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不是一切,父母也要留一些空間給自己

2020-09-05 春花育兒

既要照顧孩子,也要活出自我,養育的同時父母留一些空間給自己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就等於有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身為父母應該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但是那並不代表家長從此就為了孩子而活,不管在什麼時候,父母也要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

可憐天下父母心,對孩子的付出世上沒有比父母更加無私的愛了,小的時候要照顧他們的吃穿住行,長大了還要為他們操心勞力,甚至孩子結了婚,父母還要承擔起照顧孫輩的責任。』

太多太多的傳統和內心,讓為人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不對等的付出和愛,往往是家長盡了十分力,孩子可能只能付出一分,家長把孩子的一切都看得很重,甚至到失去自我的地步。哪怕失去自己所有的一切,也要培養孩子,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條件去學習和成長。

但是孩子是沿著家長的腳步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要給他們營造出一個自信有自我的範本,讓他們去學習和進步。

父母全部的付出甚至有的時候會讓孩子感覺束縛和壓迫,好的成長應該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舒適區自由自在地成長,不光是孩子,父母也一樣。如果家長不能更好地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孩子也就不能學會如何為自己而活。



家長與孩子不應該是終身捆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很多時候都會呈現出與父母想像不同的表現和行為,這個時候家長不需要事事都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同樣父母也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要端著家長的架子,有的時候也要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既然是朋友,那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處的空間用來思考和反思。

給孩子空間其實就是在給關注自己的機會,如果父母已經形成了事事都為孩子著想的習慣,很容易就會失去自我而不自知。

因為通過照顧別人,很多父母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內心很滿足,但這種滿足會讓一個人失去自我,家長要學會平衡照顧別人和實現自我的平衡。

在與孩子,與婚姻,與家庭或者各種關係中,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身份,但最不能忘記的是先要做好自己。

這個時候可能會面臨一些周圍的指責,有的人會覺得這樣做很自私,但事實上只有先懂得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

如果把所有的希望和要求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會產生更多的教育焦慮,從而導致父母出現極端的教育行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會不冷靜。



作為父母照顧孩子是責任,但那也並不表示有了孩子之後一切都要圍著孩子轉。如果始終沒有辦法在心裡和孩子脫離的話,那其實不成熟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家長的情緒和情感需要與孩子之間有明顯的邊界,照顧生活是一方面,但心理要和孩子之間有界限,需要獨立的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一樣。

不管孩子是什麼年紀,家長都要留一些空間給自己。這其實也是給孩子舒展和自由發展的機會。

在做自己的時候可能會面臨身邊一些輿論的壓力,只要家長能夠堅定一些,這些聲音並不會讓人感到太大的壓力。做自己不等於自私,反而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

家長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忘了讓自己成長,有自己的業餘愛好,生活計劃,其實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精神獨立的行為示範。

如果孩子願意的話,家長還可以邀請孩子參與進來,當他們看到家長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時候,就會有樣學樣的更好的為自己進行規劃。



父母能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如何做自己心靈的主人,聰明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給自己安排活動,孩子才會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做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做自己,不僅僅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從心靈上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狀態。

這些光靠說是不能徹底讓孩子明白的,只有家長親自做他們才能從行動中感受到獨立的真正含義。

只有先對自己負責才能夠對家庭對孩子負責,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格局,提高自己的行為模式。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思想來不斷提升教育高度。

有了孩子之後並不代表家長就要被家庭束縛住,儘管身上有了更多的責任,但偶爾還是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由是心的方向,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尤其是很多女性在當了媽媽之後,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的心時刻和孩子捆綁在一起。



這樣做家長時刻不敢放鬆,不敢自由,好像稍微做一下自己都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不是一個好媽媽。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的喜怒哀樂掌握在孩子的手中,自己被的心靈被無形的枷鎖束縛住。

等到孩子長大需要獨立的時候,家長反而成為那個不能放手的人,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將自己和孩子捆綁了太久。

其實家長從一開始就要明確地劃分孩子和自己之間的距離與空間,需要對孩子負責,但並不代表無時無刻都要為孩子而活,家長可以做好自己,孩子才能更加獨立,教育不是捆綁,養育更不是束縛,讓自由的氣氛在自己與孩子之間,不苛求自己,也不要為難孩子。

讓自由的愛充滿親子關係之間,這樣孩子才能充滿喜悅地探索和創造,家長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養育需要邊界,家長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父母需要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那顆「放心不下的心」家長養育孩子天經地義,但是教育孩子卻是千差萬別,同樣差不多的家庭條件,為什麼有的孩子自主能力強,思維靈活,但有的孩子卻是懶散拖延,適應能力差呢。其實這與家庭的教育環境有關,孩子如果從小就被父母呵護著長大,什麼都被家長包辦,肯定事事都無法自立。
  • 要養育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要注意三點
    過分疼愛孩子的父母,烈日酷暑自己一瓶水都捨不得買,卻願意花錢給兒子買名牌。處處以孩子為中心,所有的一切都以孩子為重,很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動不動說,我們辛辛苦苦為你付出,你就要考個好成績。你在家裡人為地把孩子地位捧高了,導致他認為他自己比你們都重要,你們就應該為他做牛做馬,而且他不以父母為榮,還看不起父母,埋怨父母不能給他提供更多的物質條件。
  • 《高情商養育》人格健全的孩子背後是懂得軟化自己的父母
    正常的親子關係儘管避免不了衝突和矛盾,但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能量必然是舒展和流動的。《高情商養育》這本書就是告訴為人父母者,要怎麼做,以及如何養育和引導孩子,從而促使父母子女之間的愛是能夠彼此滋養,而不是互相吸食。作者徐婧英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導師,她將自己的成長型思維運用到育兒和生活中,與孩子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如何借著養育孩子,讓父母重新得到養育自己的機會?
    」,反過來說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如果能夠通過孩子這面鏡子看看自己,就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問題。不是孩子怎麼了,而是我怎麼了。 於是,再養育這個話題就應該是所有父母,都應該特別重視的事情。 所以說父母教育就是實踐中的一個恩典,應該是教育父母,而不是教育孩子。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一位爸爸在教孩子怎麼使用割草機,可是孩子一不小心,把爸爸精心培育的花朵給夷平了,爸爸非常憤怒,他的妻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有人說教師不好當,因為做的是育人的事業;有人說醫生不好當,因為你要與死神搶人,其實最難當的應該是父母,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是什麼版本,你要怎麼養育他。
  • 你不是在養育一個孩子,你是在養育一個陌生人
    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屬於孩子的內在部分,相對於外在的行為,內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更加重要,是我們更需要去注重養育的。 當我們談「你是在養育一個陌生人」時,即孩子剛剛來到我們的家庭時,他的價值觀世界觀並沒有成形,而是要在家庭中去發展的。
  • 孩子的問題也許不是孩子的:養育孩子,父母最重要的是先管好自己
    「以往小朋友一起玩兒,出現一些衝突,但是父母們也都很和氣,畢竟大家都覺得應該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平和地去處理問題。畢竟許多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孩子,都曾因為這樣的現實而苦惱過。其實,根源在於王心怡的媽媽。記者在採訪王心怡媽媽的時候,就說過:「我們接受採訪,並不是想讓大家都來同情我們。雖然出身農村,各方麵條件都不好,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照樣可以成才!現在助學政策這麼好,我們也不需要大家的捐助。謝謝大家。個人能做到的事情,俺就自己解決。」
  • 養育女孩:這些男女大腦的差異,養育女兒的3個原則,父母要早知
    可是,女孩就一定要穿裙子,一定要像公主一樣寵愛她嗎?美國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所說的一句話深得我心,「你的女兒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她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是有特殊原因的,她是為了發現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來。」養育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希望他/她健康快樂,能真正地活出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養育好孩子,首先要養育好自己,不要用生氣的情緒去教育孩子
    文中提到過,家長需要首先進行自我教育才能夠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當能夠顧好自己,把自己養好的時候,養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此,在教育中,家長需要有很高的自我反省能力。一、養育好孩子,首先要養育好自己我們以前所了解到的關於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
  • 懂得尊重孩子的隱私,才是父母的最高智慧,給孩子留一些私人空間
    爸爸覺得麗麗的性格變化太危險,連忙帶麗麗去看心理醫生,經過幾次系統治療後,大家發現,原來真正有問題的不是麗麗,而是麗麗的媽媽。麗麗在進入青春期後,媽媽精神變得格外緊張,時刻要監視麗麗的動向,甚至在麗麗的房間安裝了攝像頭,要將麗麗的一舉一動都控制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
  • 「成童禮」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恩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目的在於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如今,這樣的國學傳統禮儀不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喜愛。「近日,七裡河小學三年級全體師生與家長共計1000餘人,共同參與了學校精心策劃準備的這場「成童禮」。
  • 養育女孩,父母培養孩子做到「三個保持」,會讓孩子更出色
    雖說女孩乖巧、聽話,但父母養育女孩,也面臨著很多考驗,怎樣才能更好地養育好女孩呢?《養育女孩》一書中有一句話:在養育女孩的路上,溫和而堅定地教給女孩一些規矩和紀律,讓他們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是父母要掌握的必修課。
  • 婆婆幫帶孩子,我每月給她5000:父母幫自己不是應該,要懂得感恩
    文|張平插圖|來自網絡父母幫自己帶孩子,是應該的嗎?最近,我有幾個同事剛剛晉升為人母,於是辦公室裡便出現了一些與帶孩子有關的話題。職場女性的帶娃路總是坎坷的,有個姑娘說:我婆婆帶自己孫子,竟然還要問我拿錢?
  • 做父母的,不要一切為了孩子,而是平衡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
    今年是我當媽的第四年,我常常會想一個問題,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麼平衡?你既然選擇當父母,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為人父母需要承擔養育、照顧孩子的責任,需要儘自己所能地滿足孩子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要,那怎麼平衡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呢?
  • 父母說一句孩子頂一句?父母要懂"無條件養育",孩子更聽話
    養育孩子是一件充滿艱辛的事情,尤其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進入第一次叛逆期以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顯得越來越難,很多家長經常會遇到父母說一句孩子頂一句的情況。所以有的家長就納悶了,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那麼叛逆呢?
  •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成長的旅程
    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你總是處於緊繃和疲憊的狀態,那麼你不但不能照顧好孩子,甚至會導致整個家庭的不和諧,在照顧好孩子之前,不妨先學會照顧好自己,安排一個讓自己放鬆的特殊時光,與愛人共享二人世界,不操心無意義的事,讓正能量包圍自己並傳遞給孩子;照顧好了自己你就會用一顆平靜喜悅的心去面對愛人
  • 《無條件養育》:有毒的父母,如何才能培養出「無毒」的孩子?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說到:「控制型的父母喜歡管控孩子的一切,假如他們懂得利用情緒去引導孩子,未來孩子才會明白如何去對待自己的情緒。」科恩說無條件的養育就是指:「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表達出我們很愛他,即使他們的行為讓人感到很難過。」樊登老師教育兒子嘟嘟也是利用了無條件養育,他說:「兒子每次做錯事最害怕就是我們罵他,但是我通常不會罵他,而是告訴他做錯事要勇於承擔責任,下不為例,理性的去面對孩子的每一次錯誤。」
  • 給父母的禮物:育兒書籍整理,養育孩子從來不是打一頓那麼簡單
    給孩子最牛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高度,足以讓孩子站在肩頭,看到未來。成長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成長何不是父母的修行,養育一個身體健康、性格健全、有成長型思維、對社會有用的孩子,父母首先得明白,你能給孩子什麼?
  • 父母在養育孩子上必須掌握的3大條件
    自信、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是21世紀公認的3大標準養育孩子的必要條件。父母在養育上犯的七大錯誤>錯誤六:一切交給學校和老師處理,會讓孩子變得討厭讀書。,不要過度幹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13歲起: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培養孩子貫徹始終的能力對男孩要用鼓勵,對女孩子要示範正確做法父母養育的重點,90%在於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自信,過度的幹預,會奪走孩子的自信。
  • 這才是父母養育孩子,最終要做到的事情
    每一個家庭都會經歷一次大型養成類遊戲,自知道孩子即將降臨之時,父母會做好充足的準備。父親會教會孩子勇往直前的動力,母親會教會孩子臨危不亂的定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最長久的老師,他們在為自己最終的事業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