方案」中重點明確了人才培養的關鍵地位、專業建設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堅持聚焦「三心四能五結合」人才培養總目標,構建「五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系統實施了專業核心課程制度、課程實施大綱制度、「十個一」教育養成制度等系列制度,深入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持續推進本科專業轉型發展和提檔升級。
建設一流專業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既是機遇、更是挑戰。今年1月7日,在教育部公布一流專業建設名單僅一個星期之後,四川師大便組織召開全校性「一流專業建設推進會」,再次深入推進、深刻謀劃一流專業建設工作,汪明義在推進會上強調,要把握方向、關注動態,理清思路、摸清家底,補齊短板、凸顯優勢,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確保預期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流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需要我們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資源保障、考核評價等方面系統改革、綜合推進,更需要我們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扣新文科、新工科等系列建設,結合『六卓越一拔尖』等計劃實施,全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四川師大教務處處長畢劍如是介紹說。
據悉,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圍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四川師大在實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意見等改革舉措的基礎上,立足新時期新要求,已在育人體系構建、新文科建設、一流課程打造、新形態教材編著、實踐體系創新、學生綜合素質養成、質量文化培樹等方面推出系列改革舉措並大力實施,新的育人體系和育人氛圍正在四川師大形成。
勇擔師範責任
成為省內首家接受師範類專業二級認證高校
開展師範類專業認證是新時期我國提升師範專業建設水平、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2019年9月22日-25日,四川師大漢語言文學作為我省首個打樣專業接受國家師範類專業二級認證,2019年11月22日-26日,該校小學教育、化學兩個專業接受師範類專業二級認證。通過專家組深入實地的全方位、多層次考察,該校三個專業得到了專家組肯定。
作為省屬重點師範大學,四川師大有著悠久的師範教育傳統,其師範生培養經驗早在1956年便被《光明日報》專題報導並面向全國高師院校推廣。長期以來,四川師大圍繞學科素養、教育素養、社會素養和國際素養,提振師範生的專業本領、激揚其教育情懷、增強使命擔當、開拓全球視野。70餘年來,四川師大已為四川乃至我國西南地區基礎教育培養大批特級教師、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優秀校長等,是我省乃至西部重要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也是我省唯一承擔國家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的高校,形成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等全層次,服務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全領域,職前職後一體的教師教育體系。
「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教育強國夢,培養好今天的師範生、明天的教師,是落實中央提出的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師範大學,我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四川師大黨委書記李向成分析道。新時期,四川師大將「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全國、關注世界,把學校建設成為在中國教育界有重要影響、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師範大學」作為願景,奮力踐行「引領區域教師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傳承創新中華文明」四大使命,致力打造「人民教育家成長的搖籃、優秀校長的成長基地、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轉化平臺、國家和四川省教育決策的高端智庫」。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圍繞學校願景和使命,四川師大實施了系列戰略舉措和改革措施,在新一輪機構調整中,學校整合功能、優化機制、創新模式,整合設立新的教師教育學院,統籌推進學校教師教育事業發展。
「『興學之本,惟有師範。』教師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四川師大具有優良的教師教育傳統,面臨新的時代任務,我們將以更新的理念、更好的思路、更實的舉措,努力以一流教師教育服務、支撐、引領四川教育事業的發展。」四川師大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李志全介紹說。據悉,目前該校正在進一步統籌推進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師範類專業認證、公費師範生教育、在職中小學教師培訓等重大專項工作實施,對標國家標準、著眼長遠發展、聚焦區域需求,持續建設一流教師教育,積極引領和支撐區域基礎教育發展。
牢記育人使命
在新的時代方位中奮勇爭先、闊步向前
當今世界的競爭,基礎在教育,歸根到底則是人才的競爭,更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競爭。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新的使命、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全面落實「四個回歸」、深刻踐行新「高教40條」,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2.0」,全面推進「四新」建設,正在成為高教發展的新趨勢和高教改革的新動能。
新時期有著新夢想、新使命、新追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這一年,四川師大也將迎來學校第六次黨代會的召開,學校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檢視問題、謀劃發展、深化改革。目前,四川師大圍繞踐行和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已將2020年確定為「改革發展年」「制度建設年」,1月9日,該校聚焦提高學生學業挑戰度的學士學位授予調整制度已提交該校學術委員會討論。
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創建一流本科教育是當代中國每所高校的夢想,一流不僅是水平比拼,更是特色和內涵的彰顯,需要立足不同領域、瞄準不同定位,實現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共創一流,共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四川師大副校長蔡光潔說。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是個人成長的自變量、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社會繁榮的動力源,聚力一流本科創建、聚焦一流人才培養,要奮力以教育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汪明義說。
新時期,四川師大正在全面踐行「24356」辦學指導思想,胸懷兩大願景、肩負四大使命,秉承「學生中心、教師主體、服務社會」的三大辦學理念,實施「內部治理、人才強校、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國際合作」的五大戰略,推進「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引領、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為動力、以廣泛吸納社會資源為抓手、以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為保障」等六大方略,奮力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與環境的營造,使學生潛能浮出水面,個性得到張揚,為他們將來更有成效的生活奠定堅實基礎,在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人類進步事業的積極參與者道路上揚鞭策馬、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