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我們都說「愛之深,責之切」,父母對孩子抱有殷切的期望,所以往往高標準、嚴要求。
雖然這些做法我們能夠理解,但是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語言交流的時,有些脫口而出的話,不僅不能糾正孩子的言行,反而會深深傷害到孩子。
15歲的珊珊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她有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和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珊珊的父母卻十分頭疼。
珊珊近期迷上了網路遊戲,還出現了早戀行為,為此輟學半年耽誤了學業。
珊珊的姑姑是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在得知珊珊的情況之後,主動表示想和珊珊談一談。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她發現珊珊之所以有如此叛逆的行徑,最大的癥結在於他的父親。
原來,珊珊的父親一直都是個「兩面派」,在生活中對珊珊無微不至,盡力滿足她的一切需求,但是在家庭教育上卻是格外嚴格苛刻。
因為成績不理想,父親總是動輒打罵珊珊,還總是把「豬腦子,你怎麼這麼笨?」這種謾罵的話放在嘴邊。
有一次,發現珊珊在寫作業時回復朋友的簡訊,他一把將手機摔在地上,罵她給別人提鞋都不配。
久而久之,珊珊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和抑鬱之中,而叛逆只是她表現出來的表面現象。
生活中像珊珊父親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歸結到底都是因為他們不能好好說話,尤其是下面三類話最好不要掛在嘴邊,否則會影響孩子終身。
1.「你給我聽著!」
這種被命令、監管式的語氣會讓孩子戰戰兢兢,喪失自我判斷能力,養成唯唯諾諾的性格,而且還會過分輕視自己,很難在群體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類似的話語還有「你為什麼一點都不聽話?」
「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這些過分強勢的話語無疑是在剝奪孩子們的自我選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思維和判斷力。
2.「你簡直就是豬腦子!」
消極負面的評價,對孩子們來說無疑是迎面而來的一盆冷水。他們會喪失自信心,甚至會放棄自己,對學習破罐子破摔,更會因此產生消極厭倦的情緒,不僅對於學習成績起不到正面督促作用,反而會心理造成創傷。
這句話,不僅否定了孩子們的努力和付出,更否定了孩子們的自我價值。
3.「我當初就不應該把你生下來」
這句話等同於言語暴力,更是家長們逃避家庭責任,將父母的過錯推卸給孩子的直接表現,是一種極端自私冷血的行為。
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父母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因此即便再生氣也不應該說這樣的狠話,否則不僅會讓孩子喪失家庭安全感,更難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也會變得內向、冷漠、自我輕視。
溝通是一門學問,正確的溝通方法不僅能起到教育作用,還能進步拉近親子關係,所以面對孩子,如何說話至關重要,也能讓間接讓孩子學到說話的藝術。
如何跟孩子說話呢?
①以朋友的口吻與孩子交流
家長應該改掉一些命令式的語氣,強行要求孩子做某些事,這樣不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和逆反心理,更會破壞親子關係。
正確方法應該是學會平等交流,以朋友的口吻與孩子交談,不是強硬要求,而是以提建議的方法循循善誘。
②任何時候不要否定孩子
因為學習成績和其他原因全面否定孩子,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都有各自的潛能,家長們更需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們的成長,學會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積極去鼓勵、讚揚他們,通過正面的引導幫助他們揚長避短。
③不要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是個很辛苦、繁重的工作。很多家長忙碌一天,在輔導,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產生情緒,其實再小的孩子都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家長的情緒,並且會產生自責、愧疚感。
所以家長不妨直接向孩子表達自己此時的感受,比如說「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所以媽媽很生氣,我希望你能夠自覺主動認錯,爭取下次不再犯錯。」
通過這樣的直接表達,代替一些謾罵的話語和大吼大叫,不僅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更能夠讓他們學會共情和理解,體恤到父母的辛苦。
教育之路,任重道遠,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更需要家長注意日常溝通方法。改掉錯誤的說話方式,才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