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至今,肉身菩薩在九華山共出現六尊。現以形成時間為序,將其概況介紹如下。
海玉,1513出生1623年圓寂,字無瑕,順天宛平今北京市人。明嘉靖十五年出家於五臺山,後遍參名山,曾四上峨眉。萬曆年間來至九華山,於東崖摩空嶺結茅而居,庵名「摘星亭」。無瑕刻苦清修,戒律精嚴,據說終年與煙霞為伴,不食人間煙火,飢來食野果、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他用舌血和金粉,費時二十餘年,抄寫八十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後世留下「血經珍寶,至今保存完好。天啟三年圓寂,世壽110歲。臨終時拈一謁:「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遠相離。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又見梅。」徒眾遵其遺囑,將遺體勘趺於缸中,三年後啟缸,「顏面如生,全身不壞」氣於是植信將肉身塗金保護,捐資建塔供奉。後其徒慧廣在「摘星亭」舊址之上建庵,俗稱「百歲庵」。崇禎三年也就是公元1630年,思宗敕封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肉身塔名「蓮花寶藏」。海玉肉身雖幾經磨難,但因僧徒妥為保護,特別是「文革」期間,山僧惟能、普光、悟廣冒著風險將其秘密轉移至地下,方逃過被焚燒的劫難。至今,海玉肉身仍供奉在百歲宮內。
隆山,1757年生1841年圓寂。法名洞山,俗姓朱,安徽建平今郎溪縣人。年輕時曾隨僧歷遊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桐柏山等佛教聖地。受佛教感化,遂於清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出家。出家後行腳至九華山,居人跡罕至的伏虎洞,修頭陀苦行,砍柴種菜,自食其力,閒時便誦《法華經》。隆山於伏虎洞苦修二十餘年。相傳,在誦念《法華經》時,有一條巨癖盤聽,隆山拜佛時,巨癖也跟著磕頭。消息傳出,遠近百姓都稱其有道行。嘉慶年間,抵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隆山應當地吳、柯大族及諸寺長老之請,出洞住持。他率眾重修殿宇,新塑佛像,弘揚法道,祗園寺煥然一新,香火旺盛,遂成叢林。道光二十一年也就是1841年,84歲的隆山自知時至,囑附徒眾「當嚴持戒律,毋負其志」。言畢,端坐而逝,弟子將其肉身裝金供於寺。鹹豐年間,祗園寺遭兵毀,「唯其肉身獨存」。肉身於「文革」中被毀。
德風,出生日不詳,1882年圓寂。安徽潁州(今阜陽市)人,世家子弟,家道殷實。受祖母影響,自幼信佛。銅陵大通鎮是長江邊的一個港口,是通往九華山的水路門戶,香客遊人朝禮九華,經水路必須在此上岸,因而往來商賈雲集,香客遊人眾多。德風出家後至九華山朝拜,路過大通鎮時見此情景,便居住此地財神廟中,改名蓮花寺,於此接待往來的善男信女和行腳僧,免費供應膳食,給予眾人種種方便。他效法地藏,儘量滿足眾生願望,人稱「大願僧」。德風曾多次跪拜地藏菩薩,一步一蘊頭,直至地藏塔前。清光緒八年,德風圓寂於蓮花寺,據說前來弔唁的僧眾達萬人之多。十年後,當人們打開安放德風肉身的大缸時,據說指甲變長了,頭髮也生出來了,樣子像活著一樣。於是給他全身裝金,供奉寺裡。
聖傳,生於1828年,1889年圓寂。字玉忠,俗姓王,安徽桐城人。幼時即喜效法僧侶作佛事,六歲依性源和尚出家本縣定安寺。身體魁梧,性格柔和,且善詩文,士夫多樂與之遊。十九歲時忽感嘆曰:「人生過隙夠耳,徒斤斤於無謂之糟粕,其如生死大事何?」於是「發大心,求受淨戒」,尋遊至九華山。在山四年,勤奮研讀,而「諸經大旨,已略會通」。當時甘露寺虛席,聖傳應眾僧之請為住持。一年後,自感見聞寡陋,「須遍謁名山,參諸知識,求了己躬大事」。於是,由普陀至天童,阪依長老奇之,命;充任首職。清同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871年,復歸九華,見山麓林壑幽邃,而由唐代王季舍宅改建的無相寺,「淪為棘榛」。於是在其址結茅以居。經過六年苦心經營,終成巨剎,僧眾雲集。聖傳於此幵壇傳戒,三度弟子四百餘人。一次,聖傳至銅陵大通鎮,見往來衲子無息肩之所。查古有大士閣,頹廢雖久,但舊址尚存。於是他又在此結茅而居,以接待往來行腳僧人。當時有同鄉姚明盛居士,慕名問道,「感沾法益」,便投巨資以提倡。「遅邇聞風樂助」,不到一年,殿宇重建,遂成叢林,額曰「普濟寺」。因此處是舟行朝山之要道,故又稱大九華山頭天門」。聖傳念教綱滅裂,禪道晦冥,佛設三學,戒為根基。戒根不固,定慧何依?」於是在普濟寺又復開壇傳戒,宏宣律學,以期四眾有所秉承,不忘佛囑以戒為師之義。光緒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臘月二十日,示眾曰:吾隨幻緣而轉,恆以生死未了為念。今衰老,不久人世。佛法以究心實行為要,徒弄唇吻,無濟於事,汝輩當自勉之。危坐三日,寂然而逝,世壽六十一,僧臘四十二。到了1999年8月,大通鎮興建水利,在普濟寺遺址挖泥取土時,發現清代蓮缸一座,內有挪趺而坐的不腐肉身一具,經考證為聖傳禪師真身,現仍置於紅內封存,並建塔供奉。
法龍,生於1812年,1909年圓寂。俗姓方,河南人。生來患有腋臭,遭人歧視,也不為家人所容,自幼出家。先至西安、終南山等地,後到四川等地,學有所悟。清鹹豐年間至九華山,靜坐修禪,數十年不懈。光緒年間,募建翠雲庵。宣統元年圓寂,壽至九十七歲,肉身裝缸數年後不腐,於是裝金供於庵中。肉身於文革中被毀。
常恩,生於1818年,1909年圓寂。俗姓胡,字朗德,龍舒(今安徽舒城)人。約於清道光末年、鹹豐初年來至九華山甘露寺。時甘露寺己成十方叢林,香火旺盛,僧人眾多。常恩於此燒火、撞鐘、管理菜園、巡護山林,升為都監。數十年間,常恩「赤足芒鞋,慈悲忍辱,苦行過人。久之,心地幵通,與人談吐,語出常情,人多不測」。宣統元年也就是公元1909年十月十五日,預知時至,以香湯沐浴,搭衣禮佛辭行,旋即端坐安詳而逝,壽至九十一。裝缸三年半,開缸後肉身不腐,於是全身裝金供寺中。肉身於「文革」中被毀。