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照顧孩子,也要活出自我,養育的同時父母留一些空間給自己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就等於有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身為父母應該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但是那並不代表家長從此就為了孩子而活,不管在什麼時候,父母也要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
可憐天下父母心,對孩子的付出世上沒有比父母更加無私的愛了,小的時候要照顧他們的吃穿住行,長大了還要為他們操心勞力,甚至孩子結了婚,父母還要承擔起照顧孫輩的責任。』
太多太多的傳統和內心,讓為人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不對等的付出和愛,往往是家長盡了十分力,孩子可能只能付出一分,家長把孩子的一切都看得很重,甚至到失去自我的地步。哪怕失去自己所有的一切,也要培養孩子,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條件去學習和成長。
但是孩子是沿著家長的腳步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要給他們營造出一個自信有自我的範本,讓他們去學習和進步。
父母全部的付出甚至有的時候會讓孩子感覺束縛和壓迫,好的成長應該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舒適區自由自在地成長,不光是孩子,父母也一樣。如果家長不能更好地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孩子也就不能學會如何為自己而活。
家長與孩子不應該是終身捆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很多時候都會呈現出與父母想像不同的表現和行為,這個時候家長不需要事事都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同樣父母也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要端著家長的架子,有的時候也要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既然是朋友,那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處的空間用來思考和反思。
給孩子空間其實就是在給關注自己的機會,如果父母已經形成了事事都為孩子著想的習慣,很容易就會失去自我而不自知。
因為通過照顧別人,很多父母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覺得內心很滿足,但這種滿足會讓一個人失去自我,家長要學會平衡照顧別人和實現自我的平衡。
在與孩子,與婚姻,與家庭或者各種關係中,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身份,但最不能忘記的是先要做好自己。
這個時候可能會面臨一些周圍的指責,有的人會覺得這樣做很自私,但事實上只有先懂得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
如果把所有的希望和要求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會產生更多的教育焦慮,從而導致父母出現極端的教育行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會不冷靜。
作為父母照顧孩子是責任,但那也並不表示有了孩子之後一切都要圍著孩子轉。如果始終沒有辦法在心裡和孩子脫離的話,那其實不成熟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家長的情緒和情感需要與孩子之間有明顯的邊界,照顧生活是一方面,但心理要和孩子之間有界限,需要獨立的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一樣。
不管孩子是什麼年紀,家長都要留一些空間給自己。這其實也是給孩子舒展和自由發展的機會。
在做自己的時候可能會面臨身邊一些輿論的壓力,只要家長能夠堅定一些,這些聲音並不會讓人感到太大的壓力。做自己不等於自私,反而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願意的話,家長還可以邀請孩子參與進來,當他們看到家長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時候,就會有樣學樣的更好的為自己進行規劃。
父母能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如何做自己心靈的主人,聰明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給自己安排活動,孩子才會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做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做自己,不僅僅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從心靈上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狀態。
這些光靠說是不能徹底讓孩子明白的,只有家長親自做他們才能從行動中感受到獨立的真正含義。
只有先對自己負責才能夠對家庭對孩子負責,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格局,提高自己的行為模式。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思想來不斷提升教育高度。
有了孩子之後並不代表家長就要被家庭束縛住,儘管身上有了更多的責任,但偶爾還是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由是心的方向,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尤其是很多女性在當了媽媽之後,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的心時刻和孩子捆綁在一起。
這樣做家長時刻不敢放鬆,不敢自由,好像稍微做一下自己都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不是一個好媽媽。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的喜怒哀樂掌握在孩子的手中,自己被的心靈被無形的枷鎖束縛住。
等到孩子長大需要獨立的時候,家長反而成為那個不能放手的人,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將自己和孩子捆綁了太久。
其實家長從一開始就要明確地劃分孩子和自己之間的距離與空間,需要對孩子負責,但並不代表無時無刻都要為孩子而活,家長可以做好自己,孩子才能更加獨立,教育不是捆綁,養育更不是束縛,讓自由的氣氛在自己與孩子之間,不苛求自己,也不要為難孩子。
讓自由的愛充滿親子關係之間,這樣孩子才能充滿喜悅地探索和創造,家長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